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利己利他的关系? 20
法清法师:利他和利己,这两个在佛教里面就是大乘和小乘的关系。所以,佛教我们要修大乘,不要修小乘。具体来说,当自己只想到利己的时候,这叫小乘;当自己想到利他的时候,就是大乘。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做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利他,这是大乘菩萨。所以,我们把这个大乘要学好。
考虑别人的利益,就是给自己最大的利益,但很多时候,人往往都很自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但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他所得的利益就会越来越小。眼前看,他获得的好象很多,但慢慢慢慢,他能获得的就会越来越小。
经书里边也告诉我们,我们要自利,然后才能利人。从大乘来说,自利可不是光考虑自己的利益的意思。它是说,你要先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帮助别人。
我们学佛,要身体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帮助别人。但帮助别人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你得有帮助的能力。所以,在身体力行帮助之前,你要完善自己,做好自己。比如学踩自行车,如果只是为了自己方便而学,就叫小乘。
但如果是为了帮助别人,方便带同学、带家人去学,就叫大乘,叫利他。但这里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自己先得学会呀,自己先得掌握好骑自行车的技术。而不能说,光想着去载别人,自己却不好好练,那样一来,你就无法帮助别人。
因此,为了利他,你先要自利,即练好自己的本事,等到技术熟练了,才可以更好地去帮助别人。自利然后才能利人这句话,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每一件事情上,你如果都能考虑别人的利益,考虑帮助别人和帮助自己的关系,那最终,你在给别人利益的同时,也会成为最大的获益者。
扩展资料
与合理利己主义相反,个人主义是一种扑朔迷离、离奇怪诞、反乎常识的伦理观。或许因此,个人主义论者远远少于合理利己主义论者。这种伦理观的公认的代表,当推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朱和庄子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家尼采、海德格尔、萨特。
首先,从人性论来看,个人主义也认为每个人的行为目的只能是为了自我。杨朱说:“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萨特说:“给予就是奴役,给予就是以毁灭划归己有,同时利用这毁灭来奴役别人。”但是,与合理利己主义不同,个人主义认为社会和他人对自己利轻害重。
这些存在主义者的论据并非生动直观,而是著名的异化理论:
一个人只要生活于社会和他人之中,便不能不失去自由、听任他人摆布,从而所造就的便是他人为自己选择的自我,便是没有独特个性的、非本己的、非本真的自我;而不是自己为自己选择的自我,不是具有独特个性的、本己的、本真的自我:他人和社会是自我发生异化的根源。
其次,从道德本性来看,个人主义认为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完全是他律的,全在于增进自我利益。最后,从善恶原则来看,个人主义认为凡是以依靠社会和他人为手段—不论是损人还是利人—的行为,真正讲来,都有害自我、不符合道德目的,因而都是恶。
只有以依靠自我为手段,亦即既不给予也不索取、既不利人又不损人地单纯利己,才真正有利自我,才符合道德目的,因而才是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