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请大德同修开示: 我是这样理解“随缘”这个词的:比如,我要照镜子,但心中有个念想,学佛人不应该... 40
恳请大德同修开示:我是这样理解“随缘”这个词的:比如,我要照镜子,但心中有个念想,学佛人不应该追逐打扮,造成执著,这是理智的。但当下我就是起了照镜子的念头,自己认为这就是...
恳请大德同修开示:
我是这样理解“随缘”这个词的:比如,我要照镜子,但心中有个念想,学佛人不应该追逐打扮,造成执著,这是理智的。但当下我就是起了照镜子的念头,自己认为这就是(照镜子的)因缘成熟了,如果执意克制,反而成了执著。所以我就会随顺的去照镜子,这就是“随缘”吗?当然我不会刻意去贪着,有事没事就去照镜子。只是想到了就去做。我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还是应该死守学佛人的底线~不照。尽管心里不乐意!
希望大德同修能够明示!谢谢!
还有,如果碰到一件事情~有人需要帮忙,身为一个学佛人,本义不容辞。可由于自身的原因,太累不想动或是其他什么原因,不想伸出援手,是随顺着就此作罢,还是发扬佛教精神,坚持帮忙!
恳请大德开示:感谢! 展开
我是这样理解“随缘”这个词的:比如,我要照镜子,但心中有个念想,学佛人不应该追逐打扮,造成执著,这是理智的。但当下我就是起了照镜子的念头,自己认为这就是(照镜子的)因缘成熟了,如果执意克制,反而成了执著。所以我就会随顺的去照镜子,这就是“随缘”吗?当然我不会刻意去贪着,有事没事就去照镜子。只是想到了就去做。我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还是应该死守学佛人的底线~不照。尽管心里不乐意!
希望大德同修能够明示!谢谢!
还有,如果碰到一件事情~有人需要帮忙,身为一个学佛人,本义不容辞。可由于自身的原因,太累不想动或是其他什么原因,不想伸出援手,是随顺着就此作罢,还是发扬佛教精神,坚持帮忙!
恳请大德开示:感谢! 展开
展开全部
阿弥陀佛,不是楼主所说,建议师兄看一下学诚法师的开示,里面讲的非常明白。
楼主师兄所说所做,已经是攀缘了。阿弥陀佛。
随缘与攀缘
什么叫做随缘?什么叫做攀缘?接着我们上一讲的
“起行不虚、实心求法”的主题讲。儒家告诉我们如何起行不虚呢?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面也谈到“起行不虚”的问题。在家孝顺父母,要有孝行,孝道;出门要“出则弟”,就是看到别人,把自己放低,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兄长一样对待;“谨而信”,说话做事严谨、有信用;“泛爱众”,对大家都持平等心,一视同仁,有慈悲心;“而亲仁”,亲近善知识;然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前面几点做到了,还要不忘记自己学习。所以,儒家告诉我们,怎么来实践“起行不虚”,讲的也是非常清楚。
出家比丘,一早起来,就有一个偈子:“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我们一下地就要懂得随缘,就缘法了。起床了就不能忘记佛法,实心求法。搭衣的时候,“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一看到衣,也不忘念经偈、持咒语。吃饭的时候也是一样,念供养咒,这些都是随缘。大寮煮什么,行堂的同学就给你行什么,行到你跟前是什么,你就吃什么。这就是说人的心就是随着缘来观照。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都要能够用智慧来观照,当下自己要起什么心,自己要怎么办,非常清楚。
所谓攀缘,人的心就像猴子一样,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去。猴子跳跃的时候必须要抓住树枝、树干,才能跳来跳去、活蹦乱跳。我们常常听到俗话说“不敢高攀”,高攀就是攀缘,低攀也是攀缘,就像猴子从高处往下处跳,也是攀缘。从高处往低处,从低处往高处,都是攀缘。攀缘是人的散乱心、分别心的表现。攀缘时,内心里就有个执取,执取一个“有”。
