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孔明却没有放箭,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场雨早不下晚不下,刚好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时候就下雨浇灭了这场火,诸葛亮看出来是天意注定司马懿命不该绝,他不想逆天而行所以就没有下令放箭。
《三国演义》中有一节写到,司马懿被诸葛亮用计困在了上方谷中,此时诸葛亮根据地形优势选择了用火攻,一捆一捆的柴火被浇上油之后再点燃,然后被蜀军士兵推入到上方谷中。司马懿带领的魏军猝不及防,在诸葛亮的火攻之下狼狈不堪,不少人被大火烧死烧伤,想从山谷下爬上来,却又被蜀军推下的石头给挡住了,山上的石头像奔雷一样滚下来,砸死了不少魏兵。
眼看司马懿和魏军在这一战中就要全军覆没,可本来晴朗的天气,这时却偏偏飘来一片乌云下起了大雨,很快就把山谷中的大火浇灭了,魏军也因此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诸葛亮看到如此情况不禁皱起了眉头,他伸出手掌掐指一算脸色就变白了,犹豫了一会便对天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然后下令撤兵放过了司马懿。看到这里不少人就奇怪了,诸葛亮为什么会放过司马懿呢,即使大火被雨浇灭了,也可以放箭把司马懿和魏兵都射死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应该知道这样做才对,他为什么不下令放箭呢?
我们知道古时候的人是非常迷信玄学的,而诸葛亮就是一位掌握了玄学的高手。他看到老天下雨救了司马懿,然后掐指一算,知道上天注定司马懿此时命不该绝,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杀不了司马懿,而且自己继续加害司马懿就是逆天而行,所以他深深为蜀国的未来担忧,知道自己很可能无法帮助刘备完成统一三国的大业了,所以他长长叹了一口气之后,就下令三军将士退兵放过了司马懿。
《三国演义》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说道
“司马懿一直坚守不出,两军于渭南相持甚九,诸葛亮深知,蜀军远道而来不能持久,于是用计将司马懿引入上方谷,用事先准备好的易燃物质将司马懿等人在上方谷烧个彻底,因上方谷形状如葫芦,称葫芦。司马懿被魏延引入上方谷后,顷刻间便火光冲天,绝望之时却突然倾盆大雨,将大火浇灭,司马懿趁机突围逃跑。”
很多人在此都有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不用弓箭?”不适合用弓箭,按照小说的描述,上方谷地处陕西西眉县两座山的底部,地势低洼,形状如小葫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弓箭的射杀效果,况且谷内多石头,视线受阻。
有人说那就用弩箭,弩箭射程远,其实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距离,谷地距离上方太远,即使射中也上海不大,葫芦峪这里,现如今与邻近的渭河海拔相差五十多米,而谷地与山腰的海拔高达数百米,要知道三国时期的弓箭射程多在120米,大大降低了弓箭的杀伤力。
即使是弩箭,虽说弩箭射程远,但是射速慢,加上是暴雨,周边环境视线并不好,万一司马懿躲起来根本就找不到。
更何况军队士兵多举盾,只要将盾举起,人躲在底下,成群结队,这样更可以万无一失。其实从诸葛亮的反应来看,应该是没有准备弓箭手,或者物资不齐全,诸葛亮本就命令士兵轻装,少带物资、武器。
这一情节虽然精彩,但确实是虚构的。根据众多正史内容记录,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魏明帝命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送女子衣服也无济于事,为了稳定,魏明帝再次派辛毗为大将军军师,持节前往,禁止出战,蜀魏两军相持数百日,诸葛亮始终未能和司马懿决斗,最终病逝五丈原。
显然这样的情节不符合罗贯中在小说中诸葛亮的人设,好歹也是个知天文地理、晓奇门遁甲之术的人物,这样去世显得黯淡无光,于是罗贯中精心设计了火烧上方谷这样一个情节,可谓是稳扎稳打、声东击西,终于将司马懿引入谷内。
这一情节的设计,直接将诸葛亮这个人物推上巅峰,但是罗贯中始终有些无奈,倘若司马懿就在此死去,难免有些说不过去,毕竟不是小人物,后面还有一系列重大事迹以及功业,况且二子也在谷内,那以后的晋朝岂不是没了。
所以这才有笔下生风,将谷内安排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雨,让诸葛亮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但是这个情节确实设计的惊心动魄、大起大落,让读者从专注到紧张,从紧张再到兴奋,最后又有遗憾,身临其境,跟着情节故事跌宕起伏,有很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