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采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别难小说从这忽悠人... 别难小说从这忽悠人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12-24
展开全部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作为蜀国的大将魏延,曾经提出了一条走子午谷路线,直达长安的计谋,这条计谋在《三国志》和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里有记载和论述。这条计谋也成为后来的专家和学者们一直研究的一个话题,就是这条计谋到底它能否成功,它的可行度又到底有多少呢?我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此类事件的一些看法。

  关于对魏延这条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可行,姑且称其为正方。另一种认为不可行,姑且称其为反方。正反两方都列举出了他们的理由。正方的论据有两条:

  一,魏延的谋略是出奇制胜,按照兵家的法则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因为当时魏国朝中,对诸葛亮知道的人甚多,都认为诸葛亮用兵谨慎,不敢弄险,绝对想不到他会分兵走子午谷,因此分兵偷袭,先取长安,截断敌人后方退路是完全有可能的。谋敌人之所谋,算敌人之所算,而敌人又算我不出的情况下,偷袭完全可以达成突然性。

  二,长安的守将是纨绔弟子,无勇无谋的夏侯懋。夏侯懋这个人,是个公子哥,纨绔子弟。不懂兵法。不懂谋略,不曾经战,没有实际经验,而且是好说大话。你魏国用这么一个无用之辈,去防守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他怎么可能算的出魏延要走子午谷这条路?

  反方认为不可行,论据也两条:

  一,道路险,易中埋伏。反方认为,就算夏侯懋再无能,魏国国内也必然有人建议在各条山谷中设伏。包括子午谷。如果真在那里埋伏的话冲迟清,那魏延一去,必然中了埋散前伏,必然失败,损兵折将。而一旦魏延有失,会动摇蜀军的士气,挫伤蜀军的锐气.

  二,认为魏延兵少,不能成事。魏延就一万人,其中还有五千人运粮,如此少的兵力,就算过了子午谷,以如此少的兵力也未必能拿下长安,就算拿下长安,也未必固守的住。

  那么我们把正方双方的论据进行一下对比,看看谁的论据更成立。我经过对比发现,正方的两条论据均成立,而反方的第二条论据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古偷袭,尤其是走山险道路,第一是抢时间,第二是抢速度。要抢在敌人不知道,没有做任何防备之前到达指定目的地。以形成进攻的突然性,给敌人以从天而降的感觉。而且这个行军的保密性,非常重要,不能让敌人的游骑哨探发现我方的行军路程。一旦发现,敌人有所准备,那偷袭就彻底失败了。那怎么才能做到保密性强,在时间和速度上都能抢过对方,达成突然性呢?那就是命令只有下一级军官知道,士兵们不知道。他们是负责走路,不管我们到底去哪,干什么。只需要服从命令就行了。二是轻装上阵,带少量的部队,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那就是大部队人数众多,辎重繁琐。行军路程相当缓慢。如果带大部队,一个是山谷险要,地形狭窄,大部队如果突然遇到敌人,难以展开部队。二是耽误行军路程。走的慢,拖的时间长,敌人就会发现我方的企图。从而失去了突然性。因此说,魏延选择带少量的部队,是正确的。

  那么,魏延的这条计谋到底可行度有多少呢?我个人认为是可行的。理由也简单。我们要想知道是否可行,只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了。第一,魏延的计谋是否符合军事理论?第二,长安守将和魏国大臣,是否算的出魏延的行军方向?第三,魏延提出的分兵计谋,是否符合当时蜀军的实际情况?我们来逐一解释。先看第一点,是否符合军事理论。

  我旦滚认为完全符合兵家的出奇制胜理论,道理跟正方的第一条论据完全相同。出奇制胜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不按套路出牌,完全出乎敌人的预料基础上。敌人越是认为我军不敢走,我军越要走,越是认为我军不敢这么做,我军偏要做。达到使敌人算不出我军的意图。从而达到战略目的。当时很多人是想不到诸葛亮会走子午谷的,因为他们还是比较了解诸葛亮的,按照诸葛亮的用兵规律,是不走险要之地,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而魏延则反其道行之,打破常规惯例,打破以往规律,使敌人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那么敌人料不到魏延会这么做,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准备。偷袭就容易得手了。

