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式是如何夺取曹魏政权的 能不能详细点?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你好
司马氏的夺权,必须从司马懿说起。司马懿是温县人(今河南境内),字仲达。司马家为世家大族。司马懿最初在曹操手下做官,但是曹操的性格我们是知道的——爱才也忌才,而司马兄把曹操琢磨得蛮透的,因此在魏武帝曹操时代,他兢兢业业。同时作为“东宫四友”之一,司马懿为曹丕出谋划策,为后来曹丕即位立下了功劳,而曹丕也很器重他。曹丕是一个喜欢耀武扬威的君王,虽没什么武功但乐于军事,而在魏文帝曹丕时代的司马懿则极力做好其幕后工作,曹丕战场上的得意少不了司马懿幕后的辛勤。曹丕死得早,只做了八年皇帝。他把儿子曹睿托孤给司马懿等人,是为魏明帝。司马懿也因此成为辅政大臣。后率军抵抗诸葛亮的北伐,在与蜀国的对峙中拖垮了诸葛孔明,他在军队中也积累了极大的声望(他把自己俩儿子也带去军中磨练了)。此时的司马懿可以说在魏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司马懿活得挺久的,曹睿死时把年幼的魏少帝曹芳托孤给司马懿和魏国宗室曹爽。在与曹爽的争权夺利中,司马懿隐忍而后爆发,在“高平陵之变”中彻底击败曹爽,夺取魏国的军政大权,曹氏宗族遭受了极大打击。此时基本可以说政归司马氏了。司马懿甚至在临死前,还除掉了他最后的政敌——王凌。
司马氏的夺权,基本上就是司马懿完成的。他一生都在忍,从魏武帝曹操,到魏文帝曹丕,到魏明帝曹睿最后到魏少帝曹芳,坚百忍以图功业之终成(这方面的做人哲学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了心中的抱负而不懈奋斗)。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继续传递着权利的接力棒。。。我个人看来,司马师和司马昭就是一对跋扈兄弟,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的能力当然是比不上司马懿的,而司马懿给他的儿子们早已经铺好了路,他这俩跋扈兄弟加上后来的司马炎,无非也就是顺势而下,去完成某种历史的必然吧。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继大统”,废掉了魏主曹奂,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挥兵南下,灭掉东吴,三分归一!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司马懿一步步地崛起直至夺权,想想还是曹操看人看得准啊!
司马氏的夺权,必须从司马懿说起。司马懿是温县人(今河南境内),字仲达。司马家为世家大族。司马懿最初在曹操手下做官,但是曹操的性格我们是知道的——爱才也忌才,而司马兄把曹操琢磨得蛮透的,因此在魏武帝曹操时代,他兢兢业业。同时作为“东宫四友”之一,司马懿为曹丕出谋划策,为后来曹丕即位立下了功劳,而曹丕也很器重他。曹丕是一个喜欢耀武扬威的君王,虽没什么武功但乐于军事,而在魏文帝曹丕时代的司马懿则极力做好其幕后工作,曹丕战场上的得意少不了司马懿幕后的辛勤。曹丕死得早,只做了八年皇帝。他把儿子曹睿托孤给司马懿等人,是为魏明帝。司马懿也因此成为辅政大臣。后率军抵抗诸葛亮的北伐,在与蜀国的对峙中拖垮了诸葛孔明,他在军队中也积累了极大的声望(他把自己俩儿子也带去军中磨练了)。此时的司马懿可以说在魏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司马懿活得挺久的,曹睿死时把年幼的魏少帝曹芳托孤给司马懿和魏国宗室曹爽。在与曹爽的争权夺利中,司马懿隐忍而后爆发,在“高平陵之变”中彻底击败曹爽,夺取魏国的军政大权,曹氏宗族遭受了极大打击。此时基本可以说政归司马氏了。司马懿甚至在临死前,还除掉了他最后的政敌——王凌。
司马氏的夺权,基本上就是司马懿完成的。他一生都在忍,从魏武帝曹操,到魏文帝曹丕,到魏明帝曹睿最后到魏少帝曹芳,坚百忍以图功业之终成(这方面的做人哲学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了心中的抱负而不懈奋斗)。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继续传递着权利的接力棒。。。我个人看来,司马师和司马昭就是一对跋扈兄弟,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的能力当然是比不上司马懿的,而司马懿给他的儿子们早已经铺好了路,他这俩跋扈兄弟加上后来的司马炎,无非也就是顺势而下,去完成某种历史的必然吧。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继大统”,废掉了魏主曹奂,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挥兵南下,灭掉东吴,三分归一!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司马懿一步步地崛起直至夺权,想想还是曹操看人看得准啊!
