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中国的酒桌文化
中国酒桌文化的特点有:拼命劝酒、以多为荣、势利虚伪、浪费资源以及动机复杂。可尽管如此,由于中国的酿酒技术不断进步发展,饮酒文化也伴随成长,酒文化已经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无法改变。
第一,劝酒。
到了酒桌上,酒不是你自愿在喝,而是别人在强迫你喝。这个来敬酒,一看是领导,那个来敬酒一看是什么什么。你都很难拒绝。不是不能拒绝,而是拒绝可能会伤人情,所以你最终难下决定。这样,酒桌的气氛就很不好,给人造成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
第二,以多为荣。
国人喝酒往死里喝,说什么“喝死咋也比枪毙强”。创造这句俗话的神人恐怕深有体会,要不怎么会把喝酒喝枪毙联系到一块。喝完一杯又一杯,喝少了就该挤兑你了,“你不行啊。你看谁谁谁多能喝,多够意思”。
言下之意你不多喝,不往死里喝酒是不够意思,人家不会考虑你的酒量,不会考虑的你的身体健康。他把你挤兑的喝了酒完成任务(他未必就很爽),你身体难不难受就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了。欧美人喝酒是品酒,适量为止;而中国人喝酒是以多为荣,喝酒往死里喝。
第三,势利。
在酒桌上进行敬酒,给领导敬酒是重中之重。你应该看准时机,要善于给领导挡酒等等,把与领导喝酒当成是博取他好感的机会,你这么为领导考虑,真的是为了他好吗?如果你是领导,恐怕又该等着人来敬你了,在下属谄媚的祝福中获取一份优越感。
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奴性与等级观念的体现,这些,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失,反而靠着酒桌文化大有加强之势。
第四,虚伪。
之所以称之为酒桌文化而不是酒文化,因为中国根本没有酒文化。酒桌上的那一套不配称为酒文化。中国人喝酒从来不关注酒,只关注喝酒人。他们把绝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喝酒人身上,最多考虑这个酒的味道好不好,恐怕从没有人在酒桌上探讨过关于这个酒的口感、工艺、厂家、产地以及包装等等。
第五,浪费资源。
喝了那么多酒,上了满满一桌子菜,恐怕到最后动不了几筷子。饭店不心疼,反正交钱了,还能剩一大堆泔水。可这实际上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种浪费比奢侈更无意义,因为奢侈好歹能让人得到满足,不顾从来没在喝酒上得到一丝快感,喝少了觉得是一种味道一般的饮料,喝多了酒感觉难受。这些资源放到更有意义的用途上恐怕更好吧。
第六,动机复杂。
很多饭局是为了进行不正当交易而开设的,饭局之中掺杂大量假恶丑的东西,酒桌之上权钱色交易不绝,最后可能一筷子不动。
如果觉得人喝多了容易松懈,想要趁机拿下,大量事实告诉你,没用的!对方并不傻,你的意图他很清楚,因此他会有准备的,万一你真的在他酒醉的时候成功了,他酒醒后一定懊悔,从而对你怀恨在心,你们以后的关系就很难说了。不如在清醒的时候说开,让对方做出理性的选择。
关于酒精对人际关系的润滑作用,这里就不提了,每人都有切身体验。中国的酒桌文化之所以特殊,和儒家的"礼"是分不开的。通俗的说,别管什么样的酒席,饮酒的量、程序、目的、意义都在指向尊卑高下,也就是等级秩序。
先是安排坐次,谁坐首席谁作陪,然后谁先"开杯",谁先敬酒,谁先致辞,谁先起筷,先吃什么菜,谁给谁倒酒,倒多少,怎么倒,何时酬答,如何致谢,如何进行下一轮(巡),下一轮(巡)有哪些新花样,什么时候可以"自由发挥",自由到什么程度,先敬谁,后敬谁,力拼谁,保护谁,怎么喝,喝多少,吃差不多了怎么办,不胜酒力时怎么办,谁可以如厕,谁可以告退,谁可以替喝,怎么替,什么时候结束,谁发话,谁最后"收杯",怎么收,包括宾主如何离席,怎么回家……都有固定程序和各种规矩,乱了主次坏了规矩便要受罚,从这种仪式中,每人都强化认同了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受尊重(欢迎)程度。有时候,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差距不是那么显著,存在浮动空间,酒桌上就会出现博弈,可以是游戏、酒令、联诗作对,也可以是斗嘴、拼酒、对骂甚至拔刀相向。
面子上,酒宴是仪式化的娱乐庆典。
里子上,酒宴是尊严和地位的载体和博弈平台。
总之,醉翁之意不在酒。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