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论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从教这么多年来,我的最大感觉是学生不喜欢提问,即使有问题,提出的问题也没有质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由于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而因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是学生起初问题,首先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起来枯燥无味,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只有激起学生对化学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满怀激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让他们产生疑问并在课堂上积极互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下面我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新奇事物出现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接近、了解事物,尝试解释“这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时探索、研究、发现、发明和创造的行为就很可能相继发生。初三化学是学生的一门启蒙学科,这里面蕴涵着趣味无穷、千变万化的科学知识,教材的版面设计更是丰富多彩,对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初三学生来说,他们肯定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有千万个“这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不要因为学生的某些问题很肤浅,甚至有些不着边际,就置之不理,甚至讽刺挖苦,从而影响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变成“闷葫芦”。
二、注重合作学习与交流活动,为学生创造发言机会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仅是学习主体,而且还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学习活动的产生与学习情境具有密切的关系,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并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指挥者,不管是教材的处理还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都由教师来控制。因此,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否一针见血,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密不可分的。
1、提供素材,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初三化学涉及很多基本理论和概念,以往教材都是直接给出定义,让学生理解、记忆,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有所下降。而新教材中,不再强调学生对某些具体概念定义的死记硬背,而是重视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重视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应思考提供哪些素材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深入理解这些核心概念。
2、重视探究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
例如,在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探究实验中,笔者首先结合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介绍了实验室制取气体选取装置的一般原则,然后请学生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思考自己该怎么设计实验,做到人人心中有草图,再给出仪器让学生实验。经过第一轮实验,学生就得出了很多套发生装置:有的是试管或烧瓶等加一个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有的用到了双孔橡皮塞,添加了长颈漏斗;有少数学生还采用了注射器。当然还有些学生的装置不是很科学,这时,我请不同类型装置的设计者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装置,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分析自己装置的优缺点、可行性。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发现了问题:有的发现自己的装置虽然简单,但添加药品不方便;有的发现自己的装置不好控制反应的进行。这时有个学生马上问道:“老师,能设计一套又简单又能随时控制反应进行的装置吗?我回答道:你问得很好,这也正是我想问大家的问题。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请同学们再试一试,看谁能成为一名最出色的设计师。”学生的思维立即又活跃起来,开始在实验台上搜寻。这时有学生看到了桌上的破试管,他们立即举手告诉我他们设计出来了,并向其他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得到教师的表扬与肯定后,他们的脸上明显露出兴奋与自豪的笑容。
3、制造悬念,“逼迫”学生产生疑问
悬念是兴趣不断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它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在讲浓硫酸的腐蚀性时,笔者问了一句:同学们见过黑面包吗?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有的问:“哪里有?”有的问:“黑面包怎么做呢?”我不动声色地做了实验,学生感到非常神奇,纷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白糖怎么会变黑呢?到底发生了什么反应呢?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学生感觉很轻松,问题自然就问出来了。
一、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新奇事物出现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接近、了解事物,尝试解释“这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时探索、研究、发现、发明和创造的行为就很可能相继发生。初三化学是学生的一门启蒙学科,这里面蕴涵着趣味无穷、千变万化的科学知识,教材的版面设计更是丰富多彩,对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初三学生来说,他们肯定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有千万个“这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不要因为学生的某些问题很肤浅,甚至有些不着边际,就置之不理,甚至讽刺挖苦,从而影响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变成“闷葫芦”。
二、注重合作学习与交流活动,为学生创造发言机会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仅是学习主体,而且还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学习活动的产生与学习情境具有密切的关系,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并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指挥者,不管是教材的处理还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都由教师来控制。因此,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否一针见血,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密不可分的。
1、提供素材,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初三化学涉及很多基本理论和概念,以往教材都是直接给出定义,让学生理解、记忆,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有所下降。而新教材中,不再强调学生对某些具体概念定义的死记硬背,而是重视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重视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应思考提供哪些素材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深入理解这些核心概念。
2、重视探究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
例如,在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探究实验中,笔者首先结合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介绍了实验室制取气体选取装置的一般原则,然后请学生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思考自己该怎么设计实验,做到人人心中有草图,再给出仪器让学生实验。经过第一轮实验,学生就得出了很多套发生装置:有的是试管或烧瓶等加一个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有的用到了双孔橡皮塞,添加了长颈漏斗;有少数学生还采用了注射器。当然还有些学生的装置不是很科学,这时,我请不同类型装置的设计者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装置,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分析自己装置的优缺点、可行性。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发现了问题:有的发现自己的装置虽然简单,但添加药品不方便;有的发现自己的装置不好控制反应的进行。这时有个学生马上问道:“老师,能设计一套又简单又能随时控制反应进行的装置吗?我回答道:你问得很好,这也正是我想问大家的问题。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请同学们再试一试,看谁能成为一名最出色的设计师。”学生的思维立即又活跃起来,开始在实验台上搜寻。这时有学生看到了桌上的破试管,他们立即举手告诉我他们设计出来了,并向其他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得到教师的表扬与肯定后,他们的脸上明显露出兴奋与自豪的笑容。
3、制造悬念,“逼迫”学生产生疑问
悬念是兴趣不断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它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在讲浓硫酸的腐蚀性时,笔者问了一句:同学们见过黑面包吗?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有的问:“哪里有?”有的问:“黑面包怎么做呢?”我不动声色地做了实验,学生感到非常神奇,纷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白糖怎么会变黑呢?到底发生了什么反应呢?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学生感觉很轻松,问题自然就问出来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