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坚持北伐究竟正确与否?
当然是正确的。这个道理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这就是风骨啊!
第一,单纯防守是守不住的,无异于坐以待毙。
三国之中,蜀国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国力最弱。实力弱小,就必须通过积极主动的行动,努力缩小与对手的差距。
如果不积极北伐,消灭敌人、开疆拓土,与魏国、东吴的差距必然会越拉越大,蜀国还靠什么守住疆土?
诸葛亮给刘禅举例子讲道理: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后世也有一个例子,就是五代时期的南唐。面对中原的宋国,南唐一味退让讨好,今年不征、明年不讨,国势日渐衰微,最后被宋国轻易消灭。
对于蜀国来讲,北伐不一定成功,但不北伐最终一定灭亡。为什么不去拼命战斗,用铁与血,杀出一条生路来呢?
诸葛亮讲,强弱是可以变化的,关键要敢于战斗!他举了曹操的例子。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曹操绝顶聪明,用兵如神,但是仍然常常失败,最初实力很弱小,最终以弱胜强,击败袁绍,统一北方。靠的是什么?不是乞求,是战斗!
第二,养兵练兵与打仗花费相同,不如作战。
诸葛亮讲: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意思是,现在国家贫弱。但是还要时时刻刻提防魏国,同样需要很多军队。那么养兵练兵驻守边疆的费用,与出兵北伐的花费消耗是一样的,同样都很大。
如果现在不赶紧想办法消灭魏国,想要靠蜀国一州之地,与魏国持久对抗,那是绝不可能的!
第三,不北伐,蜀国军队的战斗力会迅速下降。最终不堪一击。
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才。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讲: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军队中很多能征惯战的老将一个个都去世了,这些人才都是全国各地的精英,不是益州一地所能够拥有的。
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死一个就少一个,再也没有了,蜀国内部是无法填补这个空缺的。而没有这些精英人才,军队的战斗力就会迅速下降,最后不堪一击。所以,应该趁着这些人还在世,抓紧时间发动北伐。
第四,蜀国北伐,已经取得了重大战果。
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战,其余战斗无一败绩!之中占据了绝对的战略主动权!
夺取人口4000余户,攻占了武都、阴平二郡,斩杀了魏国大将王双、张郃。击败了司马懿的五万大军,把司马懿打的只能当缩头乌龟。
诸葛亮的北伐,把战火烧到魏国境内,直接消减了魏国的国力,极大的破坏了魏国关中、凉州地区的经济生产,破坏了魏国进攻蜀国的前进基地。是以攻为守的典型范例。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占领渭河之滨,屯田积粮,准备长期作战。魏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却又束手无策。
加入诸葛亮能多活二十年,五年之内必定平定关中、西凉,雄踞天下上游,然后从陕北过黄河占领山西,大军再向东,攻占河北,形成对魏国的战略包围。攻破洛阳,灭亡魏国。修整半年,全军渡江南下,一举攻灭东吴,则汉室复兴。
诸葛武侯功成名就,终于可以归隐山林,与清风明月常相伴了。
可惜,天不与时,五十四岁的诸葛亮病逝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