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比较哥伦布航海与中国郑和远航的不同重点比较两者在目的,性质,历史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3个回答
2013-07-19
展开全部
规模大小不同:郑和自1405年到1433年下西洋共7次,历时28年,经事三朝,所经国家33国,船队遍印度洋各地,总航程达10万公里。比哥伦布四次西航所乘船只总数30艘还要多好几倍。郑和下西洋尽管比哥伦布西航要早将近一个世纪,但不论是航行次数之多、时间之长、航程之远、活动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参加人员之众和素质之高、组织之严密都是此后的哥伦布远航所望尘莫及,
背景不同:郑和下西洋所处历史条件就是中国传统的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已发展到顶点,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尚处在萌芽的前夕。哥伦布西航发生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和资本原始积累初期的西欧。西欧各国的封建王朝把开辟新航路同开拓疆土、扩张领土相结合;货币、黄金是驱使欧洲人远渡大洋的动力,西欧这种开放式的充满经济活力的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为哥伦布西航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他们两人社会经济发展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商品经济为基础,这就使得他们远航的目的的性质和影响各不相同。
经济后果不同:郑和下西洋开支浩繁,消耗国家大量储备,加重人民负担,难以长期维持,完全是弊大于利,明政府对远航只考虑政治影响,而不顾及经济效益。哥伦布到达美洲带来的是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的大肆掠夺和欺骗性贸易,使大量金银财富源源不断流向西欧,转化为资本,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以引起欧洲“价格革命”,新兴资产阶级从中获取暴利,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历史功绩:郑和下西洋所发展起来的“朝贡贸易”本质上仍然是为了达到宣扬国威、示中国富强的政治目的。哥伦布西航把西半球和东半球,旧大陆和新大陆连接了起来,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中世纪狭小的世界观被彻底打破,从而为新哲学和新科学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同时,它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先作为主要商路的地中海东部地区现在转移到大西洋彼岸,使西班牙成为16世纪西欧经济最繁荣的国家,商业、海运和工场手工业获得很大发展。
航海史方面:郑和第一次横渡印度洋,开创了洲际航海史的新篇章,这对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开辟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以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起了先导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航程,不难看出,郑和实际上是15、16实际世界规模航海活动的引发者;哥伦布西航对世界航海史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最大贡献是:开辟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新航路,促使葡萄牙人加快了开辟欧洲到亚洲印度新航路的步伐,从而把西方航海探险活动推向高峰。
总之,哥伦布远航为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意义远远超过郑和下西洋
郑和航行方式与哥伦布的航行方式大不相同。
首先,哥伦布的航行是西欧中世纪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品与市场的需求,特别是
对东方的香料和金银的需求所刺激,是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而郑和航行却是在另一种历史背景下进行的,郑和在成宣时期30年间曾6次北征和7次下西洋,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与富足,但关键在于这些活动的动力是政治的而非经济的。下西洋主要是为了确保南洋海道的畅通,以重新确立海外册封制度,恢复洪武初年诸藩朝贡的盛况,遂赏封建帝王“君主天下”、“御临万方”的虚荣心。郑和航海的壮举尽管规模空前,但在方式上仍然是秦皇汉武的封建王权顶峰的威力显示。
其次,郑和航行的组织形式与哥伦布航行的组织完全不同。后者是私人积资的海外
探险活动。船只装备是自备的,更多的是求助与商人,是一种契约式的利益结合。郑和航行的组织形式则不大相同。它是由中央王权组织的官方出使海外的活动,它的船只是一支庞大的皇家舰队。郑和的远洋航行,构成一系列连续的海上出征,只有高度中央集权、财力雄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出现。
第三,两种完全不同的远洋航行的组织方式,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在欧洲的航海探险和远洋贸易中,已经出现了王权向私人或商业公司转让专属所有权和特权的趋势,而中国却仍然在传统的制度结构中发展。哥伦布的航行的主要任务是开辟新航路,其目的是为了发展东西贸易。从表面上看,郑和航行似乎是明王朝积极经管海外政策的重要标志,事实上这只是历史的表象。首先,郑和出使南洋虽然已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性质,但仍然是在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下进行的。其次,朝贡贸易是一种特殊的贸易体制,其贸易方针是“厚往薄来”。
郑和航行与哥伦布航行对各自国家的航海事业发展引起截然不同的社会效果。后者
激起了举国上下的航海热,从而开辟了欧洲向海外已知和未知世界进行殖民征服的大进军。而前者却未能也不可能激起民间的下西洋热,反而是严禁民间下海,所以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身分不同
郑和以官吏身份,奉皇帝圣旨,代表国家出使亚洲南部,非洲东部沿海地区。下西洋所需一切,包括“宝船”,携带的贸易物品都由政府提供,参加的人员也有政府委派,因此,郑和下西洋完全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行动。哥伦布是个私人航海家,远航的资金部分靠自筹,其余由西班牙政府支付或向富商募捐。人员来源广泛。所以,他的航海活动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结合的活动。
时代背景不同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是中国传统的封闭式小农经济为基础地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已发展到顶点,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尚处在萌芽阶段。哥伦布西航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初期的西欧,可见两者有共同点,即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其远航的目的,性质和影响各不相同。
目的性质不同
郑和下西洋完全是为了巩固明朝,显示国威。哥伦布远航是在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情况下进行原始积累的结果。
结果影响不同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里程碑,哥伦布到达美洲,标志西欧早期殖民侵略和殖民征服的开始
国民价值观念不同
