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灵宝市大湖金矿床
2020-01-21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大湖金矿位于我国著名金矿基地小秦岭地区,为半隐伏石英脉型金矿床。经详查评价,探明为伴生银、铜、钼、铅、硫多金属大型金矿床。
1 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南缘小秦岭断隆,属秦岭EW向复杂构造北亚带。成矿带属华熊贵金属成矿带小秦岭金矿田,由北、中、南3个矿带组成,矿区位于北矿带东段。
1.1 地层
区域地层为新太古代太华群混合岩系。由下向上划分为焕池峪组、闾家峪组和观音堂组。南部有中元古代官道口群高山河组变质碎屑岩,呈角度不整合超覆其上。
矿区出露闾家峪组中上部,主要岩石类型为混合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条带状混合岩夹斜长角闪片麻岩。向北由老到新依次分布,为近EW走向单斜地层,产状向N倾斜,倾角20°~40°,东部略陡。原岩为粘土质泥砂岩及中基性火山岩,系由海相火山沉积岩变质而成。
1.2 岩浆岩
区域岩浆岩发育。按生成时代顺序划分为:太古宙嵩阳期贵家峪角闪黑云二长岩、正南沟黑云母花岗岩(γ1),古元古代中条期混合花岗伟晶岩,新元古代晋宁期张家崖闪长岩及小河花岗岩(
矿区位于娘娘山和文峪岩体之间,脉岩发育。按产状划分为EW,NW,NE向3组。
据穿切关系及同位素年龄资料,脉岩生成顺序:混合花岗伟晶岩→早期近EW向辉绿(玢)岩→中期NW向辉绿(玢)岩、花岗斑岩及NE向辉绿(玢)岩→晚期近EW向辉绿(玢)岩→长英岩脉→石英脉→含金石英脉→云煌岩脉。
1.3 构造
区域褶皱为老鸦岔不对称复式背斜,北翼宽缓,南翼陡峻。背斜轴线呈近EW向展布,中部呈弧形向S凸出。北翼向N由西阴向斜及五里村背斜组成。矿床位于五里村背斜北翼,紧邻山前太要基底断裂(F1)。
矿区断裂及韧性剪切带甚多,按产状可划分为近EW,NW—NW—NNW,NE向及近SN向4组。其中,以近EW向最发育。该组中的含脉(含金石英脉)断裂、韧性剪切带为金的控矿构造。向南排列为F1,F8,F7,F35,F5,F6。总体平行展布,偶有交会复合及斜接。F5与F6交会于2线,F1与F5在12线以东呈平行关系,F1与F8斜接于7线以西,F35在1线交会复合于F5,交会复合部位多有矿体存在(图1)。
控矿断裂规模巨大,一般长0.8~30km,宽数米至数十米,厚度14~80.5m。倾向N至NNW,倾角27°~50°,一般为30°~35°,以中缓倾斜为主。
F5,F1,F35为矿区主要控矿构造。F5含矿性最佳,控制矿区主要储量。三者均属厚度巨大的复脉型含金构造蚀变岩带。从构造岩的岩石组合、控矿特征以及构造活动期次演化等方面分析,具有韧性剪切带性质。
图1 大湖金矿区构造纲要图
(据冯建之,2011)
γπ—花岗斑岩;βμ—辉绿玢岩;β—辉绿岩;T—碎裂岩化;L—糜棱岩化;S—含金石英脉;HγP—混合花岗岩;Sh—蚀变;Tβ—碎裂岩化辉绿岩(其他类推)。1—岩脉产状;2—构造产状;3—张扭性结构面产状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分布及赋存
矿体赋存于F5,F1,F35等韧性剪切带中(单脉型构造除外),受其中缓于轴面的一组张性破裂面(断裂)控制,呈斜切韧性剪切带形式产出。矿体与剪切带产状一致,仅矿体倾角略缓。即倾向上,矿体由浅入深从剪切带底部逐渐斜切过渡至顶部,而两端并不超越剪切带边界。矿体呈平行排列,集中分布(图2)。全区共圈定20个工业矿体
2.2 矿石特征
矿石的矿物成分简单,无有害杂质,属易选类型。金矿物为单一自然金。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黄铜矿、方铅矿少量,闪锌矿、磁黄铁矿、斑铜矿、铜蓝、辉钼矿、辉铋矿、毒砂及磁铁矿等微量。次生矿物以赤铁矿、褐铁矿为主,孔雀石、蓝铜矿、辉铜矿、白铅矿及铅矾等微量。金属矿物占矿物总量的8.46%,非金属矿物占91.54%。非金属矿物以石英为主,微斜长石、斜长石和方解石次之,绢云母、黑云母、绿泥石、榍石及磷灰石少量。
矿石主要为自形—半自形晶、他形晶粒状结构,压碎、包含、浸染状、交代穿孔和包容交代结构。浸染状为本区矿石主要构造,其次为细脉—浸染状、角砾状构造及表生作用下形成的蜂窝状构造。
图2 大湖金矿区第2 勘探线剖面图
(据杨志民,1995)
