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为何被康熙除掉?
熟悉清朝历史的人应该都很熟悉鳌拜这个名字,受很多影视作品的影响,都饥稿认为鳌拜是一个大奸臣。他虽然劳苦功高,但是目无法纪,不肯放权又想取而代之。但是,历史上的鳌拜真的是这样的吗?
鳌拜出身名门,很早就跟随皇太极出兵打仗,为大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鳌拜和皇太极在征战时期也结下了很厚的君臣情谊,对皇太极忠心耿耿。
皇太极去世之后,谁来当皇帝就成了最大的争议,当时皇太极的长子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都想要当皇帝,当时手握重兵的鳌拜是坚决拥护皇太极的儿子的。后来二人都退而求其次,让皇太极的儿子福临当皇上,多尔衮来当摄政王。
顺治当皇帝后,鳌拜还率兵攻打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把鳌拜和姿视为心腹,朝堂之事什么都要和他商议,君臣和睦相处。但是我们知道顺治皇帝死得很早,在他去世之前留下了遗诏,立康熙为帝,鳌拜、索尼等当辅佐大臣。
康熙继位之后,索尼已经年老,遏必隆选择明哲保身,只有鳌拜和苏克萨哈政见不合。因为早年鳌拜军功高,所以拥护者也多,最后还逼康熙杀死了苏克萨哈。之后鳌拜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反对他的人不是被撤职就是被杀了,那个时候的朝臣每天都战战兢兢,唯恐招来杀身之祸。但是等到康熙亲征的时候,鳌拜还是不愿意放权给康熙。康熙觉得自己的皇权受到了威胁,就想要拿回大权整治鳌拜。鳌拜见康熙这个时候已经不肯受他管教,就想要另立新帝。
但是让鳌拜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时候的康熙已经在私底下偷偷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就设计擒拿了鳌拜,关押大牢,之后把鳌拜的党羽也一并铲除了。之后康熙列举了鳌拜的30条罪状,但是却没有谋反这一条,可见鳌拜根本都没有谋反的心理。他只不过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不肯放权,想另立新皇的他成为了康熙的绊脚石。而康熙为了树立新皇的威望就拿鳌拜开了刀,最后囚死在牢狱之中。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鳌拜只能说他是一个权臣,却不能说他是一个奸臣。手握重兵的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杀掉康熙,自立为王。就算康熙当时不肯受他摆布,他想到的也是唤肢绝重新再立一个皇帝。
后来雍正皇帝继位之后给鳌拜平了反,还让鳌拜的后代继承了鳌拜的爵位,加封鳌拜为超武公。
康熙之所以拔除鳌拜,是有几个不得不拔除的原因,虽然鳌拜对于清王朝算得上是忠心耿耿,不过他一直更多的忠心耿耿是在康熙的祖父皇太极,父亲顺治皇帝身上,而且他的一些所作所为,已经成了一个权臣,那个时候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只要是一个权臣,就会对皇帝的皇权构成威胁,谁也不敢保证不会成为历史上第2个霍光,毕竟行伊霍之事,是历史上许多权臣的梦想,毕竟一手废除朝廷上的皇帝,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鳌拜在晚年的一些行为,就是属于典型的权臣行为。
一、假传圣旨诛杀大臣,让康熙埋下最初的杀机。
