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国两大镇是哪两个啊?

河南的都知道... 河南的都知道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7-08
展开全部
高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7-08
展开全部
在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下,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最近,我们对粮食主产区————吉林省榆树市的五棵树镇和弓棚镇进行了调研。这两个镇在结构调整、粮食转化方面都已迈出了较大的步伐,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给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许多启示。
  “六大现象”与“弓棚五怪”
  当地干部和群众总结五棵树镇有“六大现象”:一是产粮大镇粮不足;二是农业大镇非农劳动力占主导,农业劳动力不够用;三是农民收入“倒三七”(即农业收入仅占农民收入的30%);四是产业发展成链条;五是农民成为老大哥(国有、集体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进入民营企业给农民打工);六是生产收入比流通少。
  而弓棚镇则早以“弓棚现象”而闻名,媒体曾总结为“弓棚五怪”:一是农业大镇85%农民不种地;二是产粮大镇年产粮8万吨不够用,每年还要外购3万吨;三是粮价下跌,农民收入却逐年递增;四是生猪大镇生猪不够卖,每年要外购30万头;五是销售领域收入比生产领域高,即卖猪收入比养猪收入好。现在当地干部和群众把“五怪”扩展为六个现象,加了一条:产粮大镇,粮食占GDP的比重逐年下滑,由“倒三七”跌到“倒一九”。
  两个镇的各种“现象”多数相似,但五棵树镇多一条“产业发展成链条”。正是这一点构成了两镇农业结构调整方式和程度上的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两个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
  相似背后的结构性差异
  五棵树镇和弓棚镇粮食转化都十分成功,以本地优势资源———粮食发展畜牧业。五棵树镇将粮食转化为养牛和养猪,弓棚镇则为养猪。两镇作为产粮大镇,每年还要大量外购粮食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畜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粮食卖难问题,而且转移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高。
  尽管在粮食转化方面存在共性,但两镇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弓棚镇通过养猪转化粮食,使养猪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仍然存在着单一化倾向。尽管生猪贩销经营活跃,但这并非用于加工,仅是一种异地转换运输,相当部分业务是一些运输大户在外地收购生猪并销售给外地生猪屠宰企业,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以本地资源为核心的完整的产业链,当地农村生产经营活动易受外界因素变化的影响。该镇生猪销售运输大户姜作远,原来与山东莒县肉联加工厂签订了生猪收购协议,由其组织收购、运输,收入可观。今年,莒县肉联厂终止协议,姜仅从事运输,收入大为减少。
  与弓棚镇不同的是,五棵树镇不仅成功地利用粮食转化发展畜牧业,而且形成了以粮食转化为核心的产业链,并形成了白酒、肉牛、豆制品、蔬菜、旅游、建材六大支柱产业。该镇利用粮食发展白酒酿造,全镇现有大小酒厂168家,依靠白酒的副产品酒糟发展肉牛饲养业,2001年肉牛发展到15.8万头,通过肉牛饲养业发展屠宰加工和牲畜交易市场,带动了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五棵树镇还利用充足的大豆资源发展豆制品加工业,开发大豆系列产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大豆生产、加工与销售的产业链。
  五棵树镇和弓棚镇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的差异十分明显地体现在GDP构成上。2001年,五棵树镇GDP达16.6亿元,其中农业占40%(其中肉牛业占24%),二三产业占60%。而在弓棚镇2001年11亿元GDP中,畜牧业占41.8%,粮食占10%,多种经营占21.8%,乡镇企业仅占26.4%。弓棚镇农业占GDP的比重仍高达70%。
  两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的差异在就业结构上也有所体现。第一,五棵树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比弓棚镇高出一倍以上。2001年五棵树镇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35%,而弓棚镇的这个比例仅为17%;第二,五棵树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以发展二三产业的就地转移为主,而弓棚镇则以劳务输出为主。2001年,五棵树镇外出打工占劳动力总数的15.6%;弓棚镇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34%;第三,虽然两镇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基本相同,均为49%,但五棵树镇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不到5%,其他主要从事畜牧业(占31%)和大棚蔬菜(占13.6%)。相反,弓棚镇则仍有25%的人从事粮食生产,从事畜牧业和大棚蔬菜的分别占21%和3%。
  结构差异导致发展水平差异
  五棵树镇和弓棚镇在结构调整上的差异,导致两镇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第一,两镇结构调整上的差异导致农民收入数量与构成上的差距。2001年,五棵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弓棚镇为3500元,同时五棵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少报现象;另一方面,五棵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来源于以粮食转化为核心的二三产业的收入,而弓棚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占50%,外出务工和异地运输收入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第二,结构调整上的差异导致两镇可支配财力的较大差距。
  2001年,五棵树镇财政收入(包括国税收入)达320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477.6元,且主要来源于非农部门。而弓棚镇2001年的财政收入仅700万元,人均仅111元。其中,农业税收入400万元,比例高达近57%。
  财政收入上的巨大反差,导致两镇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较大差异。弓棚镇不仅财源严重不足,且镇村两级债务负担沉重,镇政府负债500万元,全镇村级债务共1600万元。由于财政收入来源的单一以及非农税收收入较少,致使弓棚镇的财政收入远远低于需求,只能维持日常运转,无法为当地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更无力解决镇村两级的债务负担问题。而五棵树镇则由于拥有雄厚的财政实力,有能力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先后投资2500万元修公路,投资1000万元扩建牲畜交易市场,等等,为其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构调整带来的几点启示
  第一,弓棚镇的粮食转化是成功的,但粮食转化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的终结。在粮食主产区,粮食转化为畜产品仅仅完成了由粮食这种初级产品向另一种初级产品的转化,这种转化只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初级阶段。如果结构调整仅局限在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虽然能在短期内有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但这种提高不具有可持续性,不仅会制约农民收入未来增长的幅度,而且会使农民冒较大的市场风险,农民收入增长就极易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此,粮食主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以当地优势资源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的完整链条,这种情况下才可能取得长期效益。
  第二,粮食主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还要促进当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发展,而这一目标只有在形成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从而使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有较大提高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
  第三,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以当地优势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链,并不能仅靠主观意愿。当地同志指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小,则不具有竞争力,规模大了,又有个市场问题。榆树市的30个乡镇,何尝不想都达到五棵树镇的水平?但五棵树镇的发展,首先有其资源、区位、市场等多方面的条件为基础,再加上人才、领导班子的稳定以及政策的优惠等因素,才形成大的气候。粮食主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具体条件,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形成相对集中的经济中心区,发挥中小城市的积聚效应,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带动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