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怎么做出来的?
【自制豆腐】
1、拿出一斤黄豆,用清水淘洗2遍,挑出不好的豆子,只要饱满完好的黄豆,洗干净后放进清水中,浸泡12个小时以上。
做豆腐的第一步,就是把黄豆充分泡透,让豆子吸收大量的水分,这样才能打出更多的豆浆,而且更加细腻。
2、豆子泡软后,用手捏一下,能直接捏碎就可以了,把豆子捞出沥干,倒进破壁机中,加入6倍的清水,启动破壁机打成豆浆。用滤网把豆浆过滤一下,豆渣不要扔掉了,做成豆渣饼特别香。
3、把豆浆倒进锅里,小火熬煮5分钟,把豆浆彻底煮熟。豆浆一定要煮熟后才能喝,做豆腐也要煮熟,不然可能中毒。煮豆浆时要小火,用铲子不停搅拌,防止糊锅。
4、准备一个小碗,加入10克食盐、20克白醋,搅拌均匀。点豆腐,有卤水、石膏、内酯这3种凝固剂,但普通人家没有这些,但也可以从网上买。其实在家也能自制卤水,卤水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镁、氯化钠,只要用盐和白醋,就能让豆浆凝固。
5、把煮沸的豆浆晾一会儿,晾至85℃左右,才可以点豆腐,不能烧开了直接加卤水,这样凝固效果特别差。
6、当豆浆的表面凝结出一层皮后,用筷子把这层皮挑起晾干,就成了腐竹。挑起这层皮后,把搅拌好的卤水倒入豆浆中,用勺子快速搅拌几下,让豆浆和卤水混合均匀。
7、盖上盖子,给豆浆保温,静置20分钟,揭开盖子后会发现,豆浆已经凝固成豆腐脑了。用勺子舀出来一些,撒点糖或加点卤汁,就可以吃了,特别美味。
8、找一块纱布,要比较细的那种,再准备一个可以沥水的容器,比如沥水篮,或是从网上买一个做豆腐的模具,把纱布铺在容器里。
9、豆腐脑上面有一层“水”,这是酸浆,用勺子舀出来,装进瓶子里,放在冰箱里保存,下次用它来点豆腐,效果比卤水还要好。
10、舀出酸浆后,用勺子把豆腐脑搅拌一下,搅碎后倒在纱布上,再把纱布包起来,尽量裹紧一些,然后在纱布上压一个重物,把豆腐脑中多余的水分压出来。
11、想吃嫩豆腐的话,压半小时就可以了,想吃老豆腐,可以压1小时,软硬度可以自己调节。因为压出了大量的水分,最后1斤黄豆可以出4~5斤豆腐,
12、水分压得差不多后,把豆腐取出来,是非常有弹性的,直接吃有一股浓浓的豆香味,再改刀成小块,就可以做其它美食了。
【技巧总结】
1、不管用什么豆子,一定要提前浸泡,而且要泡够12个小时,这样出浆率才高。
2、打豆浆的比例,加6倍的清水,打好的豆浆浓稠度刚好。
3、自制卤水,用食盐、白醋就行了,比例是1:2,能让蛋白质胶体快速聚沉。
4、点豆腐的温度,在85℃左右最好,卤水倒入后要搅拌均匀,凝固效果才好。
磨豆腐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豆腐的全过程俗称为磨豆腐,潮人则称为“挨豆干”。农历腊月二十五,民间有推磨做豆腐的习俗(“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磨豆腐就是推着磨盘一圈圈的转。
很早以前制作豆腐的方法全部是由人力来完成的,磨豆浆、过滤豆腐渣、压水分等等,很费劲。现代科技已经使豆腐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各种电气化的磨浆机、甩浆机、压干机将豆腐制作从泡黄豆到出成品一条龙生产。
南豆腐用石膏点制,因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较高而质地细嫩,水分含量在90%左右;北豆腐多用卤水或酸浆点制,凝固的豆腐花含水量较少,质地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左右,但是由于含水量更少,故而豆腐味更浓,质地更韧,也较容易烹饪。
扩展资料
豆腐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更适于热性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现代医学证实,豆腐除有增加营养、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外,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
豆腐味甘性凉,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不过豆腐虽好,多吃也有弊,过量也会危害健康。比如,引起消化不良,豆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一次食用过多不仅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豆腐
1. 泡豆:将豆类(通常为黄豆)清洗干净后浸泡在水中,让其充分吸收水分,增加豆类的体积,为后续制作提供便利。
2. 磨浆:将加水後的豆用石磨磨成细浆,浸泡时间长,浆磨得细的豆腐口感越滑嫩。
3. 沸水浸泡:将豆浆倒入大锅内,加热至水温约80℃-100℃,保持一段时间,此时黏液质的豆蛋白便开始凝固分离出来,称为豆腐凝固。
4. 硬化:此时再将制作好的豆腐凝固物倒入木质或金属的豆腐坑内,稍微压实,除去剩余的水分,使豆腐块形成,达到基本成形后,豆腐块就已经制作好了。
5. 切块:制作好的豆腐块在晾晒或冷却后,就可以用刀切成需要的块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吃的豆腐。
需要注意的是,豆腐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豆和水的比例、制作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制作出来的豆腐的质量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