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第一课重点及笔记

 我来答
Belstorm
推荐于2016-12-01 · TA获得超过14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8.8万
展开全部
要点精析
要点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高清课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00:02:25~00:12:38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争衡,对现实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条框的约束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士”指当时的知识分子。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规律: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就没有中国后来思想文化的五彩缤纷。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要点二:孔子和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
【高清课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00:12:39~00:30:52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丰富和发展,到战国后期时已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对于该知识点主要掌握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生活经历:出生于春秋鲁国没落贵族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年轻时做过下级官吏,政绩显著,成为四方效法的榜样;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后周游列国,企望推行自己的主张,但遭到冷落;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出“六经”。
(2)孔子的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克己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政治思想上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③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3)孟子:战国中期人,被尊称为“亚圣”。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
(4)荀子:战国末期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③主张“性恶论”,但认为通过学习礼乐和法制,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成圣人。
要点三:比较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作用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成为大宗
思考: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了怎样的贡献?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1)治国策略: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2)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认为“性本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思维拓展:古为今用
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2、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
(1)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义利观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2)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地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3)法家: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4)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
3、 古代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比较
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本质
以君为本
人民当家作主
前提
封建君主专制
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
目的
维护君主制统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实现手段
与民恒产、轻徭薄赋
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依法治国
官民关系
君臣、主仆
公仆(民主官仆)

课外拓展
名言欣赏
人文修养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的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已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之言。

历史词典
克己复礼
《左传·昭公十三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孔子对此称引,并将其具体化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论语·颜渊》)。即要求人们克制自己之情欲,使思想言行均符合礼之要求。唯有如此,才能达到人伦仪轨之最高典范即“仁”之境界。
——郑天挺等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表格复制不好,我这里有资料,要的话留邮箱给你发过去,北京四中的资源】
沈轩寒
2013-08-31 · TA获得超过59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8万
展开全部
哪版的?人教的还是什么版的?
追问
岳麓版的
追答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核心:仁礼
政治思想:1仁者爱人,反对苛政,任意刑杀 ,遵循忠恕之道 2 礼,克己复礼,支持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3 为政以德,德礼治国改良政治
哲学:避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现实问题
教育:1 办私学 (打破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2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书籍:其弟子整理其言行,为《论语》 ,他整理《诗经》一书
老子:(代表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道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哲学:1宁静以致远,以弱胜强
2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
3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书籍:《道德经》又称《老子》
评价:1 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2思想体系博大精神,对中国文化以及哲学,伦理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概那么多吧,我记得孟子他们的是在第二课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雨伞怪客
2013-08-31 · TA获得超过11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4.3万
展开全部
不明白什么意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