就如过斋的时候,可能会有执取。你喜欢吃蘑菇,没有蘑菇就不吃;想吃白菜,没有白菜就不吃;或者喜欢吃辣的,没有辣味,就不想吃;喜欢吃甜的,没有甜的就不想吃。这就是一种执取的心,执着的心,这个执着的心,如果这种执着一直在熏习着我们的心,那我们的分别心就越来越重,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因为不容易做到“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所以一天到晚都是随着烦恼、妄想、颠倒在走,而自己并不知道,反而认为攀缘是正确的。
譬如说小孩子,他喜欢的东西就是玩具,玩具可能是就五块钱、十块钱,非常便宜的东西,而小孩家里可能有百万千万的资产,但这个小孩就只是很喜欢玩具。他一天到头只玩这个玩具,内心当中所缘的就是这个玩具。如果把玩具拿走了不让他玩,或者把玩具弄坏了,他就会大哭大闹。那么,小孩为什么会哭闹呢?因为他离不开这个玩具,他把这个玩具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当你把玩具拿走时,他不在于说这玩具值五块钱还是十块钱的问题,也不在于说他的父母可以再给他买一百个一千个玩具。他就喜欢这个玩具,执取这个玩具,对于更大的缘、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不知道。这个小孩不知道说自己家里还有更值钱的,更有价值的。像古玩,字画,房子啊,产业啊等等,他觉得这些跟他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也认识不到这个价值。
在庙里边也是一样。我们在这里常住,可能想的只是说自己有一个好的笔记本,有一个好的手表,一个好的mp3。或者说我今天好好打个坐,好好去磕几个头,好好上一堂课。这些概念,表面看起来都是对的,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心依然在攀缘,没有想起来说,常住这个时候规定要干嘛?一般都是随着自己的兴趣在做。喜欢时就一直在那里打坐,不喜欢就不坐了;喜欢时就来吃,不喜欢就不来吃。高兴时吃好多,不高兴时吃一点点,这些都是随着我们的心情,随着散乱心、分别心、狂妄心在走。
这样,我们就会缘不到说这个常住是我的,只会缘到说眼前这个钵是我的。这说明我们的心量是很小的。对一个常住,一个寺庙、道场没有认同感,认识不到这是我的一部分,因而人就没有归宿感。学佛法就是要不断地对于正确的、广大的、善的所缘境的认同、归属,我们才会有这种心,才能够起这种心,才有办法去实践。
如果没有这样的认同感,在一个庙里人多了,你就会天天看这个人看不顺,看那个人看不惯;看什么事情也不满意,等等,势必烦恼重重。如果我们有了这种广大的心,有这种随缘的心,有这种皈依的心,有这种认同的心。认识到某某人、某某同学就是我们常住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是寺里的一员,那么,我自己应该怎么办?
比如:你俗家里有个小孩哭了,你就想办法让他不哭。小孩可能会把家里的名贵物品打坏,那你就会想办法去预防,怎么样才能不会让小孩把贵重的物品弄坏,你不会觉得这个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在道场中也是一样,别人在做事,你也要想方设法去帮助。这就是对寺庙的认同感,归宿感。在道场中,如果没有这种认同感,没有这种归宿感,你就会想这个道场反正也不是我的,是某某法师或者是谁的,跟我没关系,我自己还不知道要住几天,那你的身心怎么能够安顿呢?身心怎么能够自在呢?这样,我们的心就像猴子一样,活蹦乱跳的,每天都是随着自己的妄想在走,随着自己的烦恼在走。所以随缘是非常重要的,要去随什么缘,我们是能够掌握的。
“泛爱众,而亲仁”,亲近善知识、同参道友。在道场,如果我们不能经常培养这种主动的心,去想怎样为这个道场发心、要怎么着力、要怎么用功,我们的心和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就势必会越来越疏远;这样的道场,我们就不能安住。
“泛爱众”,众生平等,如果我们一直去分别,这个人远、那个人近,这个人大、那个人小,这个人高、那个人低,都是不对的,都是内心的问题,都是我们学佛法要去纠正的,要去对治的。所以这个缘,是我们能够去观照,然后才知道说自己怎么办。见行见行,正见培养起来,问题认识清楚了,然后自己应该怎么办就知道了。就犹如说走路,路子看清楚了,自己就知道怎么走,如果路子看不清楚,那就有可能越走越危险,越走越远,南辕北辙。
