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比方说“人”,汉语说ré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I);英语的bye-bye(再见)与汉语的拜拜、排排等的语音相似。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和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或约定性;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
荀子的约定俗成说出了语言符号的本质:第一,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任意的。第二,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语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荀子的“约定俗成”观点,说明了语言音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天然的,而是社会成员约定的,说明了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约定的符号,反映了音义联系的实质。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任意性或约定俗成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任意性或约定俗成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不是说人们可以对语义内容作随意解释。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个人绝不能随意更改,也无权更改,即使是那些“一言九鼎”的权威,如皇帝、总统等等也不例外,都只能接受社会已经约定的符号。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约定俗成前可以说有任意性,约定俗成后则具有了强制性。假如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使用语言,如果这种任意性没有任何规定性,没有强制性,各人可以自说自话,乱说一套,比如把“死”说成“活”,把“高”说成“矮”,把“香”说成“臭”,等等,那么结果是谁也听不懂谁的话,语言交际就无法进行,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了。
语言属于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制度”,它首先是人类创造的,但在社会实践中,它又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有关制度,这种制度对所有的人具有一种强制性,决没有自由。我们今天来观察语言,思考语言的音义关系,无论你认为它合理还是不合理,都得遵循这种制度。一个小孩刚刚学说话,其行为从一开始就属于一种强制,比如天天让他叫(某人)“爸爸”,通过多次反复强制,他就把“爸爸”和某个人固定联系起来了。小孩学会的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都是这样具有强制性的,决没有半点自由!
在此我们可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制度对人们的影响。据说,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是4英尺又8.5英寸,为什么会定下这样一个奇怪的标准呢?原来这是英国人制定的铁路标准,而美国的铁路最早是由英国人修建的,而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
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他们援用了马车两个轮子之间的宽度。马车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标准,是因为老路上车辙的距离就是4英尺8.5英寸,假如谁不遵循这个尺寸,那么造出来的车就无法行驶,很快就会被撞坏。而英国这些老路又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铺设的,正好是罗马人的战车的宽度。而罗马人的战车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宽度作为轮距,那是因为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的宽度正好是这个距离!
有人还用猴子进行了制度的强制性的试验。猴子是最爱吃香蕉的,试验人员把受试验的猴子关在一个笼子中,随后就放一把香蕉进去,猴子见了香蕉就去拿。试验人员立即拿水枪猛滋猴子,猴子被迫放弃香蕉,躲在一边。水一停止,猴子又扑过去拿香蕉,这样自然又遭到水枪的猛滋,猴子再次躲在一边。这样反复几次后,猴子明白了,只要去拿香蕉,就要被水枪猛滋,于是猴子就不再试图去拿香蕉。这是再放进一只猴子到笼子中,新来的猴子见了香蕉立刻去抢,而这时不等试验人员拿水枪滋猴子,第一只猴子已经猛扑过去,对第二只猴子又撕又咬,如此反复几次,第二只猴子也不敢再去拿香蕉了。这时再关进第三只猴子,同样的一幕发生了,只要它试图去拿香蕉,前面两只猴子就撕咬它,直到它彻底放弃拿香蕉的意图为止。这样强制的结果,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新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得到群体的一致遵循,谁也不得违反,否则就会遭到群体的攻击。
用这些制度不变或制度形成的例子来说明语言的强制性也许有点勉强,但它的确可以说明:一种制度的形成,对人们的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语言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受某种制度的约束和影响就更大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有谁拿着语言开玩笑,不守规则地乱用一气,让人不明所以,是不是也会遭到类似猴子拿香蕉那样的攻击呢?试想你把人生说成死,把食品说成垃圾,你肯定要受到批评指责。
八、什么是语言的线条性特点?
符号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语言符号的形式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一个一个的声音,这一连串的声音,是一个挨一个顺次发出来的,我们不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来,宛如一条联绵不断的线条,这就是语言的线条性。我们说话时,是将词语按一定的语法规则串好发出来的,词语好比是一颗颗的珠子,通过语法这根红线而有条不紊地串在一起,形成了我们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句子。
比如以“小王打碎了杯子”为例,每一个字只能顺着时间的先后一个跟着一个说出来,绝不能在同一时点中同时嘣出两个字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根据符号的先后出现顺序,我们就可以考察某一个符号经常出现在哪一个位置上,它与前、后符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样就可以从中总结出语言的结构规则来。
语言的线条性说明,语言中的各个单位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单位都要受前后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哪个单位先出现,哪个单位后出现,哪些位置哪些单位不能出现,都是有一定规则的,改变了它们的顺序,表达的意思不但变了,而且还可能说出有语病的句子来。如:
我看他――他看我
爸爸的妈妈――妈妈的爸爸
我很不喜欢他――我不很喜欢他
突然事件――忽然事件
我看报纸――报纸看我 我吃鸡――鸡吃我
九、怎样认识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音”本来是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犹如笑声哭声、虎啸狼毫,分不出音的结构成分来;“义”的情况也是如此,混沌、模糊,分不出意义的界限。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音位本身没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意义如果不经语音的包装,也是无法显示和表达的。音位处于语言系统的下层,其特点就是单面性,因为它本身没有意义。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个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的组合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荀子的约定俗成说出了语言符号的本质:第一,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任意的。第二,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语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荀子的“约定俗成”观点,说明了语言音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天然的,而是社会成员约定的,说明了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约定的符号,反映了音义联系的实质。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任意性或约定俗成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任意性或约定俗成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不是说人们可以对语义内容作随意解释。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个人绝不能随意更改,也无权更改,即使是那些“一言九鼎”的权威,如皇帝、总统等等也不例外,都只能接受社会已经约定的符号。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约定俗成前可以说有任意性,约定俗成后则具有了强制性。假如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使用语言,如果这种任意性没有任何规定性,没有强制性,各人可以自说自话,乱说一套,比如把“死”说成“活”,把“高”说成“矮”,把“香”说成“臭”,等等,那么结果是谁也听不懂谁的话,语言交际就无法进行,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了。
语言属于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制度”,它首先是人类创造的,但在社会实践中,它又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有关制度,这种制度对所有的人具有一种强制性,决没有自由。我们今天来观察语言,思考语言的音义关系,无论你认为它合理还是不合理,都得遵循这种制度。一个小孩刚刚学说话,其行为从一开始就属于一种强制,比如天天让他叫(某人)“爸爸”,通过多次反复强制,他就把“爸爸”和某个人固定联系起来了。小孩学会的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都是这样具有强制性的,决没有半点自由!
