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历史,公元前多少年,公元后多少年?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五千年历史,是始于夏代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至今为五千年。
其中夏代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商代的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周代始年为公元前1046年。专家们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梗概式描述。
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一、中国五千年历史是由“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共同证源的。
1、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1996年启动,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该工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结合,设置9个课题44个专题,组织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创造条件。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该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九五计划”中的一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该工程正式启动于1996年5月16日,2000年9月15日结题。
2、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
该项目首先进行了为期三年(2001—2003年)的预研究。在预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夏季,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该项目发布最新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已进入文明阶段,出现了国家,进入“古国时代”。二、研究成果:
多年来,探源工程专家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田野考古工作为中心,并将实验室“搬”到了考古工地,擦亮已经沉睡数千年的文明“星斗”,也为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提供重要证据。
在浙江良渚遗址,发现了建于距今约5000年前,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为了防止古城遭到洪水的侵害,在古城以北的山前地带,良渚人堆砌起巨型水坝,其工程量在全世界同时期的建筑中首屈一指。
在山西陶寺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分别发现了面积在280万乃至4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这些城址内社会分化严重,高等级建筑周围有高高的围墙围绕。这一时期,墓葬中反映的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小墓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可达到上百件,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表明等级身份。
“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盟,应该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探源工程负责人之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说,“所以我们觉得,中原地区在这个时期已经进入到初级文明阶段。”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基于90年来中国田野考古学成果的科学总结,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还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扩展资料: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中华文明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真正有文献记载年代的“信史”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在此之前,中国的历史只能是传说和半信史,时间脉络十分模糊。
但由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缺乏有力的考古实证,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后,引发了不少商榷批评的声音。为了弥补这个缺憾,2001年开始启动旨在揭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经过十几年之后,5月28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已取得重大进展,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
当“上下五千年”不再成为“传说”,国人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考古实证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消息,在朋友圈呈刷屏之势。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为“传说”,是回归历史的真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段没有被文字直接记载下来的历史,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进展,我们已经可以成功实现对这段历史进行描述,从而填补了历史上这一关键时段的空白。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也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组成部分,因此,这还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上的空白。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为“传说”,是对“西方中心论”的有力驳斥。西方中心论,是随着中华文明近代的落伍、西方文艺复兴后产生工业革命殖民全球的产物。西方中心论是一种从西方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的一个隐含的信念,自觉或下意识感觉到欧洲对于世界的优越感,是对文明文化和历史的误解。
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或者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这些都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对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历史地位进行正确的定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原动力,进而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根本走向这样的大问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丰富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客观事实,使“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不攻自破。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为“传说”,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的价值与魅力就在于其和现实之间的密切关联。
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之后的中国,深感于精神家园建设之迫切与重要。任何个人或民族,都不可能与过去割裂。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源头汲取营养,无疑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和最佳选择。
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这既揭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秘密,更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夏代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商代的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周代始年为公元前1046年。专家们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梗概式描述。
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一、中国五千年历史是由“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共同证源的。
1、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1996年启动,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该工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结合,设置9个课题44个专题,组织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创造条件。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该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九五计划”中的一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该工程正式启动于1996年5月16日,2000年9月15日结题。
2、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
该项目首先进行了为期三年(2001—2003年)的预研究。在预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夏季,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该项目发布最新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已进入文明阶段,出现了国家,进入“古国时代”。二、研究成果:
多年来,探源工程专家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田野考古工作为中心,并将实验室“搬”到了考古工地,擦亮已经沉睡数千年的文明“星斗”,也为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提供重要证据。
在浙江良渚遗址,发现了建于距今约5000年前,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为了防止古城遭到洪水的侵害,在古城以北的山前地带,良渚人堆砌起巨型水坝,其工程量在全世界同时期的建筑中首屈一指。
在山西陶寺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分别发现了面积在280万乃至4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这些城址内社会分化严重,高等级建筑周围有高高的围墙围绕。这一时期,墓葬中反映的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小墓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可达到上百件,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表明等级身份。
“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盟,应该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探源工程负责人之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说,“所以我们觉得,中原地区在这个时期已经进入到初级文明阶段。”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基于90年来中国田野考古学成果的科学总结,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还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扩展资料: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中华文明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真正有文献记载年代的“信史”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在此之前,中国的历史只能是传说和半信史,时间脉络十分模糊。
但由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缺乏有力的考古实证,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后,引发了不少商榷批评的声音。为了弥补这个缺憾,2001年开始启动旨在揭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经过十几年之后,5月28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已取得重大进展,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
当“上下五千年”不再成为“传说”,国人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考古实证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消息,在朋友圈呈刷屏之势。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为“传说”,是回归历史的真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段没有被文字直接记载下来的历史,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进展,我们已经可以成功实现对这段历史进行描述,从而填补了历史上这一关键时段的空白。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也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组成部分,因此,这还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上的空白。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为“传说”,是对“西方中心论”的有力驳斥。西方中心论,是随着中华文明近代的落伍、西方文艺复兴后产生工业革命殖民全球的产物。西方中心论是一种从西方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的一个隐含的信念,自觉或下意识感觉到欧洲对于世界的优越感,是对文明文化和历史的误解。
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或者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这些都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对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历史地位进行正确的定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原动力,进而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根本走向这样的大问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丰富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客观事实,使“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不攻自破。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为“传说”,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的价值与魅力就在于其和现实之间的密切关联。
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之后的中国,深感于精神家园建设之迫切与重要。任何个人或民族,都不可能与过去割裂。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源头汲取营养,无疑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和最佳选择。
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这既揭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秘密,更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