道场里有这么多法师,大家在修行用功,我们随缘跟着大家一起用功、学习、做事,就不会有错,不会有大的偏差,慢慢自己也就进步了。这种缘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一种修行用功善法凝聚成的力量,如果我们缺乏了这种缘,个人用功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是不容易用的上功的,也就是我们没有靠这样子的一种外在的很好的修行环境、外缘的力量对我们的帮助,对我们保护,我们用功是用不了的。
所以在道场当中,要认清楚我们要怎么用心。认清什么是攀缘,什么是随缘。随缘是主动的,攀缘虽然也是主动的,但是,是勉强的。缘一过,就不行了。就像猴子从这一个树枝攀到另一树枝,它必须要靠外在的一根树枝。随缘,我们看到这根树枝,看到这个境界,看到这棵树,知道我要怎么办,所以随缘和攀缘是不一样的。攀缘就是执着,执着也就是没办法,没办法解决,就犹如我们的心被万能胶给胶住一样,解不开了。
“随缘”,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办,知道怎么处理,自己有能力来应对。那么我们有什么能力,怎么来应对呢?比丘也好,沙弥也好,佛、菩萨、祖师大德们都是告诉我们从早到晚应该怎么做,在受戒前都学《毗尼日用》,怎么用功记载得清清楚楚
,如果我们一天到晚,照着这么去做,那么内心就能够缘到法。
什么叫做缘到法呢?只有透过佛言祖语,经常去忆念、串习、思维,才不会忘记。如果不是有意地听经闻法思维,我们很容易就把法丢到脑后了。所以丛林当中随众、随缘,都是非常高量、重要的修行的下手处,大家要在这方面能够用心去体会。
楼主师兄所说所做,已经是攀缘了。阿弥陀佛。
随缘与攀缘
什么叫做随缘?什么叫做攀缘?接着我们上一讲的
“起行不虚、实心求法”的主题讲。儒家告诉我们如何起行不虚呢?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面也谈到“起行不虚”的问题。在家孝顺父母,要有孝行,孝道;出门要“出则弟”,就是看到别人,把自己放低,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兄长一样对待;“谨而信”,说话做事严谨、有信用;“泛爱众”,对大家都持平等心,一视同仁,有慈悲心;“而亲仁”,亲近善知识;然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前面几点做到了,还要不忘记自己学习。所以,儒家告诉我们,怎么来实践“起行不虚”,讲的也是非常清楚。
出家比丘,一早起来,就有一个偈子:“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我们一下地就要懂得随缘,就缘法了。起床了就不能忘记佛法,实心求法。搭衣的时候,“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一看到衣,也不忘念经偈、持咒语。吃饭的时候也是一样,念供养咒,这些都是随缘。大寮煮什么,行堂的同学就给你行什么,行到你跟前是什么,你就吃什么。这就是说人的心就是随着缘来观照。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都要能够用智慧来观照,当下自己要起什么心,自己要怎么办,非常清楚。
所谓攀缘,人的心就像猴子一样,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去。猴子跳跃的时候必须要抓住树枝、树干,才能跳来跳去、活蹦乱跳。我们常常听到俗话说“不敢高攀”,高攀就是攀缘,低攀也是攀缘,就像猴子从高处往下处跳,也是攀缘。从高处往低处,从低处往高处,都是攀缘。攀缘是人的散乱心、分别心的表现。攀缘时,内心里就有个执取,执取一个“有”。
就如过斋的时候,可能会有执取。你喜欢吃蘑菇,没有蘑菇就不吃;想吃白菜,没有白菜就不吃;或者喜欢吃辣的,没有辣味,就不想吃;喜欢吃甜的,没有甜的就不想吃。这就是一种执取的心,执着的心,这个执着的心,如果这种执着一直在熏习着我们的心,那我们的分别心就越来越重,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因为不容易做到“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所以一天到晚都是随着烦恼、妄想、颠倒在走,而自己并不知道,反而认为攀缘是正确的。