在顺治死后,康熙登基,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在朝廷事务处理上面主要听取这4个人的意见,而这个时候鳌拜站着自己的功勋,并开始在地方上进行圈地,想把一些良田占为己有,不料这一行为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的强烈反对,并且三人还写下奏折举报了鳌拜,于是鳌拜便编织了罪名要对这三人进行斩首,这遭到了康熙的反对,结果鳌拜就假传圣旨,杀了三个人。此时的康熙正是年幼,虽然他无力阻止,可是在他的心中却埋下了杀者信机,毕竟没有哪一个皇帝愿意看到不听话的臣子,而且还是一个假传圣旨的臣子。
二、编织罪名,诛杀苏克萨哈及其全族,让康熙的杀机爆发。
在这4个辅政大臣之中,索尼的年龄最大,在康熙亲政前不久索尼就病死,在索尼死后,排名第二的苏克萨哈便升到了第1位,他看穿了鳌拜的权臣之心,便想借口康熙亲政的名义,想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去到清皇陵园做看守,毕竟苏克萨哈退了,在他后面的三个人也是要必须跟着退下来,这自然也就解除了鳌拜的权势。
可是鳌拜却编制了24项罪名给苏克萨哈,不光要杀他本人而且还要杀他的全族,这自然就遭到了康熙的反对,可是鳌拜直接在朝堂上面,脱了衣服,露出肩膀,威胁康熙,直接强行的让康熙下了圣旨,这就让康熙的杀机爆发。
对于康熙来说,毕竟这次诛杀大臣不同于前次,前次只是诛杀的一般的一品大员,这一次诛杀的是自己的辅政大臣,前次诛杀大臣的时候自己不能够亲政,的确是没有太多的权力,可是现在自己已经亲政,影响自己亲政的辅政大臣又主动的交权,这算得上是一个功臣,一个忠臣。
结果鳌拜却强行逼着自己将他诛杀,这完全是没有将自己放在眼中,同时也证明了鳌拜的权臣之心,鳌拜今天敢强行逼着自己诛杀辅政大臣,说不定明天就会废除他的皇帝之位,此时辅政大臣只剩下了两个,遏必隆根本无心节制鳌拜,完全就是一个木头人,甚至在某些场合还跟随着鳌拜一唱一和,这必然会使得鳌拜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为了保住自己的皇权,为了让江山不落入他人之手,所以康熙才爆发了杀机首蚂轮,在当天发出圣旨之后,才会在孝庄太后的面前不加任何掩饰的说出要杀死鳌拜的话,然后借着摔跤的名义,最终一举将鳌拜拿下。
因物渣此,只要威胁到皇权,那么皇帝必定容不下此人,想当年救下北京城救下皇帝性命的于谦都没有落得好下场,更何况是飞扬跋扈的鳌拜。
很多影视作品都将鳌拜塑造成一个大奸臣昌裂橡,他不但功高盖主,且目无法纪,既藐视皇权又想取而代之。电视剧《康熙王朝》和《鹿鼎记》中,都安排了鳌拜置办龙袍、意图篡位的场景,但这不见史料记载。历史上的鳌拜,虽然不一定是个极好的臣子,但也绝对算不上奸臣,当然更算不上清王朝的叛徒。
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且毫无二心,影视作品中杜撰了鳌拜想要当皇帝的情节,这一盆脏水真是泼得毫无理由与证据。影视作品为了情节需要本来就有虚构的成分,但将影视作品中的鳌拜,当成真实历史中的鳌拜,那就大错特错了,历史上的真实的鳌拜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鳌拜是满清贵族之后,出生名门,很早就与皇太极并肩作战,为大清王朝立下赫耐旁赫战功。在征战时期鳌拜与皇太极结下了深厚的主仆情谊,鳌拜对皇太极忠心不二。
皇太极死后,鳌拜等两黄旗大臣鼎力支持豪格嗣统,后因多尔衮与豪格势均力敌,势同水火,鳌拜等坚持要立皇子继承,故而六岁童福临幸运地成为了顺治帝。多尔衮摄政期间一手遮天,但是鳌拜还是没有向多尔衮屈服,他坚定地站在顺治帝一边。多尔衮变着法的整鳌拜源手,有功不赏是常事,无过而罚也不少见。但无论多尔衮怎么对鳌拜,鳌拜还是对顺治帝忠心不二。
顺治帝驾崩前,指令索尼四位内大臣为顾命大臣。鳌拜居四辅臣之末位,但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新的幼主康熙长大成熟,也如乃父顺治一般少年老成,他于康熙六年开始亲政,而四辅臣只留有鳌拜和遏必隆。
