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岩性、岩相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矿田所在的相山火山盆地为一塌陷式火山盆地(陈肇博,1980),其平面形态为椭圆形,东西长约26km,南北宽约16km,面积约316km2,现代地貌形态为中高周低的正地形。火山盆地基底主要为震旦系,其次为下石炭统及上三叠统,基底之上为上侏罗统火山岩,盆地北西侧火山岩之上有上白垩统红层覆盖(图2.7)。
图2.7 相山矿田地质略图
2.4.1.1 基底地层
(1)新元古代震旦纪(Z)变质岩
出露于火山盆地北、东、南侧,岩性以千枚岩、片岩为主,局部见深层变质变形的糜棱岩、热变质作用的角岩。自南而北,基底变质程度增强,岩石类型依次为:千枚岩—片状千枚岩—微晶片岩—片岩—石榴黑云片岩—十字石榴黑云片岩,即由低绿片岩相(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高绿片岩相(石榴子石带)—低角闪岩相(十字石带),它们之间呈过渡关系。
(2)石炭系
仅见下石炭统华山岭组(C1h),属内陆湖泊相沉积,岩性为含砾石英砂岩、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厚度300m,出露于盆地的东侧。
(3)三叠系
仅见上三叠统安源组(T3a),出露于盆地的东缘,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岩性主要为含燧石石英砂岩夹炭质页岩及煤线,厚200~500m。
基底地层中缺失寒武纪至泥盆纪及中石炭世至中三叠世的地层。据岩相古地理资料(江西省地质矿产局,1984),在寒武纪至早志留世,相山及其邻区接受了海相沉积,海水水体深浅在不同地质时代不一;中志留世至晚泥盆世,相山及其邻区隆升为古陆;石炭纪至中三叠世,再次接受了海相沉积,总体属浅水海域的古环境;自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相山及其邻区接受了河湖相沉积。基底地层的缺失以往认为是剥蚀作用的结果。纵观江西省区域地层分布,赣杭构造火山岩带几乎均缺失这些地层,但在其两侧分布有这些地层。相同的古地理环境不可能造成地层分布的如此差异,基底地层的缺失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
2.4.1.2 盖层地层
(1)火山岩系
相山火山盆地盖层火山岩系由多种产出相的酸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少量正常沉积夹层构成。晚侏罗世火山岩层均向中心倾斜,总厚度大于2000m,分为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每组分四个岩性段,每组的特点总体是由沉积到爆发再到喷溢式侵出,由此构成一个大的火山喷发旋回(表2.5)。大规模火山活动期后,还有次火山岩侵入。
打鼓顶组 第一段(J3d1-1)是火山岩系最底部地层,不连续分布于盆地四周,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其厚度以北部最大,为240m;第二段(J3d1-2)主要分布于相山北部,厚73m;第三段(J3d2-1)总体较薄,主要分布于相山北部,厚21m;第四段(J3d2-2)分布于盆地西部和北部,东部和西南部出露甚少,南部缺失,西部厚度最大,约530m,北部厚150m,东部厚几十米,该段是矿田内主要含矿岩性之一。
鹅湖岭组 第一段(J3e1-1)在盆地内广泛分布,仅南西部缺失,此段厚度不大,小于10m,与流纹英安岩呈不整合接触;第二段(J3e1-2)层位稳定,遍布整个盆地,厚度一般小于30m,第三段(J3e2-1)与J3e1-2假整合接触,厚15m,第四段(J3e2-2)为构成相山火山盆地主体岩性的碎斑熔岩,其与下伏岩层接触面由盆地四周向中心倾斜,倾斜度南北对称,东陡西缓,并向深部逐渐变陡,出露面积约250km2,厚度大于1380m,是矿田内主要含矿岩性之一。
据晚侏罗世沉积特征可知,晚侏罗世早期相山火山盆地形态为南高北低的箕状盆地,接受晚侏罗世早期火山-沉积岩系之后,火山盆地内部形态基本均衡对称,地势亦与周边基本持平,在此盆地形态基础上进而堆积了晚侏罗世晚期火山-沉积岩系。
(2)次火山岩
大规模火山活动期后,次火山岩侵入,以不规则的弧形和半环形围绕盆缘的北、东、南部出露,岩性主要为花岗斑岩。
(3)白垩系
在火山盆地西侧,由于区域性伸展拉张作用,形成了晚白垩世盆地,堆积了陆相红色砂岩、砂砾岩,与火山岩系呈不整合接触,厚度约300m。
表2.5 相山矿田火山岩系地层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