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和发展趋势
展开全部
现阶段农业推广体制和发展趋势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农业推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一方面,合理的农业推广的体制(模式)对于发挥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推广体制是国家为开展农业推广工作所采取的组织制度,其内容包括农业推广机构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它反映了国家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目标,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推广体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今天,农业推广模式在每个国家都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能不完全相同。下面就不同农业推广模式做简单介绍:
一、现阶段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
1.常规农业推广(传递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其目标是增产增收;其对象是全体农民,但往往选择一些类群的农户作为联系户、示范户;一般是在政府农业部门领导下设立推广机构;主要采用直接面向个人的推广方法,对农民进行宣传、培训、示范和指导等活动;推广人员充当教育者和信息的传播者。
2.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
这是一种试图将常规推广模式进行改革,并提高推广效益的推广组织形式。这种方式正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引入和应用。
3.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推广体制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推广的组织体系健全,联邦、州、县和自愿者在人员、项目活动中合作默契,推广的内容丰富、经费充足、人员精干.它通过立法,在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协作项目的资助,并由州内的一所或几所农业大学来组织执行推广任务,其特征是合作关系。
4.商品发展与生产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推广工作是同投入供应、技术引进及其他农业服务相联系的。这种系统的目标主要是发展单项商品,对技术开发、技术传播、市场销售都有周密安排。其对象一般只限于这种商品产区内的农民。通常是由为生产某一商品而设立的独立的、半自主的专业公司来为农民提供有关的研究、推广、投入供应及其它市场信息服务。
5.项目带动推广模式,即通过重大项目的支持,将信贷、水利、农业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户开展系列化推广服务。
这是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组织有关影响农业发展的专题项目合作,共同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往往是缺乏合作或投入,因而需要该方式。
6.综合乡村发展计划
这种模式反映了一种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乡村发展概念。它依据计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的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引进技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尤其是激发农民的自信心和创造精神;发展卫生、交通及基础教育等方面的目标。
7.农作系统开发方式,即以农户(农场)为综合整体,开发系统技术,使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向推广人员提供专为满足当地耕作条件及农户的需要和利益而进行研究的成果。实地人员一般专业化程度很高。计划是通过研究和推广人员的互助合作以及同当地农民的合作来实现的。农作系统开发方式的特点是要求在推广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要求他们一起深入农村,进行农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农户或农场的需要,把农户或农场视为一个综合系统。
8.农民或生产者自我组织的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在法国、丹麦、瑞典、芬兰、日本及我国台湾省等地都是核心的推广组织模式。例如日本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其推广工作的范围很广,主要涉及农业生产指导及农家生活指导,在全国从上到下各级都建立相应的组织,提供多元化的咨询服务。
二、农业推广体制发展主要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未来的50--100年内,农业推广仍然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目标,其发展趋势是:推广工作的目标由增加产量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转移,并逐步发展到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作为农业推广的总目标;推广工作的内容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纵深拓宽,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即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从而更多地重视在农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广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农民,而应当是全体农村人民推广的策略方式,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驱动式向以由下而上自愿参与咨询式为主并辅以其它模式过渡;推广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向多元化综合型方向发展,民间推广组织力量将不断加强;推广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沟通将成为农业推广咨询的基本方法,计算机及大众传媒将被广泛应用。(陈良玉,高启杰)
当然,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产业结构不同,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模式使理论。再者,根据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以某种具体模式为主,辅以其它多种模式按一定程序分类型确定推广的组合模式模式。
总之,不管未来社会如何发展,农业推广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农业推广体制也将呈现以下特征:
1.推广要素的多元化。农业领导机构、农业科研机关、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民(农场主)等都将成为推广的相关参与者,起内容涉及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
2.推广模式的复杂化。单一的推广模式不再适合越来越复杂的农业经济社会,这就要求各种推广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共同发挥作用
3.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将继续发挥其原动力的作用。
4.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在农业推广中广泛应用。
德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通过三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来实施。一是各州植保局开发和运营的电于数据管理系统(EDV),二是邮电系统开发经营的电视屏幕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用户须购买 BTX主机和键盘,将其与电视、电话连接,即可通过邮局的通讯网络,获得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服务。三是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的植保文献数据库系统(PHYTOMED)、农药残留数据库 INTERPRET、害虫管理数据库等,大多以科隆市的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作为宿主机,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存储了德国各行各业的数百个数据库,其中农业方面的数据库30多个。
凡与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联网的微型计算机用户或大型计算机终端用户,如农业领导机构、农业科研机关、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配备了计算机的农场主等等,都可通过国家邮电通讯网络系统,与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联接,购买了数据库访问通行字的用户,可随时查询数据库中的内客,经当场测试,无论全国哪个地方,联机接通后,一般仅需 l一3秒的等待时间,查询结果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也可以在打印机上打印查询结果。(李 远,孟晓宏)
5.对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可以采用有偿服务的信息咨询模式、技术转让模式、高新技术开发、技术辐射模式,完善相应的技术市场和市场机制,(如目前采用的“公司加农户”、“民间组织加农户”的多元化组织模式,或者类似于“公司加协会联农户”式的各种组合模式,这些模式的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且不断增加有偿服务方式,逐步形成城郊型、外向型、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新格局。)(陈良玉,高启杰)
美国所有的推广体系都是商业化的,唯独农业推广体系是绝对不向农民要一分钱的。因为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受自然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特别大,一旦遇到灾害就很难有自救的能力,最需要外界的帮助。(杨映辉)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下,这一格局可能会回发生变化。
6.政府在农业推广的地位将在有偿服务开展后一段时间削弱。
参考文献:
〔1〕陈良玉,高启杰.优化农业推广模式 发展农业推广事业
〔2〕武英耀,张改清--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李 远,孟晓宏.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
〔4〕李 远,孟晓宏.日本双轨农业推广体系
〔5〕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外农业推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5-16.
