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龄与档案的关系及工龄的用处

我今年毕业,档案被打回生源地,手里有报到证。去人事局报道(不计算工龄)还是去人才市场(计算工龄)呢?这种工龄的计算是不是只对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有用处?如果在私企退... 我今年毕业,档案被打回生源地,手里有报到证。
去人事局报道(不计算工龄)还是去人才市场(计算工龄)呢?
这种工龄的计算是不是只对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有用处?如果在私企退休之后有没有用处?
干部身份和转正定级如何办理?在私企工作这两样东西有什么用处?
希望了解这方面的或者自己亲自办过的人来解答,不清楚的不要误导。解释全面有加分~
展开
 我来答
qweqwe_117
2013-08-04 · TA获得超过34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9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0万
展开全部
现在没有工龄这一说话了,以前是没有社保,所以才算工龄的,现在都是社保缴费累加制,你交了多少年社保,退休时给你多少养老金。
事业单位正在处于改革时期,双轨制以后肯定要改,以后的方向应该是和企业职工一样。干部身份只有在事业单位里用得上,私企和外企都没有什么意义

今天的新闻

社部副部长:养老保险最终“并轨”方向明确
近年来,社会上对养老“双轨制”,即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养老制度,议论颇多,认为这样很不公平,应尽快并轨。“双轨制”是怎么形成的?该如何客观、全面看待不同群体的养老待遇差?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记者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从“单位保障”转向“社会保障”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胡晓义介绍,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逐步推开的,伴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性质,企业职工是“单位人”,在职时的工资、退休后的养老,完全由单位负责。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冲击了传统的劳动保险制度。为平衡不同企业的退休费用负担,广东等地开始试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随着企业用工制度和工资福利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企业大规模覆盖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当时,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出现经营困难,许多企业发不出退休金。有的企业用卖不掉的产品抵退休金,有的干脆不给办退休。在此背景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扩面,并提出了“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任务目标,解决职工“领不到养老金”这个最突出的矛盾。企业职工养老从“单位保障”迈向了“社会保障”。
  在这个阶段,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也进行了研究探索,但改革进程相对滞后,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改革的不同步,两种制度在筹资方式、待遇计发调整和管理方式上均不同,形成了所谓的养老“双轨制”。
  胡晓义认为,“单位保障”模式实际上是企业自我保障,覆盖面窄、基金规模小、共济性差,难以适应企业竞争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改革,引入社会保险机制,实现了由企业自我保障向社会共济的制度转变,使社会保障的责任从企业自负转向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担,有利于均衡企业负担、促进公平竞争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比较“双轨制”下的待遇水平不能简单化
  养老“双轨制”,是造成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差距的原因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胡晓义认为,比较待遇水平不能简单化,要作全面、具体的客观分析。
  其一,待遇计发办法和调整机制不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与本人历年缴费工资、缴费年限和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挂钩,有的职工缴费工资低,缴费年限短,退休后养老金也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退休费以退休前基本工资为计发基数,其职业特点决定,这通常是本人职业生涯的最高工资水平。调整企业基本养老金,综合考虑了经济发展、物价上涨、职工工资水平增长、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等因素,调整次数多但幅度小;机关事业单位目前调整基本退休费和退休生活补贴是与在职人员调整工资或津补贴同步的,频次低而波动较大。
  其二,待遇对比有多种口径。总体水平对比企业退休人员低于机关事业单位。具体分析: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全部是国家统一制度规定的待遇,此外,一些企业还发放统筹外项目待遇和企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基本退休费是国家统一制度规定的,其水平与企业同类人员大体相当,而退休生活补贴占退休人员全部待遇的比重过大,而且地区之间、单位之间差距很大。这需要与工资制度改革统筹考虑,合理调整工资和退休待遇的结构。
  其三,人员结构不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比重大,在职时平均工资收入较高,工作年限也长于企业一般员工的平均缴费年限,因此其总体平均待遇水平比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平均水平高一些是正常的;关键是差距要适当,差距过大,特别是同类人员之间待遇差别过大,就应想办法调整。
  养老保险最终要“并轨”
  胡晓义说,目前,国家已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养老“双轨制”所导致的不合理差距问题的解决。
  一是从2005年开始,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对反映差别较大的企业退休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在这几年调整待遇的过程中一直给予倾斜。同时,对退休早、养老金偏低的高龄退休人员,也一直给予适当照顾,并已形成一定机制。二是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2008年国务院确定山西、浙江等5个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事业单位分类人事制度、工资制度、财政体制改革紧密相联,需要同步推进。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进一步提高职工在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胡晓义表示,制度的最终统一,也就是“并轨”,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实际的推进,要考虑两方面情况: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养老制度已实行60多年,从以往的经验看,对这类“老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才能实现制度的平稳过渡,减少社会震荡。另一方面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也需要继续改革完善。所以,所谓“并轨”并不是简单地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并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而是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改革和推进,最终取消“双轨制”。
  这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如果缺乏深思熟虑而仓促上阵,就可能造成新的矛盾和问题。人社部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方案成熟后,所涉及的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实施。
(原标题:养老保险“并轨”正进行顶层设计(热点解读·部长访谈))
21世纪第一圣人
推荐于2017-11-26 · TA获得超过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78%
帮助的人:2599万
展开全部
档案必须由工作单位或者人事代理机构管理,除非工作单位就是人事局,否则人事局不可能是档案管理单位。
确定了档案管理单位后,持报到证去档案管理单位办理报到手续。完成报到手续后,就算就业了,个人身份就由在校学生转变为社会人员,开始计算档案工龄。
档案工龄不仅对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有用,对在企业(包括私企)工作的人员也是有用的,比如一些晋升或者深造是有工龄规定的,必须满一定的工龄才能参加,这个工龄往往需要档案管理单位证明确认,而档案管理单位需要根据档案工龄来确定。而退休时计算工龄,也是根据档案工龄。
在私企工作,档案可以委托人事代理机构管理,去人事代理机构办理转正、定级。以后需要单位办理的手续和出具的证明也可以由人事代理机构办理和出具。
去人事代理机构报到后,干部身份也在档案中确定。
顺便多说一句,档案交人事代理机构托管的,符合条件的人员,户口也可以作为集体户口落在人事代理机构。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报到证上是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报道,是不计算工龄的。那么档案放到人资局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呢?
追答
报到证的台头一般都统一填写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的名称,但其不是真正的报到单位,也不是档案管理单位,不办理报到和就业手续,当然也不管工龄计算之事。报到单位和档案管理单位应当是工作单位或者人事代理机构(可以是有人事管理权的人才市场),其名称填写在备注栏中。档案放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即您所说的人事局)只是临时过渡,是毕业生毕业之后,找到工作单位或者办理档案托管之前这段时间的一个临时保管,并不是档案管理。如果您暂时没有报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打算和机会,建议您在找到工作单位之前,先去办理档案托管,完成报到手续。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