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中,叙事出了问题,是导演的事还是编剧的事?
一部电影中叙事出了问题,导演和编剧都有责任,如果只是叙事而不是画面的表达,这种情况编辑的责任更大一些。
在中国现行电影环境下,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编剧只是辅助导演完成电影的工作人员。任何国家的好导演,都会重视编剧的作用。但在国内环境下,编剧对最终电影的形态并不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美国,好莱坞制片体系中制片人对一部电影的作用最大。导演和编剧都是实现制片人意图的工作人员。独立制片中仍然是导演作用更大,不过这种独立制片电影一般导演都会兼任制片人和编剧。
一个好的故事能让电影看着更丰富饱满,但是编剧写出来的毕竟属于文学范畴的东西,导演要让这种文学剧本变成电影语言,这里就会有一个程序就是转换成分镜头剧本。导演脑子里想的是通过什么样的镜头转接让这个故事呈现出来,当然这里面或许存在一些导演自己的风格。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当然是导演的作用更大一些,但是编剧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两个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拿来比较有些不妥。
好的电影需要的是编剧和导演的理念结合,要不为什么老版的红楼梦比新版的好看?同样是编剧为什么展现出来的东西不一样呢,单纯是演员的问题吗?应该是整体的感觉吧。李安拍少年派,还要跟3D指导讨论“为达到某种感觉使用何种程度的3D”。如果任由3D指导拍摄,说不定会将“与观众营造亲密气氛”拍成“这个镜头离得太近了好吓人。” 而导演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应该和编剧相契合,不然怎么做到这样的镜头表达这样的思想。拍什么和怎么拍都是很重要的问题。
一部电影的成型,是导演和编剧等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叙事出了问题,是导演的事和编剧的他们两个的事。
从拍摄前故事的筹备,到拍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所做的调整,都离不开导演依据具体情况的控场与调整,不自己编写剧本的导演通常会有一个好的编剧做搭档。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模式通常更倚重于剧本、编剧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导演的话语权被制片人很大程度上的保留了。但对于“作者电影”来说,导演基本上都要自己写剧本,表达一个电影作者自己的主观意愿,阐述自己真正想说的话。
拍摄第一部影片《冬春的日子》时,就是当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身边人生活的观察体悟写了在北京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因为没去过东北,也不敢妄做猜测以免影片失真,只能到了拍摄地现场,结合实际状况和调整和处理。这是单纯编剧做不了的,调整只能导演来做,导演清楚要怎样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以及怎样的细节更能打动人。
毕竟,电影是一门影像的艺术,而文字构成的剧本是一个影像成型的基础。导演需要通过对视听语言的掌控和艺术手段的运用,结合自我的主观表达、蕴藉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象的活动影像表达出来。所以导演之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当然,编剧、摄像、美术、演员等都是构成导演影像基础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