在中国,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主义抑制了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才能。在精神方面,君主们只提倡人民对统治者无条件尽义务,当时的取士制度很大程度上使到整个知识界思想僵化,是人们失去了探索外部世界奥秘的任何兴趣。道德家们特别推崇孙子的“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这种强大的社会规范的力量渗入到民族意识的深处,加上自古以来的种族偏见(所谓华夷之辩)和乡土上的观念的影响,抑制了人们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求知识和财富的欲望。
而西欧的文艺复兴要求个性解放,提倡积极的冒险精神,其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当时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希望超越原来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以获得更完美的生活的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航海家去进行艰苦的探险,当然促使他们的还有殖民掠夺的愿望。
所以,郑和虽然航海史上的先驱,但地理大发现却最终完成划时代的意义。
从航海历程上看:郑和远航达到南洋、印度洋、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历时近三十年;哥伦布于1493年8月出发远航,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及后三次西航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中美、南美洲沿岸一带,历时近十四年。可见郑和的航海历程远比哥伦布较长;新的航海知识以及航海科技远比哥伦布较优;亦为以后的航海家奠定了航海知识的基础。
从两者交往性质来看:东西方远航的客观后果大不相同。郑和远航所带去“丝与瓷”,
是和平友好的交往。哥伦布的远航是为着寻求东方的财富,为着经济效益的;亦因此给亚、非、拉带来长达300年的殖民主义统治。
从政治上来看: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如下:(一)向西方各国阐释成祖皇帝登基,并要求其朝贡;(二)宣扬国威;(三)寻找失踪的惠帝。而哥伦布却为着寻找新大陆及开疆拓土。
从经济上看来: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贸易往来,引起了这些国家对中国手工业品的更大需求,开拓了中国手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为着西班牙殖民侵略作好有利条件,从中掠夺殖民地的经济资源,以发展西欧本土经济的需要。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两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于近代航海科技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亦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背景不同:郑和下西洋所处历史条件就是中国传统的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已发展到顶点,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尚处在萌芽的前夕。哥伦布西航发生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和资本原始积累初期的西欧。西欧各国的封建王朝把开辟新航路同开拓疆土、扩张领土相结合;货币、黄金是驱使欧洲人远渡大洋的动力,西欧这种开放式的充满经济活力的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为哥伦布西航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他们两人社会经济发展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商品经济为基础,这就使得他们远航的目的的性质和影响各不相同。
经济后果不同:郑和下西洋开支浩繁,消耗国家大量储备,加重人民负担,难以长期维持,完全是弊大于利,明政府对远航只考虑政治影响,而不顾及经济效益。哥伦布到达美洲带来的是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的大肆掠夺和欺骗性贸易,使大量金银财富源源不断流向西欧,转化为资本,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以引起欧洲“价格革命”,新兴资产阶级从中获取暴利,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历史功绩:郑和下西洋所发展起来的“朝贡贸易”本质上仍然是为了达到宣扬国威、示中国富强的政治目的。哥伦布西航把西半球和东半球,旧大陆和新大陆连接了起来,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中世纪狭小的世界观被彻底打破,从而为新哲学和新科学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同时,它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先作为主要商路的地中海东部地区现在转移到大西洋彼岸,使西班牙成为16世纪西欧经济最繁荣的国家,商业、海运和工场手工业获得很大发展。
航海史方面:郑和第一次横渡印度洋,开创了洲际航海史的新篇章,这对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开辟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以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起了先导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航程,不难看出,郑和实际上是15、16实际世界规模航海活动的引发者;哥伦布西航对世界航海史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最大贡献是:开辟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新航路,促使葡萄牙人加快了开辟欧洲到亚洲印度新航路的步伐,从而把西方航海探险活动推向高峰。
总之,哥伦布远航为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意义远远超过郑和下西洋
郑和航行方式与哥伦布的航行方式大不相同。
首先,哥伦布的航行是西欧中世纪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品与市场的需求,特别是
对东方的香料和金银的需求所刺激,是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而郑和航行却是在另一种历史背景下进行的,郑和在成宣时期30年间曾6次北征和7次下西洋,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与富足,但关键在于这些活动的动力是政治的而非经济的。下西洋主要是为了确保南洋海道的畅通,以重新确立海外册封制度,恢复洪武初年诸藩朝贡的盛况,遂赏封建帝王“君主天下”、“御临万方”的虚荣心。郑和航海的壮举尽管规模空前,但在方式上仍然是秦皇汉武的封建王权顶峰的威力显示。
其次,郑和航行的组织形式与哥伦布航行的组织完全不同。后者是私人积资的海外
探险活动。船只装备是自备的,更多的是求助与商人,是一种契约式的利益结合。郑和航行的组织形式则不大相同。它是由中央王权组织的官方出使海外的活动,它的船只是一支庞大的皇家舰队。郑和的远洋航行,构成一系列连续的海上出征,只有高度中央集权、财力雄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出现。
第三,两种完全不同的远洋航行的组织方式,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在欧洲的航海探险和远洋贸易中,已经出现了王权向私人或商业公司转让专属所有权和特权的趋势,而中国却仍然在传统的制度结构中发展。哥伦布的航行的主要任务是开辟新航路,其目的是为了发展东西贸易。从表面上看,郑和航行似乎是明王朝积极经管海外政策的重要标志,事实上这只是历史的表象。首先,郑和出使南洋虽然已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性质,但仍然是在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下进行的。其次,朝贡贸易是一种特殊的贸易体制,其贸易方针是“厚往薄来”。
郑和航行与哥伦布航行对各自国家的航海事业发展引起截然不同的社会效果。后者