1—黄土;2—构造带及编号;3—矿体及编号;4—钻孔及编号;5—坑道及编号
矿石中金矿物种类单一,主要为自然金。根据自然金的粒度及赋存状态,分为可见金和显微金2种。自然金成色甚高,含金达96.49%~99.23%,含银0.45%~2.01%。自然金为金黄色,他形晶不规则粒状(麦粒状、尖角粒状、浑圆状)、不规则脉状、网脉状及片状。粒度0.2~0.005mm。粗粒金(0.295~0.074mm)占14.76%,中粒金(0.037~0.01mm)占24.42%,微粒金(<0.01mm)占29.96%。以中—微粒金为主,粗粒金少量。金的嵌布形式为包裹金、裂隙金和粒间金3种。以包裹金为主,占61.01%,主要包于黄铁矿中,少量在石英中。裂隙金含量占27.43%,呈细脉嵌布于黄铁矿裂隙中。粒间金占11.55%,分布于黄铁矿、黄铜矿与石英接触面或石英颗粒之间。
矿石化学成分除硅酸盐基本成分外,主成矿元素为金,伴生元素30 余种,其中,银、铜、钼、铅、硫5种达工业指标,可以综合回收。
金矿石的矿物共生组合按成矿阶段划分为5种(表1)。
表1 矿物共生组合
注:矿物结构构造一般指分布最广泛的黄铁矿。据杨志民,1995。
2.3 成矿期次划分
成矿期次划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热液期进一步分为成矿早期、成矿期和成矿期后。
2.3.1 成矿早期
黄铁矿—石英阶段(Ⅰ),由早期无矿石英脉沿断裂贯入,规模大,矿化弱,含金性差。石英及黄铁矿粒度粗大,石英气液包裹体多。
2.3.2 成矿期
包括石英—黄铁矿阶段(Ⅱ)和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Ⅱ阶段为硅质溶液沿早期石英脉及构造裂隙充填,以渗透交代为主,形成复合石英脉,生成较多半自形—他形细粒黄铁矿及自然金,是主要成矿阶段。Ⅲ阶段多金属硫化物含矿热液仍以裂隙充填交代为主叠加于Ⅰ、Ⅱ期石英脉复合体或构造岩中,除黄铁矿、自然金外,以出现多金属硫化物为特征,但范围局限,仅见于构造角砾岩胶结物和矿化围岩中。
2.3.3 成矿期后
碳酸盐阶段(Ⅳ),未形成独立的石英-碳酸盐脉体,仅以胶结物形式充填于前3个阶段形成的构造角砾岩之间,无金属矿物形成,含金性微弱。
2.3.4 表生期
见于浅部氧化带中,由于氧化淋滤作用,使铝硅酸盐矿物次生变化为粘土质矿物,黄铁矿、方铅矿和黄铜矿等分别次生变化为褐铁矿、白铅矿、铅矾、蓝铜矿和孔雀石等,对金矿化有次生富集作用。
2.4 矿石类型
2.4.1 自然类型
按矿物共生组合划分为含金黄铁矿石英脉型、含金构造蚀变岩型及含金多金属硫化物角砾岩型。按氧化程度划分:氧化率>3.5%为氧化矿石,氧化率2.7%~3.5%为混合矿石,氧化率<2.7%为原生矿石。矿区仅发育原生矿与氧化矿2类。原生矿石包括含金石英脉型、含金构造蚀变岩型和含金多金属硫化物角砾岩型3类。氧化矿石由上述3类矿石氧化而成。
2.4.2 工业类型
按选矿工艺流程划分为2 类,中等硫化物金矿石,指原生矿石,矿石中金属矿物平均含量占8.46%,非金属矿物占91.54%,采用浮选流程处理矿石。伴生的银、铜、钼、铅、硫可综合回收。该类型矿石分布于640m标高以下,是主要工业类型。
氧化矿石分布于640m标高以上氧化带中,是次要工业类型。金属矿物除自然金外,主要是褐铁矿、赤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采用全泥氰化法或全泥氰化—炭浆法工艺提金,占矿区总矿量18.40%。
矿石的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等在垂向上呈有规律的变化。
1)矿体浅部为单脉充填型矿化,深部为网脉状、浸染状交代型矿化。矿石类型由浅部的块状矿石向深部网脉状、浸染状矿石过渡。
2)矿石的矿物组成,浅部的石英脉型矿石以石英为主,金属硫化物含量为5%~15%,其中以黄铁矿为主,方铅矿、黄铜矿少量;而深部的蚀变岩型矿石以石英、斜长石和钾长石为主,绢云母、角闪石次之,金属硫化物含量低于5%。
3)矿体从浅部到深部,石英脉型矿石化学成分从富Si贫K,其他组分含量较低,到富K贫Si,其他组分含量高,发生规律性变化(表2)。
表2 不同类型矿石的化学成分 w(B)/%
4)从浅部到深部,从石英脉型到蚀变岩型矿石,金品位由高到低,矿石由富变贫,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表3)。
表3 主要矿体不同矿化类型矿石平均品位