  再看第二点,夏侯懋是算不出来的,前面说过,他一个纨绔子弟,是个“四不懂”,不懂兵法,不懂谋略,不懂地理,不曾经战。用这么一个人,根本就是把魏军往火坑里推。他当时以为诸葛亮按照常规出兵,必然把大军都派到正面去阻挡诸葛亮大军,长安的守备兵力不可能太多。就算兵力比魏延多,他没打过仗,临阵应变能力差,再加上情报功能也低,根本就不知道魏延到底有多少人,一定吓的弃城而逃。纨绔子弟带兵,大多如此。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夏侯懋是个怂人,熊将,他所带的兵,战斗力能强到哪去?怎么能和魏延的军队相比?再说,决断权在他手里,就算有人进言,说魏延会如此如此,他也未必听的进去,听了也不会太在意。也不会做什么大的准备。那哪里有不失败的?

  第三,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有符合之处,也有不符合之处。

  哪些符合实际呢?就是从诸葛亮北伐的全局,从总体战略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千里而来,耗费无数资源,利在速战。如果逐一争夺城池,争夺险要地理,正中了魏国的下怀。他们就想利用有利地形来牵制蜀国,消耗蜀国。魏延的偷袭策略,意在直接捣毁敌人的大本营,擒贼先擒王。如果捉了魏军主帅,敌人自然不战自乱,有利于诸葛亮长驱直入。可不必在争夺地理上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再有,魏军是夏侯懋带兵啊,就是因为他带兵,所以这条计谋才能有成功的把握,如果换了司马懿或者是张合,郭淮这些老将,未必能成功。魏延这属于是欺负弱智,欺负公子哥。因此在这方面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什么地方不符合呢?就是运粮方面。因为运粮方面需要大量的车队,和押运的士兵。车队过山路是很难的。容易耽误行军路程。应该是算好到达的时间和攻下城池的时间,比如说十天,那就带足十天的粮食和水。不要那些车队。那是个负担。

  那么魏延假如夺取长安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首先,前线的军队听到长安被偷袭,必然惊慌失措,无心恋战,军心动摇。防线崩溃。长安既是魏国前线军队的后方保障,又是他们粮食的供应基地。如果丢了长安,就等于丢了后方基地。那样粮食不继,后无依托。军心散乱,哪还有心思再打下去了,必然全面撤退。其次,诸葛亮不用费多大力气,就可以直接夺占渭河以西的全部险要地理,夺到了这些地理位置,就有利于继续进军,减少攻坚的时间和消耗。减轻了蜀军的压力。也可以逼近魏国的腹地。利于蜀国下一步的进入中原作战。

  既然如此,这么好的计谋,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呢?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一,诸葛亮确实害怕有埋伏。因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兵法虚虚实实,虚实难辨,为了保险起见。在虚实难辨的情况下,在没有确切把握的情况下,不去冒险,正所谓不打无把握之仗。一旦冒险失败,后果相当严重,不仅这一万士兵全军覆没,很有可能连魏延也搭了性命,这对蜀国来讲,不太划算.本身蜀军人数就少,大将难求,魏延这等名将,不能轻易冒险.

  二,尽量减少伤亡。因为蜀国地少人稀,兵员匮乏。诸葛亮每次作战,都本着尽量减少伤亡,保存有生力量为主,保存战斗力为主。因为每一位士兵,都是有着良好基础,训练有素。一旦伤亡严重,势必要从国内大幅度抽调壮丁。势必会影响到国内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壮丁抽调多了,谁来种地?谁来搞生产,搞建设?另外,原来在军中的士兵,都是有着实战经验,有着丰富战斗经历的。他们都是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精英,一旦伤亡过重。即使从国内再抽调壮丁,加以训练,其战斗力,战斗经验也会大打折扣,远不如前。因此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诸葛亮最终没能采纳魏延的计策。
GIn且听风吟
2020-09-17 · TA获得超过2.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69
采纳率:86%
帮助的人:61.8万
展开全部

  之所以诸葛亮没有使用魏延的计谋,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1点是他不相信魏延,他不信任魏延所提出的这个计谋。第2点原因我认为是诸葛亮太过了谨慎,不想冒这个险。

   

魏延的这个计谋是让他和诸葛亮各自派兵5000,然后绕道攻占魏国的长安。虽然这样部署军队的话很有可能就将长安纳入了蜀国的麾下,但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策。如果仅仅是夺取了一个长安的话,虽然表面上看是赢了一部分,但是魏国和蜀国还是有一定实力差距的,如果魏国想要将长安夺回来的话,蜀国想守住也是十分困难的。

