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写的是否中肯?

 我来答
百度网友522e2b4
2018-11-14 · TA获得超过1.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9918
采纳率:38%
帮助的人:660万
展开全部
想要完全中肯那是不可能的,毕竟康梁之辈把大清的所有不作为大多都归结给了从曾国藩开始的洋务重臣。李鸿章作为洋务派刚刚结束执政的大臣,被梁启超诟病也不奇怪。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7-20
展开全部
应该是不会的 每个人的文章都会有自己的思想 根本没有完完全全是站在客观事实上写出的文章
更何况他们是对立的阶级面啊 政治人物的作品在一定的限度上是为政治服务的
但其中也不乏优势是客观的内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悉珑玲RA
2018-11-05 · TA获得超过17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2
采纳率:76%
帮助的人:35.9万
展开全部
敬佩才能——江南造船厂,轮船招商局的建立和运营,对于清朝后期谈判的斡旋,北洋水师的组织建立;而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从地方到中央式的人物,见识可以提现在对于很多问题的解答以及对于军队改革,经济扩大化自由化——由此造就“东方俾斯麦”但可惜中国不是德国,虽然李鸿章才能出众,见识广博,但是最终却被无数人扣上了“卖国”的帽子,处在战败而且毫无底牌的条件下,李鸿章的任何功绩都被清朝的没落掩盖了,于是饮冰室智能悲叹李鸿章的境遇,生不逢时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麦兜习惯当当
推荐于2017-09-25 · TA获得超过51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8.6万
展开全部
不够中肯

虽然梁启超有着很多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但因为两人立场些许不同对李鸿章的点评取向与悲观

比如这段吧
李鸿章其实不知道国家事务,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不知道国家与政府是怎样的关系,不知道政府与人民的权限,不知道当大臣应尽的职责。他对西方富强的原因其实是不知道的,以为我国的政治、教化、文明、物产、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赶不上的不过是枪炮、轮船、铁路、机器罢了。我们就学这些,洋务运动就完成了。这就是现在举国异口同声的论调,而李鸿章实际上是他们三十年前的前辈他们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只不过让他们的丑陋更加暴露出来,终究不会成功是必然的。 李鸿章这么忠诚,有这么敏锐的洞察力,他又长时间担任重要职务,掌握大权,但成就却仅仅到了今天这个水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道还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却不知道还有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还有国民。每天责备他人看不清时局,而他自己对时局就没有弄明白;每天责备他人搞派系,旧习气难以消除,而他自己的派系、旧习气跟那些人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他不知道今天的国际竞争,不靠国家而靠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简直就是谬论。

李鸿章曾经有一经典言论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补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这个不就是对国运最清醒的认识

他还说过:“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侮。天耶?人耶?恶得而知其故耶?” 处在这样的时代和国度,这是“裱糊匠”们最大的悲哀。

蒋廷黻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原因是士大夫一意言战,“好多事”,“轻举妄动”,破坏了洋务派“在自强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以前,中国应该谨守条约以免战争”的路线;另外,洋务派“没有集中的政权作后盾”,以致“被庸人和群众反对而淹没” 。

李鸿章早就清醒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辈岂能强分界画?” 在曾国藩和他的心目中,只要守定“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既定战略方针不变,韬光养晦、隐忍蓄力、埋头发展,就一定能走出低谷,迎来真正的王朝中兴,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们从“求强”到“求富”,从办海军到修铁路,一路走来,虽阻力重重,毕竟在“师夷长技”的道路上迈出了沉重的第一步。仍然,他们当初也许低估了国内外的阻力,低估了在中国办事的难度。慈禧说过,国事即皇族的家事。统治者以此观念执政,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怎么能放开手脚?同样是在西方列强压力下变法自强的日本,君臣一心,内外合力,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人均极受信用,放手施展才华,终于积三十年之力一跃而入强国之列。相比之下,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才干并不比伊藤等人差,但他们的作用能发挥出多少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李鸿章赴日本马关签定和约,伊藤博文拿着条款逼他限日签字,云:但“允”与“不允”耳。我们无法猜测,此时此刻的李鸿章心中作何感想。他是否会想到他的老师曾国藩,是否会对他们师生联手开创的洋务事业就此烟消云散而心怀不甘?

没有李鸿章等的努力,我国早已分崩离析,梁启超,竖子小儿,见识短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秒杀东方
2018-04-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84
展开全部
1983年9月10日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他向希思明确指出:在香港问题上,我希望撒切尔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态度。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的政策不会受任何干扰、有任何改变,否则我们就交不了帐。我们和英国朋友说,我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是李鸿章。谁不解决这个问题,都是李鸿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