围岩蚀变主要有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等。其中,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硅化与金的关系密切。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成矿时代
1)辉绿岩脉年龄值为148~182 Ma,为燕山早期,被石英脉切穿,说明成矿时代最早不能超过早燕山期;
2)含金石英脉被年龄值为76 Ma的云煌岩脉切穿;
3)燕山期花岗岩时代为108~110 Ma,其中见有石英脉穿插。因此,将成矿时代定为晚燕山期。
3.2 成矿物质来源
本区太华群为太古宙绿岩系,原岩为镁铁质-硅铝质组成的双峰态火山岩夹沉积岩建造。各类岩石的平均金丰度为0.71×10-9,低于克拉克值。含金石英脉分布于各类片麻岩混合岩中,容矿围岩岩性不一,各类岩石金丰度不同,一是与原岩性质有关,斜长角闪岩、斜长片麻岩类为一套基性火山岩,本身携带了金等成矿物质;二是随着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的进行,地层中一部分金等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出来参与成矿。
各期岩浆岩金的丰度值为0.71×10-9,0.76×10-9。燕山期花岗岩的金含量从中心相(1.02×10-9)—过渡相(0.62×10-9)—边缘相(0.73×10-9)降低。燕山期岩浆岩与金成矿关系密切。
硫同位素δ34S值稍具离散性,略向负偏离,与矿床氧化带发育、矿石遭受不同程度氧化、引起硫同位素发生均一化分馏效应有关。结合整个矿田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硫源仍来自上地幔或地壳深部。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206Pb/204Pb为17.090~17.257,变化百分数为0.97%;207Pb/204Pb为15.364~15.570,变化百分数为1.34%;208Pb/204Pb为37.379~38.014,变化百分数为1.70%。矿床的铅同位素模式年龄为708~719 Ma。铅同位素相对稳定,属于正常铅或单阶段演化铅。铅同位素比值变化百分数在0.97%~1.70%之间,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岩浆成因的多金属矿床十分相似(1.600)。
3.3 成矿温度
均一法测温变化范围为110~360℃,爆裂法测温范围为131~330℃。Ⅰ阶段(黄铁矿—石英脉):成矿温度为280~320℃;Ⅱ阶段(石英脉-黄铁矿):为主要成矿阶段,成矿温度为190~270℃,Ⅲ阶段(多金属硫化物):成矿温度为110~180℃(杨志民,1995)。
主要矿物石英与黄铁矿的形成温差大。石英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10~360℃;黄铁矿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31~330℃。对金矿形成最为有利的温度为190~270℃,属中低温矿床。
包裹体样测压值分为3组:4×107~5×107Pa,5×107~8×107Pa,15×107~20×107Pa。矿床形成的压力为1.52×108Pa(1500大气压),成矿深度应在3.5km以上。
3.4 流体成分
流体成分以H2O为主,占包裹体成分总量的60%~80%(杨志民,1995),说明成矿介质为热液流体,其次为CO2,CH4,
参考文献
杜子图.1998.豫西小秦岭金矿带找矿预测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37~249
李晓波,刘继顺.2004a.小秦岭大湖金矿床的矿化分带规律及其指示意义.地质找矿论丛,18(4):243~248
李晓波,刘继顺.2004b.小秦岭东段金矿化的垂向分带规律探讨——以大湖金矿床为例.黄金,25(1):8~10
杨志民.1995.灵宝大湖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初析.河南地质,13(2):102~108
(李杰美、王美娟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