在此我们可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制度对人们的影响。据说,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是4英尺又8.5英寸,为什么会定下这样一个奇怪的标准呢?原来这是英国人制定的铁路标准,而美国的铁路最早是由英国人修建的,而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设计的。
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他们援用了马车两个轮子之间的宽度。马车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标准,是因为老路上车辙的距离就是4英尺8.5英寸,假如谁不遵循这个尺寸,那么造出来的车就无法行驶,很快就会被撞坏。而英国这些老路又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铺设的,正好是罗马人的战车的宽度。而罗马人的战车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宽度作为轮距,那是因为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的宽度正好是这个距离!
有人还用猴子进行了制度的强制性的试验。猴子是最爱吃香蕉的,试验人员把受试验的猴子关在一个笼子中,随后就放一把香蕉进去,猴子见了香蕉就去拿。试验人员立即拿水枪猛滋猴子,猴子被迫放弃香蕉,躲在一边。水一停止,猴子又扑过去拿香蕉,这样自然又遭到水枪的猛滋,猴子再次躲在一边。这样反复几次后,猴子明白了,只要去拿香蕉,就要被水枪猛滋,于是猴子就不再试图去拿香蕉。这是再放进一只猴子到笼子中,新来的猴子见了香蕉立刻去抢,而这时不等试验人员拿水枪滋猴子,第一只猴子已经猛扑过去,对第二只猴子又撕又咬,如此反复几次,第二只猴子也不敢再去拿香蕉了。这时再关进第三只猴子,同样的一幕发生了,只要它试图去拿香蕉,前面两只猴子就撕咬它,直到它彻底放弃拿香蕉的意图为止。这样强制的结果,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新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得到群体的一致遵循,谁也不得违反,否则就会遭到群体的攻击。
用这些制度不变或制度形成的例子来说明语言的强制性也许有点勉强,但它的确可以说明:一种制度的形成,对人们的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语言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受某种制度的约束和影响就更大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有谁拿着语言开玩笑,不守规则地乱用一气,让人不明所以,是不是也会遭到类似猴子拿香蕉那样的攻击呢?试想你把人生说成死,把食品说成垃圾,你肯定要受到批评指责。
八、什么是语言的线条性特点?
符号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语言符号的形式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一个一个的声音,这一连串的声音,是一个挨一个顺次发出来的,我们不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来,宛如一条联绵不断的线条,这就是语言的线条性。我们说话时,是将词语按一定的语法规则串好发出来的,词语好比是一颗颗的珠子,通过语法这根红线而有条不紊地串在一起,形成了我们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句子。
比如以“小王打碎了杯子”为例,每一个字只能顺着时间的先后一个跟着一个说出来,绝不能在同一时点中同时嘣出两个字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根据符号的先后出现顺序,我们就可以考察某一个符号经常出现在哪一个位置上,它与前、后符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样就可以从中总结出语言的结构规则来。
语言的线条性说明,语言中的各个单位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单位都要受前后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哪个单位先出现,哪个单位后出现,哪些位置哪些单位不能出现,都是有一定规则的,改变了它们的顺序,表达的意思不但变了,而且还可能说出有语病的句子来。如:
我看他――他看我
爸爸的妈妈――妈妈的爸爸
我很不喜欢他――我不很喜欢他
突然事件――忽然事件
我看报纸――报纸看我 我吃鸡――鸡吃我
九、怎样认识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音”本来是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犹如笑声哭声、虎啸狼毫,分不出音的结构成分来;“义”的情况也是如此,混沌、模糊,分不出意义的界限。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音位本身没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意义如果不经语音的包装,也是无法显示和表达的。音位处于语言系统的下层,其特点就是单面性,因为它本身没有意义。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个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的组合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