展开全部
司马氏夺权,前一位回答者也许说的很多了,但大都是从权谋方面考虑。事实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任何一个政权的建立和灭亡,都不是仅仅靠权谋书写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政权的建立,都离不开客观历史环境,建立政权的人,总是代表了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团体或者说是阶级的支持。
司马氏能够夺权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支持。这个支持并非来自民意,而是来自当时最强大的阶级——世家大族。
东汉末年打乱的根由正来自于此,世家大族(官僚世家)和豪族(地主阶级)一道,兼并土地,将农业人口划归私有,官僚把握了地方政治,豪族和官僚一道,把握了地方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所实行的察举制(举孝廉)已经不再适合。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有举荐“孝廉秀才”资格的职务,被世家大族窃据,那么,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想要踏足政治,必须依附于某个世家。在这种情况下,各大世家为了自身的利益,瓜分国家利益,瓜分人民利益。由此,大量土地被兼并。农民无田可种,加之天灾泛滥,人民的生活岌岌可危。在这个时候,世家大族没有赈济人民,反而屯粮自重,甚至继续兼并土地,加重了人民和他们之间的阶级矛盾。
加之皇宫内外外戚和宦官的斗争不绝,汉灵帝被蒙蔽,加之本人昏庸,汉朝失去了恢复政治安定的条件,随时可能崩塌。
这个时候,张角的出现,给了徘徊在生死线的人民一线生机。黄巾起义,由此爆发。
但是,黄巾起义密谋不周,没有统一的目标,直到起义后期才决定以东都洛阳为目标,这已经失去了时机。加上黄巾军每过一处屠尽大户。掌握了汉朝舆论导向的世家散布假消息,导致黄巾人人喊打。黄巾军已经失去了他们赖以为系的民望,灭亡已成定局。
黄巾灭亡之后,汉灵帝没能很好的处理遗留问题。为了尽快剿灭黄巾,汉灵帝设置了“州牧”这一个级别,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相当于后来民国军阀混战时期的“军政府”也就是说,汉灵帝的这一命令,导致天下逐渐不再由皇帝统一领导军队,而是出现了各种军阀。
军阀和世家不同,军阀是拥有军队的。在董卓之后,世家大族之中的头面人物清醒地意识到,汉朝已经失去了其统治根基,乱世即将到来,作为世家大族,没有军队自保的世家大族,作为这个乱世的开启者,世家大族只能依附于军阀,与虎谋皮。
曹操,在其军阀生涯之中,多次对世家大族实施打击,曹操重用寒门,以寒门打压士族。同时严苛法律,唯才是举,而不看重其出身,从世家大族手中夺去了他们在汉朝察举制时拥有的政治权利。故而曹操和世家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为了拥有足够的名义称帝,他必须获得当时主要阶级,世家的支持,于是,曹丕将其父的制度渐渐改变,又一次开始重用士族阶级,士族阶级之中除了酒囊饭袋,当然也有有能力的人,比如司马家族的司马懿。
到三国后期,曹魏政权已经再一次被士族把持,而这个时候,最能代表世家大族利益的,不是曹家,不是孙家,甚至不是刘家,而是司马家族。
无论魏蜀吴,都曾在其选官制度上费过周折,尤其是吴国,孙策甚至屠杀过当地的士族。于是,最符合士族利益的司马氏却坐上了宝座。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篡夺朝纲,曹魏千古以来都在被骂,而晋朝却享有正统的原因。因为得到了“正统”的支持。
当然,魏晋时代的世家实在是令人感到恶心的一个阶级。东汉末年的士族,并没有在乱世之中灭亡,反而获得了更大的权力。这直接导致了后来晋朝朝纲败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各个家族为了自己的利益窃据朝纲,分割国家利益,酒囊饭袋尸位素餐。最终开启了八王乱政,让当时的中国陷入民族内斗。导致了后来的五胡乱华,汉族大量被屠杀,被迫衣冠南渡。
晋朝,是中国最可笑的几个朝代之一,可笑之极!