譬如说小孩子,他喜欢的东西就是玩具,玩具可能是就五块钱、十块钱,非常便宜的东西,而小孩家里可能有百万千万的资产,但这个小孩就只是很喜欢玩具。他一天到头只玩这个玩具,内心当中所缘的就是这个玩具。如果把玩具拿走了不让他玩,或者把玩具弄坏了,他就会大哭大闹。那么,小孩为什么会哭闹呢?因为他离不开这个玩具,他把这个玩具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当你把玩具拿走时,他不在于说这玩具值五块钱还是十块钱的问题,也不在于说他的父母可以再给他买一百个一千个玩具。他就喜欢这个玩具,执取这个玩具,对于更大的缘、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不知道。这个小孩不知道说自己家里还有更值钱的,更有价值的。像古玩,字画,房子啊,产业啊等等,他觉得这些跟他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也认识不到这个价值。
在庙里边也是一样。我们在这里常住,可能想的只是说自己有一个好的笔记本,有一个好的手表,一个好的mp3。或者说我今天好好打个坐,好好去磕几个头,好好上一堂课。这些概念,表面看起来都是对的,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心依然在攀缘,没有想起来说,常住这个时候规定要干嘛?一般都是随着自己的兴趣在做。喜欢时就一直在那里打坐,不喜欢就不坐了;喜欢时就来吃,不喜欢就不来吃。高兴时吃好多,不高兴时吃一点点,这些都是随着我们的心情,随着散乱心、分别心、狂妄心在走。
这样,我们就会缘不到说这个常住是我的,只会缘到说眼前这个钵是我的。这说明我们的心量是很小的。对一个常住,一个寺庙、道场没有认同感,认识不到这是我的一部分,因而人就没有归宿感。学佛法就是要不断地对于正确的、广大的、善的所缘境的认同、归属,我们才会有这种心,才能够起这种心,才有办法去实践。
如果没有这样的认同感,在一个庙里人多了,你就会天天看这个人看不顺,看那个人看不惯;看什么事情也不满意,等等,势必烦恼重重。如果我们有了这种广大的心,有这种随缘的心,有这种皈依的心,有这种认同的心。认识到某某人、某某同学就是我们常住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是寺里的一员,那么,我自己应该怎么办?
比如:你俗家里有个小孩哭了,你就想办法让他不哭。小孩可能会把家里的名贵物品打坏,那你就会想办法去预防,怎么样才能不会让小孩把贵重的物品弄坏,你不会觉得这个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在道场中也是一样,别人在做事,你也要想方设法去帮助。这就是对寺庙的认同感,归宿感。在道场中,如果没有这种认同感,没有这种归宿感,你就会想这个道场反正也不是我的,是某某法师或者是谁的,跟我没关系,我自己还不知道要住几天,那你的身心怎么能够安顿呢?身心怎么能够自在呢?这样,我们的心就像猴子一样,活蹦乱跳的,每天都是随着自己的妄想在走,随着自己的烦恼在走。所以随缘是非常重要的,要去随什么缘,我们是能够掌握的。
“泛爱众,而亲仁”,亲近善知识、同参道友。在道场,如果我们不能经常培养这种主动的心,去想怎样为这个道场发心、要怎么着力、要怎么用功,我们的心和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就势必会越来越疏远;这样的道场,我们就不能安住。
“泛爱众”,众生平等,如果我们一直去分别,这个人远、那个人近,这个人大、那个人小,这个人高、那个人低,都是不对的,都是内心的问题,都是我们学佛法要去纠正的,要去对治的。所以这个缘,是我们能够去观照,然后才知道说自己怎么办。见行见行,正见培养起来,问题认识清楚了,然后自己应该怎么办就知道了。就犹如说走路,路子看清楚了,自己就知道怎么走,如果路子看不清楚,那就有可能越走越危险,越走越远,南辕北辙。
道场里有这么多法师,大家在修行用功,我们随缘跟着大家一起用功、学习、做事,就不会有错,不会有大的偏差,慢慢自己也就进步了。这种缘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一种修行用功善法凝聚成的力量,如果我们缺乏了这种缘,个人用功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是不容易用的上功的,也就是我们没有靠这样子的一种外在的很好的修行环境、外缘的力量对我们的帮助,对我们保护,我们用功是用不了的。