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这个“最有势力的宰相”就是鳌拜。身处鳌拜这个位置,身上有军功,手上有权力,你膨胀的比他还得厉害,人往往在打江山的时候能有气节,在做江山的时候受不了这糖衣炮弹的诱惑,直到康熙六年亲政了,鳌拜还是不能刹车。
很多影视作品都将鳌拜塑造成一个大奸臣,他不但功高盖主,且目无法纪,既藐视皇权又想取伏缺碰而代之。电视剧《康熙王朝》和《鹿鼎记》中,都安排了鳌拜置办龙袍、意图篡位的场景,但这不见史料记载。历史上的鳌拜,虽然不一定是个极好的臣子,但也绝对算不上奸臣,当然更算不上清王朝的叛徒。
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且毫无二心,影视作品中杜撰了鳌拜想要当皇帝的情节,这一盆脏水真是泼的毫无理由与证据。影视作品为了情节需要本来就有虚构的成分,但将影视作品中的鳌拜,当成真实历史中的鳌拜,那就大错特错了,历史上的真实的鳌拜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鳌拜之所以被康熙锁拿,一撸到底,还是因为君权和相权之争。当时鳌拜已经在朝堂上一言九鼎,过足了呼风唤雨的权瘾,就开始日益跋扈,对皇帝也丝毫没有敬意。偏偏康熙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的少年,而且康熙从骨子里是极爱权之人,自然就对鳌拜非常之不满。到了康熙亲政的年纪,鳌拜又出来百般阻挠,这怎么不让康熙怒火中烧?!
鳌拜就像一座大山,死死压在康熙头上,而且这座大山丝毫没有松动的趋向,时不时还来个泰山压顶,把康熙的脑袋瓜子砸上几个大包。即使康熙知道鳌拜没有谋反之意,也绝对不会容忍这个嚣张的鳌拜。虽然鳌拜并没有显露谋反的迹象,但他如此专横跋扈,把君主的权利都抢去了,还在拳头里面死死的捏着,硬是不肯归还,这个性质也仅仅比直接谋反之恶劣稍弱一点。
康熙继位,鳌拜依旧忠心,但是此时的鳌拜却有些自大,他太小看康熙的能力,也过于夸大自己的力量,最终他触犯到了康熙的底线,被康熙除掉。鳌拜被抓后,康熙把准备好扮誉的几十条大罪状宣读,按照历史上那些情节,鳌拜必死无疑,但康熙赦免了他,念其身上的伤疤和功劳,其实也对后面的臣子做一个震慑的作用,无论你身处何位,身份多么高,只要你弄权不知道收敛,照样可以把你一撸到底!
鳌拜虽然被康熙除掉,但是并不意味着他是不好的臣子,他只是康熙亲政路上的绊脚石,他挡了康熙的路。雍正帝继位后,感念鳌拜的功绩,不但恢复了鳌拜的爵缺谈位,并且追封鳌拜为超武公。
顺治皇帝福临临终的时候,他的儿子玄烨年仅8岁,还没有亲政的能力。所以,福临在指定玄烨为皇太子的同时,选派了4名亲信大臣,辅佐幼帝。
这4位大臣依次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上图少年康熙
索尼隶属正黄旗,内大臣、一等伯;苏克萨哈隶属正白旗,侍卫内大臣、二等子;遏必隆隶属镶黄旗,侍卫内大臣、一等公;鳌拜也隶属镶黄旗,侍卫内大臣、二等公。4人当中,索尼虽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年老力衰。苏克萨哈居第二位,富有才干,但爵位却不如排在后面的遏必隆和鳌拜。
遏必隆为人圆滑,遇事随声附和,不与人争锋。4人中权力欲望最强的是位于最后的鳌拜。在鳌拜眼里,索尼是不能与之衡悔相争的。索尼从一等侍卫累升至内大臣,是四朝元老,深受太后信任和赏识。
问题是,一旦索尼归天,按照现有的排列顺序,苏克萨哈就可能取代索尼,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为了防止苏克萨哈取代索尼,鳌拜竭力拉拢与之同旗的遏必隆,制造事端,打击苏克萨哈。
制造事端,假传圣旨,专横跋扈康熙五年(1666 ),鳌拜蓄意制造了一起黄、白旗互换圈地的事件。这件事的起因可追溯到顺治初年。这年,当清朝统治者颁诏实行圈地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权势,将原定分配给镶黄旗的永平府一带好地分给了自己的正白旗。
