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5章
展开全部
【翻译】:
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
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说实在的,别说是原文,有时连译文都难以理解!但这不能是不写(严格讲不是写,是学习后凑成)的理由,大家海涵!
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刍狗除了草就没有别的,但世人会亲手扎好,再配上美丽的绣品,放进精美的篮子作为祭祀法物,恭恭敬敬的奉献给天地神明。而祭祀过后,刍狗就被扔掉,任凭世人踩踏或者被拾去当柴火烧掉。
刍狗命运之坎坷就如人的命运由盛而衰一样。这是世人的真实情感,老子用刍狗来禅明妙理,让我们醒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
世人祭祀前把刍狗当神物,祭祀后把刍狗当废物。而圣人不这样看,圣人能看到万物的主宰,所以万物已经现原形,刍狗就是万物的原形。老子用刍狗来强调道是唯一的真和主宰。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儒家把仁义作为最高准则,不仁就是暴虐。为什么老子会这样说?因为语境不同!以道而言,天地是道所生(古老的常识)。
“以万物为刍狗”我们比较容易接受,但“以百姓为刍狗”就难以理解了。老子为什么会说出这样惊人的话?天地以万物为子民,圣人以百姓为子民。天地和圣人没有凡情,因为怀有无心之心。无心之心是最广大的心,是隐藏最深的情怀。
万物都是道所生,百姓也是,用凡情(仁)是看不到,只有用圣心(不仁)才能看到。无论眼前呈现什么象,都是道的化现,指示道的存在和真常不灭,即万物非物。
老子强调,人的感觉器官不过是生存竞争需要而发展出来的,不能用来见道。感觉器官只能感觉现象,不能感觉现象背后的本质(道),只有开启觉性才行,不然看到的一切都是刍狗而已。
天地之间的万物是自我生长和变化的,所以在天地看来,万物和刍狗一样,没有仁与不仁之分;让老百姓自我发展、自我变化、自我创造财富。在圣人看来,老百姓和刍狗一样,没有贵贱之分。(只可惜,现实……)
二、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老子再次指出虚空是为唤醒人们的深意识:觉性。
有形的万物背后隐藏着的秘密就是道,这不是浅意识所能见到的,只有靠深意识(觉性)才能见道。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把天地比喻为一个大熔炉。在古代制造业就已经很发达了,老子以冶炼青铜器的古老工艺为喻,能够让世人更好理解。
橐龠是熔炉鼓风的机构,有皮囊和排管。皮囊和排管是中空的,一刚一柔。中空有气,鼓动则熔炉炽热,可以化物。天地之间就是虚空,万物都是从虚空中产生的,虚空就是一个大熔炉。这样世人对万物的产生有了比较形象化的理解。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不屈就是无穷无尽。熔炉虽然中间是虚空的,但生生不息的能力不会穷尽,万物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大熔炉产生出来。这个大熔炉无穷无尽很不可思议,就像我们对“自己”几乎是不认识的,但我们却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可思议。
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以“不言之教”为最高深的教法,语言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见道,多言与不言之教是对立的,所以说“多言数穷”。
《庄子》用脚印与鞋设喻,告诫世人别把脚印误作鞋子,就是阐述语言文字和道要区别开来。
道能从虚空中产生万物,这是无中生有,是不可思议的造化力。领悟了道的不可思议的造化力,世人也获得了不可思议的造化力。
“不如守中”是“多言数穷”的另一条道路,常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多言是山穷水尽,守中是柳暗花明。
守中就是守住自己的真心,即严遵无心之心。守中必须有强大的定力,实修功夫达到极高的境界,对自己的意念完全能够掌控。一念不起,无念为念。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守中。
《庄子•天地》中最理想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会自动相爱,但不是出于仁的意识,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仁。父母爱孩子,甚至为孩子牺牲自己,根本不知道这是爱,完全出于天性。有意识的爱和仁是不完美的,无意识的爱和仁才是完美的。这也许可以使我们看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语不那么痛苦了。
当我们离开对立面看待人和万物,回到天地之间,那对待万物就会一视同仁的,人也没有贵贱之分。我们如果能平等相处,不分级别,不分层次,不为外惑而纠结不清,我们的身心就变得轻松而自然。
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
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说实在的,别说是原文,有时连译文都难以理解!但这不能是不写(严格讲不是写,是学习后凑成)的理由,大家海涵!