〔6〕吴俊.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研究
〔7〕.马晓岚访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杨秀生: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学时报.2006-03-02
〔8〕杨映辉.农业推广的国际比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9〕李 远,孟晓宏,德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
〔9〕佚名.关于加强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议.中国网2006-03-02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农业推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一方面,合理的农业推广的体制(模式)对于发挥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推广体制是国家为开展农业推广工作所采取的组织制度,其内容包括农业推广机构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它反映了国家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目标,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推广体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今天,农业推广模式在每个国家都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能不完全相同。下面就不同农业推广模式做简单介绍:
一、现阶段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
1.常规农业推广(传递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其目标是增产增收;其对象是全体农民,但往往选择一些类群的农户作为联系户、示范户;一般是在政府农业部门领导下设立推广机构;主要采用直接面向个人的推广方法,对农民进行宣传、培训、示范和指导等活动;推广人员充当教育者和信息的传播者。
2.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
这是一种试图将常规推广模式进行改革,并提高推广效益的推广组织形式。这种方式正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引入和应用。
3.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推广体制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推广的组织体系健全,联邦、州、县和自愿者在人员、项目活动中合作默契,推广的内容丰富、经费充足、人员精干.它通过立法,在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协作项目的资助,并由州内的一所或几所农业大学来组织执行推广任务,其特征是合作关系。
4.商品发展与生产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推广工作是同投入供应、技术引进及其他农业服务相联系的。这种系统的目标主要是发展单项商品,对技术开发、技术传播、市场销售都有周密安排。其对象一般只限于这种商品产区内的农民。通常是由为生产某一商品而设立的独立的、半自主的专业公司来为农民提供有关的研究、推广、投入供应及其它市场信息服务。
5.项目带动推广模式,即通过重大项目的支持,将信贷、水利、农业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户开展系列化推广服务。
这是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组织有关影响农业发展的专题项目合作,共同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往往是缺乏合作或投入,因而需要该方式。
6.综合乡村发展计划
这种模式反映了一种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乡村发展概念。它依据计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的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引进技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尤其是激发农民的自信心和创造精神;发展卫生、交通及基础教育等方面的目标。
7.农作系统开发方式,即以农户(农场)为综合整体,开发系统技术,使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向推广人员提供专为满足当地耕作条件及农户的需要和利益而进行研究的成果。实地人员一般专业化程度很高。计划是通过研究和推广人员的互助合作以及同当地农民的合作来实现的。农作系统开发方式的特点是要求在推广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要求他们一起深入农村,进行农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农户或农场的需要,把农户或农场视为一个综合系统。
8.农民或生产者自我组织的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在法国、丹麦、瑞典、芬兰、日本及我国台湾省等地都是核心的推广组织模式。例如日本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其推广工作的范围很广,主要涉及农业生产指导及农家生活指导,在全国从上到下各级都建立相应的组织,提供多元化的咨询服务。
二、农业推广体制发展主要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未来的50--100年内,农业推广仍然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目标,其发展趋势是:推广工作的目标由增加产量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转移,并逐步发展到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作为农业推广的总目标;推广工作的内容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纵深拓宽,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即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从而更多地重视在农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广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农民,而应当是全体农村人民推广的策略方式,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驱动式向以由下而上自愿参与咨询式为主并辅以其它模式过渡;推广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向多元化综合型方向发展,民间推广组织力量将不断加强;推广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沟通将成为农业推广咨询的基本方法,计算机及大众传媒将被广泛应用。(陈良玉,高启杰)
当然,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产业结构不同,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模式使理论。再者,根据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以某种具体模式为主,辅以其它多种模式按一定程序分类型确定推广的组合模式模式。
总之,不管未来社会如何发展,农业推广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农业推广体制也将呈现以下特征:
1.推广要素的多元化。农业领导机构、农业科研机关、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民(农场主)等都将成为推广的相关参与者,起内容涉及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
2.推广模式的复杂化。单一的推广模式不再适合越来越复杂的农业经济社会,这就要求各种推广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共同发挥作用
3.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将继续发挥其原动力的作用。
4.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在农业推广中广泛应用。
