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展开全部
答:“和谐”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也是当前最流行、最时兴的概念。在2005年,“和谐”和“创新”两个概念是互联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这就意味着人们普遍关注和谐和创新。 (1)作为美学范畴的“和谐”。在美学意义上,西方思想家早就将和谐作为至美、最美。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尼柯马赫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和谐是最美的东西,他甚至讲过法律体系因其内部高度和谐而赛过荷马史诗的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数字和逻辑原则所统率的和谐的整体。 人们通常把音乐中不同音符之间的合成与流动也看作和谐。当音节之问的音程具有同样的关系(数的关系)时产生和谐之美。交响乐就是由不同乐器奏出的不同声音的合成与流动,它给听众带来感官上的“悦耳”和心理上的愉悦和美。如果只有一种声音、一种调子,那么带给听众的只能是单调、乏味和审美上的疲劳。 (2)作为哲学范畴的“和谐”。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并且认为,和谐是以差别和对立的存在为前提的。和谐是一种平衡协调、对立合一的状态。“和”、“和谐”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例如,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认为和谐不仅是客观规律,而且是做人的原则。自孔子以后,“和”范畴演化出“中庸”、“中和”、“中节”、“中正”、“和合”等概念,均包含和谐精神。 (3)作为社会科学范畴的“和谐”。在社会科学领域,和谐通常指:第一,社会理念。和谐几乎承载和容纳了所有人对人类美好生活所寄托的愿望。华夏先民主张的“小康社会”,洪秀全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大同社会”,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三民主义”,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魏特林等人的“乌托邦”,都是以和谐为表征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更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公平正义和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表征的和谐社会。第二,高级的、文明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先秦思想家已经有“和美”的生命理念,如孔子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合群济众”,和衰共济,和平共处,善解能容,矛盾和解,和睦等;墨子所说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和孟子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反映了这种社会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第三,结构性社会平衡。如美国法学家福勒所说的,即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中的各种过程之间达到和谐与平衡。 上述几个方面的意义是互通的,既包括和谐的美学本源、哲学基础、社会理念,也包括和谐的实践意义。统合起来,为我们理解和谐概念提供了思想资源。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