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刍狗除了草就没有别的,但世人会亲手扎好,再配上美丽的绣品,放进精美的篮子作为祭祀法物,恭恭敬敬的奉献给天地神明。而祭祀过后,刍狗就被扔掉,任凭世人踩踏或者被拾去当柴火烧掉。
刍狗命运之坎坷就如人的命运由盛而衰一样。这是世人的真实情感,老子用刍狗来禅明妙理,让我们醒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
世人祭祀前把刍狗当神物,祭祀后把刍狗当废物。而圣人不这样看,圣人能看到万物的主宰,所以万物已经现原形,刍狗就是万物的原形。老子用刍狗来强调道是唯一的真和主宰。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儒家把仁义作为最高准则,不仁就是暴虐。为什么老子会这样说?因为语境不同!以道而言,天地是道所生(古老的常识)。
“以万物为刍狗”我们比较容易接受,但“以百姓为刍狗”就难以理解了。老子为什么会说出这样惊人的话?天地以万物为子民,圣人以百姓为子民。天地和圣人没有凡情,因为怀有无心之心。无心之心是最广大的心,是隐藏最深的情怀。
万物都是道所生,百姓也是,用凡情(仁)是看不到,只有用圣心(不仁)才能看到。无论眼前呈现什么象,都是道的化现,指示道的存在和真常不灭,即万物非物。
老子强调,人的感觉器官不过是生存竞争需要而发展出来的,不能用来见道。感觉器官只能感觉现象,不能感觉现象背后的本质(道),只有开启觉性才行,不然看到的一切都是刍狗而已。
天地之间的万物是自我生长和变化的,所以在天地看来,万物和刍狗一样,没有仁与不仁之分;让老百姓自我发展、自我变化、自我创造财富。在圣人看来,老百姓和刍狗一样,没有贵贱之分。(只可惜,现实……)
二、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老子再次指出虚空是为唤醒人们的深意识:觉性。
有形的万物背后隐藏着的秘密就是道,这不是浅意识所能见到的,只有靠深意识(觉性)才能见道。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把天地比喻为一个大熔炉。在古代制造业就已经很发达了,老子以冶炼青铜器的古老工艺为喻,能够让世人更好理解。
橐龠是熔炉鼓风的机构,有皮囊和排管。皮囊和排管是中空的,一刚一柔。中空有气,鼓动则熔炉炽热,可以化物。天地之间就是虚空,万物都是从虚空中产生的,虚空就是一个大熔炉。这样世人对万物的产生有了比较形象化的理解。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不屈就是无穷无尽。熔炉虽然中间是虚空的,但生生不息的能力不会穷尽,万物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大熔炉产生出来。这个大熔炉无穷无尽很不可思议,就像我们对“自己”几乎是不认识的,但我们却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可思议。
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以“不言之教”为最高深的教法,语言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见道,多言与不言之教是对立的,所以说“多言数穷”。
《庄子》用脚印与鞋设喻,告诫世人别把脚印误作鞋子,就是阐述语言文字和道要区别开来。
道能从虚空中产生万物,这是无中生有,是不可思议的造化力。领悟了道的不可思议的造化力,世人也获得了不可思议的造化力。
“不如守中”是“多言数穷”的另一条道路,常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多言是山穷水尽,守中是柳暗花明。
守中就是守住自己的真心,即严遵无心之心。守中必须有强大的定力,实修功夫达到极高的境界,对自己的意念完全能够掌控。一念不起,无念为念。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守中。
《庄子•天地》中最理想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会自动相爱,但不是出于仁的意识,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仁。父母爱孩子,甚至为孩子牺牲自己,根本不知道这是爱,完全出于天性。有意识的爱和仁是不完美的,无意识的爱和仁才是完美的。这也许可以使我们看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语不那么痛苦了。
当我们离开对立面看待人和万物,回到天地之间,那对待万物就会一视同仁的,人也没有贵贱之分。我们如果能平等相处,不分级别,不分层次,不为外惑而纠结不清,我们的身心就变得轻松而自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