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相信《兰亭集序》现存于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中。
据传王书真迹已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宋朝陆游在古诗《跋冯氏兰亭》中因此感慨道:“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
此本得其骨,殊胜兰亭面。”但唐太宗之昭陵曾于五代时被温韬所盗,而被盗物品名单中并没有《兰亭集序》,因此一般相信《兰亭集序》现存于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中。
《兰亭集序》,又称作《禊序》、《兰亭序》、《禊帖》、《临河序》、《兰亭宴集序》。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是晋代书法成就的代表。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与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孙统、李充、孙绰、谢安、支遁、太原王蕴、许询、广汉王彬之、高平郗昙、余姚令谢胜等“少长群贤”共41人在会稽山阴集会,为兰亭集会,是时有二十六人得诗三十七首,后辑为《兰亭诗》。
《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
王羲之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书写,首先写聚会盛况,描述环境——“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之后笔锋突变,格调转为悲伤,写欢乐时光不长久及人生短暂,然而他并不宣扬“及时行乐”,而是斥了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论调。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骈句、骈散,灵活自如,堪称历代名篇。
《兰亭集序》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后,过几天又把原文重写了好多本,但终究没有在兰亭集会时所写的好。
下图为兰亭集序(神龙本,普遍认为是最接近正本的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2015-04-11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兰亭序》的去向出现了五种可能。
一是欧阳修所说的情况不存在,《兰亭序》还在昭陵之中。
二是李治也很喜欢《兰亭序》,他完全有可能用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等人临摹的《兰亭序》调换了王羲之的真迹,而后把它陪葬在自己的乾陵。
三是温韬在盗掘昭陵之后,混迹在后梁和后唐,他用包括《兰亭序》在内的宝物打点后梁、后唐的官人。
四是温韬死后,他的外甥郑玄素继承了他的遗产,《兰亭序》落入郑玄素之手。
五是如果像北宋进士蔡挺所说的那样,埋葬李世民的时候,李家后人用临摹本掉包,《兰亭序》的真迹一直就留存在人间。
一千六百五十多年前的一纸《兰亭序》,即使不被折腾,恐怕也难完其身。
201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