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病虫害防治

 我来答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9-03-01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副牌:农村读物出版社)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农业领域唯一的一家中央级大型综合性出版社。为社会奉献的图书品种累计达2万多种,总印数4亿多册。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1)黄芪锈病
主要为害叶片。发生严重时,整株叶片枯死,影响黄芪根部产量。
①识别特征。被害叶片背面生有大量锈菌孢子,常聚集成一堆。锈菌孢子堆周围红褐色至暗褐色。叶面出现黄色的病斑,逐渐遍布全叶,直至叶片全部枯死。
②发病规律。病菌转主寄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寄生于大戟属植物。但病菌往往能在黄芪芦头部越冬。在黄芪叶片上产生锈孢子堆后,逐渐能产生夏孢子堆,以夏孢子反复侵染为害。该病多在4月下旬发生,7~8月份发病最为严重。
③防治措施。可实行合理密植,加大通风力度;生育期内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原菌侵染机会;在发病初期喷施代森锰锌或敌锈钠800倍液。
(2)黄芪紫纹羽病
该病在黄芪产区均有发生,发病后引起根部腐烂或品质变劣。
①识别特征。主要为害根部。在初期为害须根,逐渐蔓延至主根。病斑初期褐色,最后呈紫褐色,并逐渐由外向内腐烂。烂根的表面由紫色菌素,交织成膜和菌核。病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脱落,最后整株枯死。
②发病规律。一般在高温多湿、地下水位高、土壤质地黏重时易发生。菌核在土壤内可存活3~4年,翌年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侵入黄芪根部,引起发病。一般6月下旬开始发病,7~9月份为害严重。特别是黏重土壤和重茬地黄芪受害更重。
③防治措施。在黄芪收获时清除病根,集中销毁;合理选地,前茬选禾本作物;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用5%石灰乳浇注病穴消毒。
(3)黄芪白粉病
①识别特征。黄芪白粉病在7~8月炎热干旱时发生较普遍。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荚果。发病后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初生白色粉状斑,随后蔓延如覆盖一层白粉,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
②发病规律。病菌产生闭囊壳在发病叶片上越冬。翌年以闭囊壳内的子囊孢子传播。菌丝可在黄芪芽上越冬,翌年也可至病。黄芪白粉病对温度、湿度适应范围广,湿度增大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但空气相对湿度低到25%时,也能萌发。孢子萌发不需要水滴,相反,水滴的存在会使分生孢子吸水过多而使胞壁破裂。同时,干旱往往又降低了寄主表皮细胞的膨压,这对表面寄生并直接侵入的白粉病来说是有利的。所以,黄芪白粉病在温暖季节,又有一定的相对湿度时就会大发生。从每年的5~6月份开始,为害不断加重,9~10月发病率有时可达100%。过于高温干旱或过多的降雨又会减缓白粉病的为害。施肥不足、管理不善、灌溉不及时、土壤缺水或低洼排水不良、环境荫蔽、光照不足等,植株生长衰弱,白粉病发生严重。
③防治技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10~15天喷洒一次;秋季枯萎时,将地上部植株全部清理,集中销毁。
(4)黄芪枯萎病
①识别特征。被害黄芪地上部枝叶发黄,植株萎蔫枯死。发病时黄芪地下部主根顶端或侧根首先发病,然后逐渐向上蔓延。受害的黄芪根部表面粗糙,呈水渍状腐烂,其肉质部红褐色。严重时整个根系发黑腐烂。土壤湿度较大时,在根部产生一层白毛,镜检可见到大量分生孢子。发病规律黄芪枯萎病多始发在5月下旬至6月初,7月以后发生严重,常导致植株成片枯死。地下害虫活动频繁、地势低洼的地块会加剧该病的发生和发展。
②防治方法。选择抗病的品种种植;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用托布津、多菌灵浸种,或在发病初期进行畦面浇灌。