事实上,任何一个政权的建立,都离不开客观历史环境,建立政权的人,总是代表了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团体或者说是阶级的支持。
司马氏能够夺权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支持。这个支持并非来自民意,而是来自当时最强大的阶级——世家大族。
东汉末年打乱的根由正来自于此,世家大族(官僚世家)和豪族(地主阶级)一道,兼并土地,将农业人口划归私有,官僚把握了地方政治,豪族和官僚一道,把握了地方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所实行的察举制(举孝廉)已经不再适合。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有举荐“孝廉秀才”资格的职务,被世家大族窃据,那么,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想要踏足政治,必须依附于某个世家。在这种情况下,各大世家为了自身的利益,瓜分国家利益,瓜分人民利益。由此,大量土地被兼并。农民无田可种,加之天灾泛滥,人民的生活岌岌可危。在这个时候,世家大族没有赈济人民,反而屯粮自重,甚至继续兼并土地,加重了人民和他们之间的阶级矛盾。
加之皇宫内外外戚和宦官的斗争不绝,汉灵帝被蒙蔽,加之本人昏庸,汉朝失去了恢复政治安定的条件,随时可能崩塌。
这个时候,张角的出现,给了徘徊在生死线的人民一线生机。黄巾起义,由此爆发。
但是,黄巾起义密谋不周,没有统一的目标,直到起义后期才决定以东都洛阳为目标,这已经失去了时机。加上黄巾军每过一处屠尽大户。掌握了汉朝舆论导向的世家散布假消息,导致黄巾人人喊打。黄巾军已经失去了他们赖以为系的民望,灭亡已成定局。
黄巾灭亡之后,汉灵帝没能很好的处理遗留问题。为了尽快剿灭黄巾,汉灵帝设置了“州牧”这一个级别,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相当于后来民国军阀混战时期的“军政府”也就是说,汉灵帝的这一命令,导致天下逐渐不再由皇帝统一领导军队,而是出现了各种军阀。
军阀和世家不同,军阀是拥有军队的。在董卓之后,世家大族之中的头面人物清醒地意识到,汉朝已经失去了其统治根基,乱世即将到来,作为世家大族,没有军队自保的世家大族,作为这个乱世的开启者,世家大族只能依附于军阀,与虎谋皮。
曹操,在其军阀生涯之中,多次对世家大族实施打击,曹操重用寒门,以寒门打压士族。同时严苛法律,唯才是举,而不看重其出身,从世家大族手中夺去了他们在汉朝察举制时拥有的政治权利。故而曹操和世家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为了拥有足够的名义称帝,他必须获得当时主要阶级,世家的支持,于是,曹丕将其父的制度渐渐改变,又一次开始重用士族阶级,士族阶级之中除了酒囊饭袋,当然也有有能力的人,比如司马家族的司马懿。
到三国后期,曹魏政权已经再一次被士族把持,而这个时候,最能代表世家大族利益的,不是曹家,不是孙家,甚至不是刘家,而是司马家族。
无论魏蜀吴,都曾在其选官制度上费过周折,尤其是吴国,孙策甚至屠杀过当地的士族。于是,最符合士族利益的司马氏却坐上了宝座。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篡夺朝纲,曹魏千古以来都在被骂,而晋朝却享有正统的原因。因为得到了“正统”的支持。
当然,魏晋时代的世家实在是令人感到恶心的一个阶级。东汉末年的士族,并没有在乱世之中灭亡,反而获得了更大的权力。这直接导致了后来晋朝朝纲败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各个家族为了自己的利益窃据朝纲,分割国家利益,酒囊饭袋尸位素餐。最终开启了八王乱政,让当时的中国陷入民族内斗。导致了后来的五胡乱华,汉族大量被屠杀,被迫衣冠南渡。
晋朝,是中国最可笑的几个朝代之一,可笑之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