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焦虑症蔓延到青年阶段了吗?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当下中国的就业问题,已经基本变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了!
而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发展下去。因为从招生看,我们的大学招生人数仍然在节节攀升中,这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必然的结果。
四年前,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仅有790万人,研究生85万人。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超过了1000万人,比2018年增长了200万,研究生117.67万人,增长了32万。今年毕业生就达到了1076万人,四年后毕业生会是多少?大家可以算算。
我经常开玩笑说,你应该庆幸是今年毕业,不是明年,因为明年人会更多。回头看这几十年的发展,大学毕业生一直在持续增长中。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最近10余年连续以超过3%的比例增长,去年超过57.8%,今年超过60%是铁板钉钉了,也从一个侧面给了印证。
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到底怎么解决?
第一,根本是解决用人需求问题,也就是经济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得好了,企业才会不断招人,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在这个问题上,特别需要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根据官方统计,全国近5千万家企业里,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它们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
另一方面,需要坚定搞好产业升级,高端产业做起来了,高收入的就业岗位就会多起来,才能让更多毕业生人尽其才,找到满意的工作。但这个工作显然不是教育部门能解决的。
第二,在供给侧,需要解决高校专业设置以及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
9月9日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特别强调,把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绩效、学科评估中作为主要依据。“对就业率过低、多年持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我们就要及时调整,与地方、高校一起,研究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学科专业,着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
专业布局的不合理,典型代表是管理学与艺术学两个大类,高居13个招生大类的第二第三位。
如果说学科是从知识生产角度定义的,那么大学的专业,本就是根据社会需要角度设计的,也就是说,面向社会需求办学是大学的重要方向,但是在实践上,未必能做到、做好。
根据统计,如果按13个大类分,普通高校招生最多的是工科,其次就是管理类与艺术类,分列第二与第三。管理与艺术,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就业的“老大难”,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办了这么多管理与艺术专业?是真的有需求吗?是,也不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比如管理,对于学校来说,这些专业设置门槛低,名字听起来高大上,也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招生容易。而艺术类受热捧,对于学校方,学费高,办学门槛却不高,对于学生,文化课要求低,好考,是上大学的“捷径”,于是“购销两旺”。
无论是管理还是艺术,显然多数人都没有想过就业的问题。须知上大学只是成长的路径选择,不是终极目的或者说目标。但是,我们很多孩子与家长,往往只看了眼前,没有想未来。
除了这种具体专业上的布局,还需要重视人文与理工科的结构性平衡问题。
考研热,背后是就业难。近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在高位上持续高增长,但细分下来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报考热门还是人文社科专业,从报考录取比上看,人文社科远远高于理工科,为什么?
无论在哪个国家,理工科专业的就业都远远好于人文社科专业,因此美国对于理工科专业留学生,OPT签证给3年时间,但是人文社科只给1年时间,因为不需要。可以简单说,在就业上,理工科比文科好。
而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发展下去。因为从招生看,我们的大学招生人数仍然在节节攀升中,这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必然的结果。
四年前,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仅有790万人,研究生85万人。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超过了1000万人,比2018年增长了200万,研究生117.67万人,增长了32万。今年毕业生就达到了1076万人,四年后毕业生会是多少?大家可以算算。
我经常开玩笑说,你应该庆幸是今年毕业,不是明年,因为明年人会更多。回头看这几十年的发展,大学毕业生一直在持续增长中。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最近10余年连续以超过3%的比例增长,去年超过57.8%,今年超过60%是铁板钉钉了,也从一个侧面给了印证。
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到底怎么解决?
第一,根本是解决用人需求问题,也就是经济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得好了,企业才会不断招人,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在这个问题上,特别需要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根据官方统计,全国近5千万家企业里,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它们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
另一方面,需要坚定搞好产业升级,高端产业做起来了,高收入的就业岗位就会多起来,才能让更多毕业生人尽其才,找到满意的工作。但这个工作显然不是教育部门能解决的。
第二,在供给侧,需要解决高校专业设置以及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
9月9日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特别强调,把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绩效、学科评估中作为主要依据。“对就业率过低、多年持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我们就要及时调整,与地方、高校一起,研究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学科专业,着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
专业布局的不合理,典型代表是管理学与艺术学两个大类,高居13个招生大类的第二第三位。
如果说学科是从知识生产角度定义的,那么大学的专业,本就是根据社会需要角度设计的,也就是说,面向社会需求办学是大学的重要方向,但是在实践上,未必能做到、做好。
根据统计,如果按13个大类分,普通高校招生最多的是工科,其次就是管理类与艺术类,分列第二与第三。管理与艺术,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就业的“老大难”,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办了这么多管理与艺术专业?是真的有需求吗?是,也不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比如管理,对于学校来说,这些专业设置门槛低,名字听起来高大上,也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招生容易。而艺术类受热捧,对于学校方,学费高,办学门槛却不高,对于学生,文化课要求低,好考,是上大学的“捷径”,于是“购销两旺”。
无论是管理还是艺术,显然多数人都没有想过就业的问题。须知上大学只是成长的路径选择,不是终极目的或者说目标。但是,我们很多孩子与家长,往往只看了眼前,没有想未来。
除了这种具体专业上的布局,还需要重视人文与理工科的结构性平衡问题。
考研热,背后是就业难。近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在高位上持续高增长,但细分下来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报考热门还是人文社科专业,从报考录取比上看,人文社科远远高于理工科,为什么?
无论在哪个国家,理工科专业的就业都远远好于人文社科专业,因此美国对于理工科专业留学生,OPT签证给3年时间,但是人文社科只给1年时间,因为不需要。可以简单说,在就业上,理工科比文科好。
展开全部
有没有蔓延至更低的年龄段没做过统计,按照推测,教育水平提高,认知提高,便会出现这种现象,俗称智者多虑,而焦虑的则是生活压力、职业前景不明朗等多种方面。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就业将不再是必须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许多工作被机器所取代。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就业不再重要,仍然有许多需要人来完成的工作。具体分析下要涉及到敏感话题不加深入。以下是现阶段社会的青年面临的一些就业困境:就业压力大:青年人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由于岗位不足、人才过剩等原因,很多青年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技能不匹配:许多青年人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是往往缺乏企业所需的实用技能,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就业信息不对称:许多青年人难以获得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这使得他们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薪资待遇低:由于竞争激烈、岗位不足等原因,许多青年人只能接受较低的薪资待遇,生活水平难以提高。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许多青年人在就业后,发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