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的转变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越来越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特别是我们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这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思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问题。学习一门思想政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的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期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与学的效果。目前,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都要随之发生改变,否则就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但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据此,我们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的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部分教师仍延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调,语言交际意识淡漠,课堂缺乏情趣和动力。为此,政治教师们仍然肩负着不断探索优质高效教学方法的使命。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策略:是一种行动的方针,或者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本课题研究实现有效教学,包括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训练、有效辅导、有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其中,有效备课是根本基础,有效课堂是教学核心,有效训练是重要依托,有效辅导是有益补充,有效评价是持续推进。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其它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有效课堂建设进行系统而周密的教学设计。 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就有效教学理论而言,我们的前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具体落实上,我们发现还存在着普遍的不足。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衔接,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推广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必然可以进一步推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与使用,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时代和谐。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提高高中政治教师学习新理论,接受新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成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 (二)培养高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使其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潜能得到最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形成一整套从教学管理到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以及各种保障措施。 (四)着力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师生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使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五)总结学校实施有效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越来越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特别是我们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这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思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问题。学习一门思想政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的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期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与学的效果。目前,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都要随之发生改变,否则就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但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据此,我们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的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部分教师仍延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调,语言交际意识淡漠,课堂缺乏情趣和动力。为此,政治教师们仍然肩负着不断探索优质高效教学方法的使命。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策略:是一种行动的方针,或者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本课题研究实现有效教学,包括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训练、有效辅导、有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其中,有效备课是根本基础,有效课堂是教学核心,有效训练是重要依托,有效辅导是有益补充,有效评价是持续推进。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其它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有效课堂建设进行系统而周密的教学设计。 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就有效教学理论而言,我们的前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具体落实上,我们发现还存在着普遍的不足。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衔接,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推广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必然可以进一步推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与使用,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时代和谐。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提高高中政治教师学习新理论,接受新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成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 (二)培养高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使其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潜能得到最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形成一整套从教学管理到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以及各种保障措施。 (四)着力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师生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使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五)总结学校实施有效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