德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通过三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来实施。一是各州植保局开发和运营的电于数据管理系统(EDV),二是邮电系统开发经营的电视屏幕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用户须购买 BTX主机和键盘,将其与电视、电话连接,即可通过邮局的通讯网络,获得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服务。三是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的植保文献数据库系统(PHYTOMED)、农药残留数据库 INTERPRET、害虫管理数据库等,大多以科隆市的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作为宿主机,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存储了德国各行各业的数百个数据库,其中农业方面的数据库30多个。
凡与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联网的微型计算机用户或大型计算机终端用户,如农业领导机构、农业科研机关、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配备了计算机的农场主等等,都可通过国家邮电通讯网络系统,与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联接,购买了数据库访问通行字的用户,可随时查询数据库中的内客,经当场测试,无论全国哪个地方,联机接通后,一般仅需 l一3秒的等待时间,查询结果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也可以在打印机上打印查询结果。(李 远,孟晓宏)
5.对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可以采用有偿服务的信息咨询模式、技术转让模式、高新技术开发、技术辐射模式,完善相应的技术市场和市场机制,(如目前采用的“公司加农户”、“民间组织加农户”的多元化组织模式,或者类似于“公司加协会联农户”式的各种组合模式,这些模式的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且不断增加有偿服务方式,逐步形成城郊型、外向型、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新格局。)(陈良玉,高启杰)
美国所有的推广体系都是商业化的,唯独农业推广体系是绝对不向农民要一分钱的。因为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受自然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特别大,一旦遇到灾害就很难有自救的能力,最需要外界的帮助。(杨映辉)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下,这一格局可能会回发生变化。
6.政府在农业推广的地位将在有偿服务开展后一段时间削弱。
参考文献:
〔1〕陈良玉,高启杰.优化农业推广模式 发展农业推广事业
〔2〕武英耀,张改清--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李 远,孟晓宏.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
〔4〕李 远,孟晓宏.日本双轨农业推广体系
〔5〕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外农业推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5-16.
〔6〕吴俊.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研究
〔7〕.马晓岚访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杨秀生: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学时报.2006-03-02
〔8〕杨映辉.农业推广的国际比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9〕李 远,孟晓宏,德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
〔9〕佚名.关于加强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议.中国网2006-03-02
展开全部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1)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
(一)综合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 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 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 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 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l-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一50%,产量却提高10%一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 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 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的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按西方统计,"都市型农业"主要是指"健康农业"和"外食农业"。健康农业是指为都市居民提供安全、放心、健康、新鲜、高质量食品和为市民提供休息、体育活动、农业体验等的产业;外食农业是指盒饭、熟食、配菜以及餐饮、饭店、点心等专门为居民家庭自己不开伙、在外用餐而设立的产业。
发达国家的农业产值和加工农产品产值相比,已经达到1:2以上,而我国则呈倒向比率,仅为1:0.4。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上的农业概念,发展大农业,使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扩展、延伸。
综上所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从而使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
(一)综合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 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 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 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 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l-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一50%,产量却提高10%一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 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 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的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按西方统计,"都市型农业"主要是指"健康农业"和"外食农业"。健康农业是指为都市居民提供安全、放心、健康、新鲜、高质量食品和为市民提供休息、体育活动、农业体验等的产业;外食农业是指盒饭、熟食、配菜以及餐饮、饭店、点心等专门为居民家庭自己不开伙、在外用餐而设立的产业。
发达国家的农业产值和加工农产品产值相比,已经达到1:2以上,而我国则呈倒向比率,仅为1:0.4。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上的农业概念,发展大农业,使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扩展、延伸。
综上所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从而使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参考资料: http://www.mushroom.org.cn/technic/showarticle.asp?NewsID=359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