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三大名将里面,为何没有秦琼和李靖?
这段话翻译一下是这样的:李世民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当今天下,只有李勣、李道宗和薛万彻称得上是名将,而在这三人中,李勣和李道宗属于稳扎稳打型的,不会冒险大胜,也不会有大的失败;但是薛万彻则比较勇武,上战场不是大胜就是大败。”
644年,这一年是薛万彻的幸运年,在这一年,薛万彻可谓春风得意,官职从左卫将军到右卫大将军又到右武卫大将军,而且又娶了李世民的妹妹丹阳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薛万彻能从李建成的旧将一跃成为李世民身边的勇将,固然有李世民抚慰东宫旧臣的意思,但更多的也是薛万彻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将。
但李世民为何却说只有李勣、李道宗和薛万彻可以称得上是当时名将呢?其他大将为何排不上号呢?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李靖等人为何没有提及,要知道李靖可以算得上是唐初第一名将,为何李世民却没有提及李靖?实际上这并不奇怪,李世民的评价也还算是比较公允的。
这里要注意到有个时间节点,即644年,实际上这一年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线,很多唐初的名将、猛将在这之前已经离开了人世,比如秦琼、柴绍、李孝恭和侯君集等。第二个需要注意的点就是名将和猛将的区别,实际上,我们熟知的唐朝的那些英雄如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等大部分都只能算是猛将,离名将还差的很远,他们多数靠的是自身的勇猛,而于统领大军这一方面是有短板的。
因此,秦琼没有被排进这三大名将里,原因就比较明朗了,一来他只能算是猛将,二来在644年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
至于李靖没有被李世民提及则主要是身体上的原因,李靖做为大唐第一名将应该算是公认的,他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贞观时期的对外作战中基本都是由他作统一指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李靖出生于571年,在644年的时候已经是74岁,这样的年纪即便是放在现在也已经是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而李靖也的确是在634年就已经请求致仕,紧接着在第二年的远征土谷浑中再次挂帅出征,回师后依旧大部分时间在家休息。644年的时候,他年纪已经太大,上战场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件事,这不能不说是大唐的一个遗憾,甚至在这一年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的时候,还询问过李靖,李靖勉强从军,却最终在半路上病倒不得不回家。
好在李靖之后,有李勣接过统帅的担子,继续为大唐效力。但不得不注意的是,644年左右,大唐确实没有多少将领可用,因此李世民说出这句话,也未必没有怅惘之意。唐初的名将也好、猛将也罢,一个个离去,新一辈还不曾出现,因此大唐的名将竟只能找到这么三个,而在这三个中,实际上只有李勣是名副其实的大唐名将,李道宗和薛万彻还差点火候。
但这两个人都算是李世民比较信任的人,其中李道宗是李唐王室成员,但李道宗的战绩其实是比较平稳的,并没有什么大的战绩,比不上已故的李唐宗室李孝恭;而薛万彻作为李世民的妹夫,更多的展现出来的是猛将特质,虽然也指挥了几个战役,做过行军总管,但冒险成分不较大,个人勇武比较突出,距离名将还有不小的差距。作为和他一同被提及的李勣对薛万彻的评价并不高,后期的薛万彻之所以被流放,和李勣对李世民说的话不无关系,他说:“万彻职乃将军,亲惟主婿,发言怨望,罪不容诛。”
而李靖对薛万彻的评价则是“若万彻,则勇而无谋,难以独任。”因此,薛万彻实际上是介于名将和猛将之间的将领,这也正是李世民认为薛万彻“非大胜即大败”的原因所在。
李世民虽不至于无将可用,但是确实可用之将太少,因此在亲征高句丽的过程中发现了薛仁贵,在李世民回师的路上,他对年轻且表现不俗的薛仁贵说:
“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从中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名将的渴求,但是,也并不能说这一时期就真的缺少名将,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名将被埋没了。比如出生于592年的苏定方,在贞观时期只参加了630年的唐灭东突厥之战,在这一战中他表现不俗,但是却被雪藏,一直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苏定方才被重用,独当一面。而另一位没有被雪藏的可以称得上名将的就是薛仁贵最初的上级张士贵,私以为,张士贵军事才能在李道宗和薛万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