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导读:虚用
老子道德经导读:虚用
【经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帛书甲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姓□□狗。天地□□,□犹橐籥与?虚而不淈,蹱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帛书乙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亓犹橐籥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翻译】
天地无私,不会偏爱亲近万物,反而把万物当做草狗。圣人无私,不会偏爱亲近百姓,反而把百姓当做草狗。天地之间,就像是风箱一样,中间空虚而永远也不会穷尽,愈动它的出风就愈多。言语过多那么反而让法度走向绝路,不如守住中虚无为之道。
【释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无私,不会亲爱万物,反而把万物当作草和狗,任其自己生长。
大仁不仁,此言天地无为自然,不生养万物而任万物自生自养。
仁:作亲爱解。《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仁从千心。古文仁或从尸。」古文中「二」通常用以代表重文,「仁」于字形相当于「从」 ,但又与「从」(从)表达两人相随的意思有别,而取两人相亲相近的意义。天地不仁,意指天地无私,不会亲爱万物。因有亲爱,则会有偏私。
刍狗:刍狗有两种解释,一是以刍为刍,狗为狗,乎拦枝是分别指草和狗。「以万物为刍狗」,以万物为草和狗,草和狗都是易生易长的植物和牲畜,此言天地无为,任生物自己生长。河上公注「刍草狗畜」,王弼注:「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说文》:「刍,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段注:「谓可飤牛马者。」刍为把草包成束,用以喂牛马,这衡渣也是王弼「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所取的字义。相对于刍草用以养兽,而狗则用以养人,这也是王弼所说的:「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此与河上公所说「刍草狗畜」也互通。但这样的解释于文义不是很通顺。
刍狗的第二个意思为做为祭祀祈福之用的「草狗」,就是以草扎成狗形,用以祭祀祈福。草狗在祭祀之前被人视为圣物小心保护,用漂亮的盒子装好,再用高贵的布包好,但在祭祀结束之后就丢在地上任人践踏,让人捡回家当柴烧。《庄子‧天运篇》:「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以万物为刍狗,意谓对待万物,可贵可贱亦无贵无贱,如第四十九章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庄子》:「大仁不仁」,「有亲,非仁也」,「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岁敏后义,失义而后礼。
第四十一章: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河上公注:◎ 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
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无私,不会偏爱亲近百姓,反而把百姓当做草和狗,任其自己生长。
河上公注:◎ 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 圣人视百姓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礼意。
王弼注: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一样。
橐籥:有两种解释,一是排笛,二是冶炼时所用的风箱或鼓风器。
河上公注:◎ 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人能除情欲,节兹味,清五藏,则神明居之也。◎ 橐籥中空虚,又能有声气。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空虚而不会衰竭,愈动而出风愈多。
此言笛子或风箱中间空虚,因此永远不会有竭尽的时候,你越是动它,它发出的声音或产生的风就越多。
屈:穷尽、竭尽。河上公注「言空虚无有屈竭」,王弼「故虚而不得穷」。
河上公注:◎ 言空虚无有屈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
王弼注:橐,排橐也。籥,乐籥也。橐籥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穷,犹若橐籥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言语过多那么反而让法度走向绝路,不如守住中虚无为之道。
多言数穷:有两种解释。一是数字再多,计算都会穷尽。但以第二个解释最佳,也就是以数为「礼数」之「数」,度量,法度的意思。《庄子‧天道篇》「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又引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天下篇〉「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成玄英疏:「数度者,仁义名法等也。」
中:中空、空虚。守中即持守空虚无为之道。道家讲中,有别于儒家之「中庸」,中不当以「中庸」解之。中即中空,空虚,无,因此老子讲「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或作「盅」。
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河上公注:◎ 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 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王弼注:愈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橐籥而守数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籥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