 

而且如果成功的话能够夺取长安,一旦如果失败的话,那么蜀国亏了就有点大了。所以以诸葛亮的性格,他是十分小心谨慎的,他认为魏延的这个计策赢的可能性比较小,而失败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他不敢贸然的进军。但是诸葛亮没有听从魏延的计谋,最后导致他们失败了。后来的司马懿和魏延也经常说就是因为诸葛亮的决策错误,所以才导致他们失败的。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诸葛亮如果实行了魏延的政策,也不一定就能够脊段指成功。但燃李正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实行他的政策,然后失败了,所以魏延才会把失败这个锅卡到诸樱配葛亮的头上。

 

而且为什么诸葛亮不喜欢魏延,主要是魏延这个人虽然十分的有能力但是他很容易骄傲自满,不把别人放在他的眼里,而且他野心极大,所以诸葛亮才会如此的讨厌魏延。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也是把魏延黑的比较惨,其实在正史里面魏延是一个很好的将领,杨仪和马岱是因为嫉妒她的才能才将他杀掉的,并不是因为他想造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7-17
展开全部
那么,诸葛亮为什弊誉么不按魏延说的兵出子午谷,出敌不意呢?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原因:

  一、在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里,对阀魏的计划是,主力出祁山,偏锋出荆州,吴兵则出合肥,这样三路夹击,使魏国首尾不能兼顾,一举拿下。但是在关羽走麦城后,这一计划可以说已经完全落空。但是诸葛亮显然认为,凭蜀汉一国之力,要实现阀魏的目标显然难为,因此,他一直致力于吴蜀修好,毕竟荆州在吴国手里,只要两国齐心,即使两路出击,也州卜大是有一定胜算的,但要吴国出兵,必须的蜀汉在与魏的战争中战局了明显主动册竖才行,因此诸葛亮大军出祁山主要目的是要实现军事上的优势,迫使吴国出兵,而不是一定要通过出祁山凭蜀汉一家之力实现阀魏的目标,在如此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就是必须的,当然包括能征善战的魏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7-17
展开全部
读三国的核册人,许多都对诸葛亮不用魏延出子午谷改搜宏之计谋,而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有所怀疑,也有人认为是诸葛亮对魏延存在个人成见,才不用魏延之计策,本人不甘苟同。

  诸葛亮对魏延有成见,不能100%放手使用,这一点不假,但是在刘备去世后,蜀汉杰出的将领已经是非常少了,诸葛亮对魏延的才能是心知肚明,而且可以说是非常重用的。平蛮、阀魏,谁是先锋?魏延。先锋可不是炮灰,在冷兵器时代,能担当先锋大任的都是能独当一漏枣面的大将,甚至是心腹之将,因为中国兵家历来注重首战,所谓军以气为先,若先锋不继,首战失利,搓动士气,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能担当先锋大将的必是倚重之人。而且,刘备死后,荆州豪强与益州土著利益之争愈发激烈,魏延毕竟是荆州集团的老革命,也是蜀汉后期威望和战功都无人可比的战将,所以诸葛亮对魏延其实不是不看重,甚至说不能不看重,他一要借魏延笼络荆州旧部,二要利用魏延平衡荆益集团的利益关系,所以我认为,说诸葛亮因为个人成见而不重用魏延是有失偏颇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7-17
展开全部
第二,诸葛亮考虑过兵出子午谷没有,我说考虑过,诸葛亮出祁山有两次是分兵两路的,一次是魏延带队,一次是赵云带队,但是诸葛亮都叮嘱不可妄动,为什么,因为奇兵若先动,被人发觉识破,局睁链就无意义了,但一次是魏延轻动,陈式做了替死鬼,另一次,则是有了街亭之失,无正则也无奇了。此后,子午谷线路已经为人识破,奇也不奇了。但是要说的是,诸葛亮考虑的兵出子午谷与魏延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在诸早卜葛亮这只是一个战术手段,只能局部上形成对魏国的战争优势和压力,最后还是要联合吴国首尾夹击,才能实现阀魏大业,既然不是一锤定音的战役,却有那么大的风险,自然是不打也罢桐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