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故事
2013-08-26
李斯一生不可谓不辉煌,这个河南汉子,大器晚成。
李斯曾经任上蔡的一个仓库管理员,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粮食局下属粮站的职工,撑死一股长。他的得道场所可是挺特别的,是在厕所。在厕所里大便的时候看见一只老鼠,探头探脑的,李先生咳嗽了一声,老鼠吓的乱窜,还碰着了尿罐。李先生嘿嘿笑了几声。然后对于这老鼠进行了一番“格物致知”,想起了自己单位公费养的那些老鼠,白胖白胖的,在粮仓里踱着步子,想吃便吃,想睡便睡,逍遥自在。起身以后几天就在琢磨这件事,后来的想法李斯不由得自己都害怕了:自己何尝不是一只厕中鼠。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李斯决定出去辞去工职,外出打工了。
他到了兰陵郡(楚国),拜在荀子的门下,人家可是孔孟的真传弟子。李斯无非是想混一个文凭,到时在楚国混个什么处座当当。他辛辛苦苦的巴结老师,无非就是想老师在毕业分配是起点作用。这时候有一个人彻底影响了他的一生----韩非子,这个贵公子竟然将老师的眼球勾引了去,从此荀子很少再叫李斯去他家里吃饭了。韩非比李斯强多了。起码有几处:
1. 韩非是河北人,李斯是河南人,荀子经常在酒桌上也听过关于河南人的一些段子,本来就对河南人没好印象。虽然李斯曾送过老师一本《河南人惹谁了》。
2. 韩非的普通话说的好,比李斯浓浓的豫东腔好听。
3. 韩非是贵族,穿衣服整齐,对同学和老师舍得投资,李斯这时候已经结婚了,有几个孩子了,老婆写信说家里又没钱卖米了。他哪里有钱买时尚的衣服。
4. 韩非在学堂里大讲政治形式,什么合纵连横,中间还夹杂几个黄段子,当然少不了河南人的。
李斯心里肯定不好受,据他说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所以离开楚国到秦国,据我考证是斗不过韩非,有嫉妒引起的。
西去秦地,李斯心里也没有底,到了长安城,这个来自基层的县级股长,难免有些心里发虚。很快混入了“长安飘一族”。此时的李斯是一个文学青年,绝对的。
我不得不解释一下长安城,也就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当时是世界上不多的超级城市,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有高大的城墙,肥沃的土地,充沛的雨水,高大的阿房宫建立在湖面上,而且秦军耐苦战,英勇善战,其锐无比,有雄图天下的胸怀。秦王赢政更是一代英才。这是一个伟大的城市,蓬勃的城市。李斯寄居在这个伟大的城市,可能是租的民房,每天拜会一些老乡、凭借老师的名望认识一些不相干的人。吃着锅盔和羊肉泡,以助文思。但是事实上他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沉于下僚,甚至于连下僚都算不上。正如西安城现在的河南人一样,生活的很艰难,他可能是靠帮别人写点公文,出个主意混点阿堵物为生。李斯此时的心态有些灰色,甚至后悔当年停薪留职的举动。但他之所以成大器,就是因为他善于忍耐,等待时机。
别说天上不会掉馅饼,馅饼真还是砸在李斯的头上。
和现在的北京上海一样,长安此时也不间断的进行一些遣送外来人口的举动,没有暂住证的诸色人等全部以民工论处,遣送回老家。还好我们陕西人没有让他们去昌平挖沙子挣路费,每次只是押到渭南就让解散,自由活动了。李斯赶上了这样的时机,对别人而言,是苦事,但对李斯来说可是一件幸事。要没有这件事,我们一定不会知道李斯这个名字的,正如大家不知道知悔堂一样。
《古文观止》里面有李斯的成名之作--------《谏逐客书》,写的是妙笔生花,称的上是千古名篇,他随后的所有文章都不如这篇,因为渐渐有了公文的味道,人是文非了。越过千年的时空仍可以感动人,想想,赢政怎么能不被感动。李斯的运气来了。
后来他并没有和童话里的那些人物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他卷入了大秦帝国权利争夺的旋涡,几经洗牌,他转扶摇直上,成了大秦帝国的“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个中艰辛自不必多言。从他出线的几率来说他肯定不如城市贵族,但是他善于把握时机,有一种赌徒心理、投机心理,不会顾及太多的名望,他的成功也许还是可以接受的。
辅助赢政的时候他不可不谓殆精竭虑,鞠躬尽瘁,秦王扫六合,他独分一半的功绩,远交近攻、合纵联合,心思用尽,换得天下统一。泰山勒石,显赫无比。治理天下的时候他不可不谓苦心经营,同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颁布《大秦律》,丰功伟绩。在长安数十载,他没有在回过上蔡,没有想过自己的家乡。重读此段历史,我和当年一样不能理解为什么李斯如此精明,如此才智,在始皇沙丘驾崩以后,在宦官赵高----一个文化水平很底,只知道投机钻营的小人、胡亥------这个白痴的玩弄下,步步失算,节节败退,无法招架。虽然曾经纵横自如,兼并六国,三十年来,所向披靡的政治家、法家,何等原因竟如此落魄?
我想:他毁在自我否定和自己满足以后的空虚感上了。
李斯是个文人,他的欲望很强烈,欲望让他怕上权利的最高峰,但是作为文人,他时刻不能平息的是他的良知,他在争取权利的时候,可以忍受马王谷坑杀儒生的哭声,他不可能屏除内心向往安宁的冲动,越是他的权利越不容易被侵犯,他越来越感到内心的谴责。从人的本性来说,人是摇荡在欲望满足的渴望和满足以后的空虚之间,他已经到了帝国的最高位置,他的内心应该是寂寞的、无助的,他已经失去了奋斗的方向,他失望,一直已经绝望。作为一个文人,他已经死了,他的理想在空前强大的帝国安顿好以后已经死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存在,他忠诚的领袖------赢政死了,他也失去了效忠的目标。他自己已经在下面的斗争中失去了对手和兴趣。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李斯在赵高和胡亥这两个白痴的简单伎俩下就失败的理由。
他报着对一生清醒的反思上了断头台,魂魄已经飘到上蔡的故园,犬吠马啸中,一个汉子的死在自己定的《大秦律》的酷刑之下,呜呼哀哉!
1、统一度量衡:秦统一之前,中国的度量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国诸侯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了不同的计算单位和不同的计算进制。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惊世之作。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甚至时至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2、统一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在此之前,中国的文字从新石器时代彩陶刻画文字的萌芽,经过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成长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3、废分封:李斯提出郡县制,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修驰道:公元前220年,统一中国一年有余的秦始皇渐感隐忧,庞大的中央集权要想在辽阔的疆域上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就必须改变以往的交通条件。此时,深谙皇上心思的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
5、妒杀韩非: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韩非,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秦王轻信李斯,把韩非打入大牢。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
拓展资料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
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李斯
201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