所以在道场当中,要认清楚我们要怎么用心。认清什么是攀缘,什么是随缘。随缘是主动的,攀缘虽然也是主动的,但是,是勉强的。缘一过,就不行了。就像猴子从这一个树枝攀到另一树枝,它必须要靠外在的一根树枝。随缘,我们看到这根树枝,看到这个境界,看到这棵树,知道我要怎么办,所以随缘和攀缘是不一样的。攀缘就是执着,执着也就是没办法,没办法解决,就犹如我们的心被万能胶给胶住一样,解不开了。
“随缘”,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办,知道怎么处理,自己有能力来应对。那么我们有什么能力,怎么来应对呢?比丘也好,沙弥也好,佛、菩萨、祖师大德们都是告诉我们从早到晚应该怎么做,在受戒前都学《毗尼日用》,怎么用功记载得清清楚楚
,如果我们一天到晚,照着这么去做,那么内心就能够缘到法。
什么叫做缘到法呢?只有透过佛言祖语,经常去忆念、串习、思维,才不会忘记。如果不是有意地听经闻法思维,我们很容易就把法丢到脑后了。所以丛林当中随众、随缘,都是非常高量、重要的修行的下手处,大家要在这方面能够用心去体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随缘的反义词是攀缘,其中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随什么样的缘或攀什么样的缘的“缘”指的是什么!
通俗地讲:缘是此前所结交下来的关系。当一个人想启用某种关系的时候,能够在遵从这种关系的前题下顺便利用这种关系谋求到自己的利益,这就是随缘。
比如佛法相对于一个与佛法有缘的人来讲是一种关系,这个人如果能遵从佛法的要求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随了佛法的缘,即随缘!
如果这个人根本不圆满尊重佛法的要求,只以自己的临时感受为标准,随时断章取义式的拿出佛法的要求来维护自己的感受,这就叫攀缘!!如果非要用随缘来定义的话,那是随了自己的习气的缘!!!
照不照镜子只是个人的习气,帮不帮忙也是个人的习气,与随缘没有必然的联系!至少没有直接的关联!
通俗地讲:缘是此前所结交下来的关系。当一个人想启用某种关系的时候,能够在遵从这种关系的前题下顺便利用这种关系谋求到自己的利益,这就是随缘。
比如佛法相对于一个与佛法有缘的人来讲是一种关系,这个人如果能遵从佛法的要求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随了佛法的缘,即随缘!
如果这个人根本不圆满尊重佛法的要求,只以自己的临时感受为标准,随时断章取义式的拿出佛法的要求来维护自己的感受,这就叫攀缘!!如果非要用随缘来定义的话,那是随了自己的习气的缘!!!
照不照镜子只是个人的习气,帮不帮忙也是个人的习气,与随缘没有必然的联系!至少没有直接的关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随缘。就是万事不可强求。照镜子不算强求。但如果你照了镜子后不满意。去整容。就是强求了。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位师兄,学佛很精进,先赞叹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人,至少现在还没成佛,只是在学的过程中,快乐学佛还是很重要的,比如照镜子,需要照就照照,只要不是贪心过程,自恋心重,仅仅是整一下装没什么不应该的。
第二就要看发心大小了,自己很苦想着援助别人是菩萨的心,能做到最好,不能也很正常,不一定非要强迫自己。但从大乘救世的菩提心看,只要你发了菩提心慢慢的就会能做到,由开始的不自愿到最后的自然而然。
第二就要看发心大小了,自己很苦想着援助别人是菩萨的心,能做到最好,不能也很正常,不一定非要强迫自己。但从大乘救世的菩提心看,只要你发了菩提心慢慢的就会能做到,由开始的不自愿到最后的自然而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随缘的心清净,随缘的事不落印象;随缘不会给自己造成悔恨,随缘不是临时起意的选择,而是随缘自在,自在随缘。阿弥陀佛。心内迷惑颠倒,随缘是做不到的,还是在造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