(5)蚜虫
6~8月发生,为害植株上部嫩梢,影响黄芪生长发育。可用40%乐果乳油800~1600倍液防治。
(6)豆荚螟
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幼虫蛀入豆荚为害种子。防治方法:于花期用90%晶体敌百虫1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800~1600倍液防治。
匿名用户
2013-07-14
展开全部
黄芪虫害防治在黄芪的众多害虫中,危害严重,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有食心虫、芜菁和蚜虫三类。危害黄芪的食心虫主要是黄芪种子小蜂,其次还有豆荚螟、苜蓿、夜蛾、棉铃虫、青菜虫等4种害虫。危害黄芪的芜菁共9种,以大头豆芜菁、中华豆芜菁、存疑豆芜菁、暗头豆芜菁数量居多,占总数的80%以上。危害黄芪的蚜虫是槐蚜和无网长管蚜的混合群体,以槐芽为主。下面主要介绍对黄芪生产危害严重的黄芪种子小蜂、中华豆芜菁、槐蚜、豆荚螟、棉铃虫、大灰象甲等几种害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1、黄芪种子小蜂(Bruchophagussp.)(1)危害情况 黄芪种子小蜂为5种广肩蜂科的混合群体,其中内蒙黄芪小蜂(B.mongholicug Fan etliao)和黄芪种子小蜂(B.huonchei Liao et Fan)分别为内蒙和北京两地的优势种。主要危害种子,黄芪种子被害率一般为10%左右,严重时达50%以上。(2)形态特征 以内蒙黄芪小蜂为例。体黑色,长2.4~3.0毫米,翅基片黄色。雌性触角索节5节,前翅痣脉等于或长于缘脉;腹部卵圆形,腹末背板产卵器向后平伸,第一腹背板和体轴呈45°角,前翅翅脉无云斑。雄性腹部小圆筒形。(3)发生危害规律 黄芪种子小蜂虽种类复杂,但它们的习性基本相似。成虫产卵于种皮下,幼虫孵化后蛀食种子,并在其中发育、化蛹。成虫羽化后咬破种皮脱出,并留有直径约1.5毫米的羽化孔。每粒种子内仅1头幼虫,每头幼虫只危害1粒种子。越冬成虫5月中下旬在蒙古黄芪上出现,6月上旬为发生高峰,6月下旬为第一代幼虫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种子成熟,大量成虫从田间或已收获的种子里羽化,以后转移到膜荚黄芪等生育期较晚的植物上产卵危害,可继续发育1~2代,以幼虫在晚寄主种子内滞育越冬。(4)防治措施 ①清除田间杂草和冬季清洁田园,选用小三黄和大三黄等抗虫的农家品种。②播种前做好种子清选工作,除去有虫种子,减少小蜂传播。③在盛花期及种子乳熟期各喷1次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以杀灭大量羽化的成虫。2、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1)危害情况 成虫取食黄芪叶片、花序和嫩荚,虫口密度大时,几天内可将植株吃成光秆。(2)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黑色,长15~35毫米;头后部两侧为红色,额中央两复眼间有1个长形红斑。触角基部内侧有1个黑色光亮的瘤状突起,雄虫触角栉齿状,雌虫触角丝状。前胸背板中央有1条由白短毛组成的纵纹,鞘翅的周缘均镶有白毛。②卵:长椭圆形,长约3毫米,孵化前为黄褐色。③幼虫:各龄幼虫形态不一,1龄幼虫似双尾虫,2~4龄幼虫形似蛴螬,5龄幼虫似象甲幼虫,6龄幼虫又似蛴螬,体乳白色,头部褐色。④蛹:裸蛹,灰黄色。(3)发生危害规律 华北每年发生1代,以5龄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春季发育为6龄幼虫,老熟后化蛹。成虫5月至8月陆续羽化,以6~7月发生数量最多,取食危害最盛。有群集取食习性及假死性,受惊时坠落地面或迅速散开。幼虫以蝗卵为食,蝗虫虫口密度大、产卵多的地块,为幼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料,有利于其发生。(4)防治措施 一是种植地应远离山坡荒地,避开虫源,以防成虫迁入危害;二是成虫发生期利用其群集取食习性,进行人工捕杀。三是成虫发生盛期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在黄芪生产上禁止使用西维因、氧化乐果等农药,以免造成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