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翻译一下这则论语
展开全部
本文出自《论语·微子》因篇幅过长,根据大意分11段进行注释和翻译: 【第一段】 微子去之(1),箕子为之奴(2),比干谏而死(3)。孔子曰∶“殷有三仁焉(4)!” 注释: (1)微子:“微”是国名,“子”是爵位,名启,商纣王的同父异母庶生的哥哥。去之:离开朝廷。 (2)箕(ji1)子:“箕”是国名,“子”是爵位,(司马彪注《庄子·大宗师》说)名胥馀,商纣王的叔父。为(wei2)之奴:变成了商纣王的奴隶。 (3)比干(gan1):商纣王的叔父。谏(jian4)而死:直言劝谏,激怒纣王,被杀。 (4)殷:殷商,朝代名。 译文: (纣王的兄长)微子离开了朝廷,(纣王的叔父)箕子变成了纣王的奴隶,(纣王的叔父)比干以死劝谏却被杀害。孔子说:“殷商有三位仁德的人!” 【第二段】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乎(3)?”曰∶“直道而事人(4),焉往而不三黜(5)?枉道而事人(6),何必去父母之邦(7)!” 注释: (1)柳下惠:鲁国贤人,本名展获,字禽,私谥“惠”,因为居住在柳下而被称为柳下惠。为(wei2):担任。士师:执法官。 (2)三黜(chu4):多次被贬退。 (3)子:您。键辩未:不。可以:可以因此。去:离开。 稿启缺 (4)直道:正直的大道。事人:给人做事。 (5)焉往:到哪里。 (6)枉道:违背大道而曲意逢迎。 (7)父母之邦:生我养我的国土! 译文: 鲁国贤人柳下惠担任执法官,三次被贬退。有人说:“您不能因此离开这里吗?”柳下惠说:“按照正直的大道去给人做事,到哪里会不被贬退?违背大道而曲意逢迎去给人做事,何必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国土!” 【第三段】 齐景公待孔子(1),曰∶“若季氏则吾不能(2),以季、孟之间待之(3)。”曰∶“吾老矣,不能用也(4)。”孔子行。 注释: (1)待:考虑如何对待。 (2)若:像。季氏:季孙氏,鲁国权位最高的上卿。则,那么。无能:没有办法做到。 (3)以:按照。季、孟之间:指不能像季孙氏那样掌握大权,也不能像孟孙氏那样权位太低。 (4)不能用:没有能力施行。 译文: (孔子到了齐国,齐景公得到教诲很高兴,要给孔子封地,但被晏子阻止,於是),齐景公在说到如何对待孔子的时候,说:“要像旁茄(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我无法做到,就按低於季氏、高於孟氏的规格来对待他吧。”(当时,齐景公虽然喜欢孔子之说,但大权掌在臣下手中,认为圣人之道难成,所以找借口)说:“我老了,没有能力去施行了。”孔子就走了。 【第四段】 齐人归女乐(1),季桓子受之(2),三日不朝(3),孔子行(4)。 注释: (1)齐人:齐国人。归(kui4):通“馈”,赠送。女乐(yue4):能歌善舞的女子。 (2)季桓(huan2)子:季孙氏家族的人,名斯,鲁国大夫。之:指所赠送的礼品。 (3)朝(chao2):上朝。 (4)行:指离开鲁国。 译文: 齐国赠送了八十名能歌善舞的女子,季桓子接受了那些赠品,(鲁定公)连续三天不上朝。孔子离开了鲁国。 【第五段】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2),曰∶“凤兮(3)!何德之衰(4)?往者不可谏(5),来者犹可追(6)。已而(7)!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8)!”孔子下(9),欲与之言(10),趋而辟之(11),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楚国的傲世而志向高远的人,名接舆。 (2)歌而过孔子:唱着歌走过孔子车旁。 (3)凤:比喻孔子。 (4)何德之衰(cui1):为什么当今大道会衰败,意思是凤凰不能展翅飞翔,时机不到而大道不能实行。 (5)往者:过去的事情。不可谏:劝谏也无法改变。 (6)来者犹可追:后世还可以有实现的可能,意思是建议孔子保存大道给后世。 (7)已而:停止(列国的周游)吧。 (8)殆(dai4):危险,居心叵测。 (9)下:指下车。 (10)欲:想要。与之言:跟他交谈。 (11)趋:小步快走。辟(bi4):同“避”,避开。 译文: 名叫接舆的一位楚国狂人,唱着歌走过孔子车旁,口中唱道:“有德知时是凤凰,为何盛德竟衰亡?往事谏之已无用,来日应当隐僻乡。不如知足且归去,今从政者非贤良!”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谈话,但是,(接舆)小步快走而避开了孔子,没有能够跟他说上话。 【第六段】 长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过之(2),使子路问津焉(3)。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4)?”子路曰∶“为孔.丘(5)。”曰∶“是鲁孔.丘与(6)?”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7)?”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8)?”对曰∶“然(9)。”曰∶“滔滔者(10),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1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12),岂若从辟世之士哉(13)?”耰而不辍(14)。子路行以告(15),夫子怃然曰(16)∶“鸟兽不可与同群(17)!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8)?天下有道(19),丘不与易也(20)。” 注释: (1)长沮(chang2 ju1)、桀溺(jie2 ni4):是两位隐士。耦(ou3):两人在一起耕地。 (2)过之:从他们旁边经过。 (3)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津:渡口。焉:到那里。 (4)夫(fu2):那。执舆(yu2)者:抓着缰绳赶车的人。为(wei2 “为谁”、“为孔丘”、“为仲由”,同):是。 (5)丘:孔子名讳。 (6)是:这个人,下面“是知津”的“是”。 (7)子:你,指子路。 (8)徒:弟子。与(yu2):同“欤”,语气词。 (9)然:是的。 (10)滔滔:流水激荡而且浑浊的样子。 (11)而(er3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你,指子路。谁以易之:跟谁去改变它,“以”的意思是“与”、“跟”。 (12)与其……岂若……:如果这样不如那样。从:跟随。辟(bi4同“避”)人之士:躲避小人的人,指孔子。 (13)辟世之士:躲避乱世的人,指长沮丧、桀溺。 (14)耰(you1)而(er2)不辍(chuo4):播种(zhong3)而不停。 (15)行以告:走回去把(这个情况)告诉(给孔子)。夫子:指孔子。 (16)怃(wu3)然:伤感、感叹的样子。 (17)鸟兽不可与同群:就是“不可与鸟兽同群”,不跟鸟兽同群是指不隐居山林,不跟像鸟兽一样的人同群是指不同流合污。 (18)非斯人之徒与(yu4):不跟这些人类在一起。而:却。谁与(yu4):跟谁在一起。 (19)有道:政治符合大道。 (20)不与(yu4)易:不去改变。 译文: 长沮、桀溺两位隐士一起耕地。孔子从他们附近经过,让弟子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说:“那个抓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这就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这个人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向桀溺询问,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就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流水激荡而浑浊,天下都是如此,你跟谁能去改变它?而且你与其跟随着(孔子那样)躲避小人的人,哪里比得打夯跟随(我们这样的)躲避乱世的人呢?”(他)仍然播种(zhong3)而不停。子路走回去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感叹道:“(人)不应该跟鸟兽同群生活的,(因此,不能与鸟兽以及像鸟兽一样的人同群)!我不跟这些人类在一起却去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如何大道,我孔丘就不会去改变它了。” 【第七段】 子路从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蓧(3)。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4)?”丈人曰∶“四体不勤(5),五谷不分(6),孰为夫子(7)!”植其杖而芸(8)。子路拱而立(9)。止子路宿(10),杀鸡为黍而食之(11),见其二子焉(12)。明日(13),子路行以告(14)。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15)。至,则行矣(16)。子路曰∶“不仕无义(17)。长幼之节(18),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19)?欲洁其身(20),而乱大伦(21)。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22)。道之不行(23),已知之矣。” 注释: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从:跟随(孔子)。而:却。后:落在了后面。 (2)丈人:老年男子。 (3)以:用。杖:木棒。荷(he4):挑(tiao1)着,担(dan1)着。蓧(diao4):竹编的筐。 (4)子:您。夫子:师父,指孔子。 (5)四体:四肢。勤:劳作。 (6)分:将庄稼分开种植。 (7)孰(shu2):谁。为(wei2):是。 (8)植:插在地上。其:他的。芸(yun2):除草。 (9)拱(gong3):有礼貌地拱着手施礼。 (10)止:使人留下来。 (11)为(wei2):做。黍(shu3):粘米饭。食(si4)之:让子路吃。 (12)见(xian4)其二子: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 (13)明日:第二天。 (14)行:赶上(孔子)。以告: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 (15)使:让。反:同“返”,回去。 (16)则:却。行:指不在家。 (17)仕:从政做官。无义:不符合道义。 (18)节:礼节。 (19)如之何其废之:就是“其如何废之”,一个人怎么能废弃它。 (20)欲:想要。洁其身:使自己保持高洁。 (21)而:却。乱大伦:废弃最重要的伦理。 (22)行其义:尽他的道义。 (23)道之不行:大道不能得到通行。 译文: 孔子弟子子路跟随着孔子却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人,老人用一根长木棒挑着竹筐。子路(向老人)问道:“先生看到我的师父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就无法把五谷分别种植啊。谁是你的师父?”(老人)把他的木棒插在地上就锄起草来。子路(礼貌地)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下子路住了下来,杀了鸡并做了粘米饭而招待他,使他的两个儿子来拜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个隐居的人。”