激起了举国上下的航海热,从而开辟了欧洲向海外已知和未知世界进行殖民征服的大进军。而前者却未能也不可能激起民间的下西洋热,反而是严禁民间下海,所以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身分不同
郑和以官吏身份,奉皇帝圣旨,代表国家出使亚洲南部,非洲东部沿海地区。下西洋所需一切,包括“宝船”,携带的贸易物品都由政府提供,参加的人员也有政府委派,因此,郑和下西洋完全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行动。哥伦布是个私人航海家,远航的资金部分靠自筹,其余由西班牙政府支付或向富商募捐。人员来源广泛。所以,他的航海活动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结合的活动。
时代背景不同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是中国传统的封闭式小农经济为基础地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已发展到顶点,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尚处在萌芽阶段。哥伦布西航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初期的西欧,可见两者有共同点,即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其远航的目的,性质和影响各不相同。
目的性质不同
郑和下西洋完全是为了巩固明朝,显示国威。哥伦布远航是在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情况下进行原始积累的结果。
结果影响不同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里程碑,哥伦布到达美洲,标志西欧早期殖民侵略和殖民征服的开始
国民价值观念不同
在中国,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主义抑制了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才能。在精神方面,君主们只提倡人民对统治者无条件尽义务,当时的取士制度很大程度上使到整个知识界思想僵化,是人们失去了探索外部世界奥秘的任何兴趣。道德家们特别推崇孙子的“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这种强大的社会规范的力量渗入到民族意识的深处,加上自古以来的种族偏见(所谓华夷之辩)和乡土上的观念的影响,抑制了人们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求知识和财富的欲望。
而西欧的文艺复兴要求个性解放,提倡积极的冒险精神,其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当时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希望超越原来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以获得更完美的生活的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航海家去进行艰苦的探险,当然促使他们的还有殖民掠夺的愿望。
所以,郑和虽然航海史上的先驱,但地理大发现却最终完成划时代的意义。
从航海历程上看:郑和远航达到南洋、印度洋、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历时近三十年;哥伦布于1493年8月出发远航,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及后三次西航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中美、南美洲沿岸一带,历时近十四年。可见郑和的航海历程远比哥伦布较长;新的航海知识以及航海科技远比哥伦布较优;亦为以后的航海家奠定了航海知识的基础。
从两者交往性质来看:东西方远航的客观后果大不相同。郑和远航所带去“丝与瓷”,
是和平友好的交往。哥伦布的远航是为着寻求东方的财富,为着经济效益的;亦因此给亚、非、拉带来长达300年的殖民主义统治。
从政治上来看: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如下:(一)向西方各国阐释成祖皇帝登基,并要求其朝贡;(二)宣扬国威;(三)寻找失踪的惠帝。而哥伦布却为着寻找新大陆及开疆拓土。
从经济上看来: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贸易往来,引起了这些国家对中国手工业品的更大需求,开拓了中国手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为着西班牙殖民侵略作好有利条件,从中掠夺殖民地的经济资源,以发展西欧本土经济的需要。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两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于近代航海科技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亦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013-07-19
展开全部
1.郑和比哥伦布规模大
2.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明朝影响,加强海外联系,哥伦布为了开阔市场,掠夺财富
3.郑和下西洋是和各国友好交往,哥伦布远航是殖民扩张活动
4.郑和下西洋是促进亚非国家友好往来,哥伦布在客观上加强世界各地联系,促进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2.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明朝影响,加强海外联系,哥伦布为了开阔市场,掠夺财富
3.郑和下西洋是和各国友好交往,哥伦布远航是殖民扩张活动
4.郑和下西洋是促进亚非国家友好往来,哥伦布在客观上加强世界各地联系,促进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7-19
展开全部
哥伦布(约1451~1506),Colombo,Cristoforo
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哥伦布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可.波罗,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确实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陆。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则是另外的问题,因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为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 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郑和的身世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的成长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 "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哥伦布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可.波罗,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确实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陆。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则是另外的问题,因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为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 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郑和的身世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的成长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 "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