而将保定、河间等府低洼劣地拨给了镶黄旗。这种歧视和压制镶黄旗的做法,曾激起黄旗旗民的强烈敬梁不满,黄、白旗之间因此而产生了矛盾。
但时隔20多年,两旗旗民已各安生业,旧日的恩恩怨怨已经逐渐淡忘了。鳌拜为了打击苏克萨哈,又将此事重新提起,主张将两旗的旗地换回。这一计谋果然奏效,立即引起两黄旗大臣的共鸣。遏必隆站到了鳌拜一边,表示支持换地,索尼也对换地颇感兴趣。鳌拜得到索尼、遏必隆的支持后,气焰更加嚣张了。
康熙五年(1666)正月,鳌拜指使两黄旗部分将领上疏户部,要求换地,挑起了互换圈地的事端。
上图鳌拜
更换圈地的提议首先遭到了户部尚书、正白旗大臣苏纳海的反对。苏纳海认为,康熙三年(1664)朝廷已发布过不许再圈地的法令,现在再来讨论和处理关于圈地的事,不太适宜。为了排除苏纳海等的阻力,鳌拜于同年三月称旨支持镶黄旗圈换土地,并开始着手换地,试图造成既成事实。
正在丈量土地时,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又同时上疏,反对圈换,理由是旗民已不愿意圈换土地,且自丈量以来,土地皆抛弃不耕,荒凉不堪。
鳌拜面对日益增大的反对势力,感到不施以武力,强制换地,目的就难以达到。于是,他假传圣旨,命吏、兵两部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等革职拿问,欲置3人于死地。玄烨知事态严重,亲自出面调停,亮拦运召集四大辅臣共议此事。
商议中四大辅臣出现了三比一的对立局面,即两黄旗站在一边,主张对苏纳海等应置重典,唯独正白旗苏克萨哈坚决反对。玄烨虽不同意重处苏纳海,但因年幼言轻,最后苏纳海3人还是依照鳌拜等人的意见被处死。这次事件中,鳌拜的专横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玄烨对鳌拜有了十分清醒的认识,对他的言行倍加警惕。
康熙亲政,鳌拜不得不除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去世。玄烨鉴于四大臣辅政体制已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便上奏祖母太皇太后,请求亲政。祖母对四大辅臣的情况了如指掌,更知孙子其间的苦衷,立即允准。七月七日,玄烨举行亲政大典,从此,14岁的玄烨开始躬亲大政。
玄烨虽然亲政,但辅臣所辖的内三院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体制并未立即改变。
为了使朝政尽早地归还年轻的皇帝,在玄烨亲政后的第六天,辅臣苏克萨哈上疏请求隐退。
上图《少年康熙》剧照
苏克萨哈的用意:其一,表明鳌拜专横,自己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其二,用自己的隐退,来迫使鳌拜、遏必隆辞职交权。鳌拜对苏克萨哈的用心是非常清楚地,因此对其更是恨之入骨。
在玄烨还没有对此做出反应之前,鳌拜便大做文章,陷害苏克萨哈,诬称苏克萨哈隐退是假,“不欲归政”是真,并编织了24条罪状,欲置之于死地。玄烨知两人积怨甚深,“坚持不允所请”,但是耐不住鳌拜攘臂强奏,数日不休,最后仅将苏克萨哈从磔刑改为绞刑,其他均按其原议行刑。
清除了苏克萨哈以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了。本来,按照排列顺序,他列于遏必隆之后,但这时起坐班行,他居然列于遏必隆之前;朝廷所有的政事,他都先在家里商量好,然后再施行;如果有谁在奏事之前,未向他请示,就会遭到他的“嗔怒”。
不仅如此,对于玄烨的有些诏令,他也敢抗旨准拜。鳌拜的这些行径使玄烨感到:鳌拜已经到了不得不除掉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