让子路回去拜见老人,(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不在家。子路说:“不出来从政是不合道义的。年长的和年幼的之间的礼节,不能废弃;君国与臣子之间的道义,一个人怎么能废弃它呢?想要使自己保持高洁,却废弃了最重要的伦理。君子从政,只是尽他的道义啊。大道不能通行於天下,已经早就知道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解释,不采用朱子的说法,采用包咸、宋翔凤的说法。) 【第八段】 逸民(1)∶伯夷、叔齐(2)、虞仲(3)、夷逸(4)、朱张(5)、柳下惠(6)、少连(7)。子曰∶“不降其志(8),不辱其身(9),伯夷叔齐与(10)?”谓柳下惠(11)、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12),行中虑(13),其斯而已矣(14)!”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15),身中清(16),废中权(17)。”“我则异於是(18),无可无不可(19)。” 注释: (1)逸民∶避开乱世的名人。 (2)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去世后,两人互让王位,都逃奔到周文王那里,但反对周朝起兵讨伐商朝,周朝建立后,他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双双饿死在首阳山。 (3)虞仲:说法很多,都无法确定,存疑。 (4)夷逸:宁可耕种田地也不做官的一个隐士。 (5)朱张:言行也许当时已经不可考。 (6)柳下惠:鲁国贤人,本名展获,字禽,私谥“惠”,因为居住在柳下而被称为柳下惠。 (7)少连:生在夷狄却能坚持不懈地守礼行事的一个人。 (8)不降其志:不降低自己的志向追求。 (9)不辱其身:不使自己受辱。 (10)与(yu2):同“欤”,语气词。 (11)谓:评价。 (12)言中伦:说话符合身份地位。 (13)行中虑:行为符合内心所想。 (14)其:大概。斯:这样。而已矣!” (15)放言:放弃对世俗事务的谈论。 (16)身中(zhong4)清:立身行事符合清高的品格。 (17)废中(zhong4)权:废弃自我的政治追求符合变通的道理。 (18)则:却。异於是:跟这些人不同。 (19)无可无不可:没有什么必须去做,也没有什么绝对不能做。 译文: 避开乱世的名人有以下一些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追求,不使自己受辱,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应该属於这种情况)吧?”评价鲁国贤人柳下惠和少连说:“(他们)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追求,有辱於自己了;但是,他们说话符合身份地位,行为符合内心所想,大概就是这样罢了。”评价虞仲、夷逸说:“他们隐居而不谈世俗事务,立身行事符合清高的品格,放弃自我的政治追求符合变通的道理。”(孔子又说:) “我却跟这些人都不一样,没有什么必须去做,也没有什么绝对不能做。” 【第九段】 大师挚适齐(1),亚饭干适楚(2),三饭缭适蔡(3),四饭缺适秦(4),鼓方叔入於河(5),播鼗武入於汉(6),少师阳、击磬海入於海(7)。 注释: (1)大(tai4)师挚(zhi4):名叫挚的太师,太师是乐官之长。适:到某处去。 (2)亚饭干(gan1):天子和鲁国国君一日四餐,每餐都有乐人奏乐;“亚饭”是给君王的第二餐奏乐的名叫干的人。 (3)三饭缭(liao2):给第三餐奏乐的名叫缭的人。 (4)四饭缺:给第四餐奏乐的名叫缺的人。 (5)鼓方叔:负责击鼓的名叫方叔的人。入於河:进入了黄河流域。 (6)播鼗(tao2)武:摇动小鼓的名叫武的人。入於汉:进入汉水流域。 (7)少师阳:名叫阳的少师。击磬(音“庆”):负责敲击磬的名叫襄的人。入於海:到海边居住。 译文: (鲁哀公的时候,因为礼乐崩坏,乐人都离开了所在的鲁国),名叫挚的太师到齐国去了,(天子和鲁国国君一日四餐,每餐都有乐人奏乐),给君王的第二餐奏乐的名叫干的人到楚国去了,给第三餐奏乐的名叫缭的人到蔡国去了,给第四餐奏乐的名叫缺的人到秦国去了,负责击鼓的名叫方叔的人进入了黄河流域,摇动小鼓的名叫武的人进入了汉水流域,名叫阳的少师和负责敲击磬的名叫襄的两人到海边居住去了。 【第十段】 周公谓鲁公曰(1)∶“君子不施其亲(2),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旧无大故(4),则不弃也(5)。无求备於一人(6)。” 注释: (1)周公:西周的三公之一,为西周制礼作乐,后代被封在鲁国,并被特许可以用天子的礼乐制度。谓:对某人说。鲁公:名伯禽,周公的儿子,鲁国国君。 (2)施:改换。一说读做shi1,通“弛”,疏远排斥。其亲:自己的亲人。 (3)怨乎不以:不因为不被重用而怨恨。 (4)故旧:经验丰富的老臣。大故:太大的过错。 (5)则:就。 (6)无:不要。求备:求全责备。於:对。 译文: 西周三公之一的周公对(他的儿子)鲁国国君伯禽说:“君子不(因为他人的缘故而改换)自己亲近的人,不让大臣怨恨不被重用。经验丰富的老臣没有很大的过错,就不要放弃。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第十一段】 周有八士(1)∶伯达、伯适(2)、仲突、仲忽、叔夜(3)、叔夏、季随、季騧(4)。 注释: (1)八士:八位贤德的人才,据说是四对孪生兄弟,都姓南宫氏,但事迹已不可考。 (2)伯适(kuo4):“伯”是排行,以下“仲”、“叔”、“季”都是如此。 (3)夜(ya4):古人名。 (4)騧(wo1):人名。 译文: 周朝拥有八位贤德的人才: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