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要尊重地质工作客观规律,科学预测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我国地勘工作长期是由国家垄断的事业,地勘工作具有基础性、超前性和全过程服务性,地勘技术方法上又有很强的学科专业性,它的缺位哪怕是弱位都可能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或“卡脖子”后果。对地质工作的需求要高瞻远瞩,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勘单位改革的实践经验说明,不能因为暂时出现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需要保证程度较高、矿产品价格低而忽视地质找矿工作。地质找矿工作周期长,需要提前安排5 ~10年,这个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明白的道理,到90年代被集体遗忘了。回顾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30多年,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是快速增长的,但国家财政对地质工作的投入没有相应增加,每年的增量抵不上物价上涨和工资增加的幅度,探矿工程做得越多越发不出工资,计划内地质工作必然大幅度下降。地勘队伍既做不了多少工作,又出不了多少成果,成了包袱。1999年以后,这个包袱甩给了各省(区、市),送给了几个中央企业集团。中央政府保留不到1万人的地质工作队伍,主要承担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对属地化的地勘单位虽然也要求用部分经费做地质工作,但不列具体项目,不督促检查,也不考核。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以为地质矿产同萝卜白菜一样,可以通过市场调节,多了少种,少了多栽,能立竿见影。这种主观愿望,在现实生活中破灭了。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很短时间就使矿产资源的供给立马吃紧。这是十分生动的现实,必须经常讲,让有关决策部门和决策者明白,中国是个大国,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一支一定规模、相对稳定的地质队伍,不间断地开展地质找矿工作。
2000年以后,中央财政先后设立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油气资源调查评价专项、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新疆“305”专项等,加强矿产勘查。2011年以后,启动了更大规模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出了“358”目标。在资源综合利用、地质环境整治和境外矿产风险勘查等方面,也提出了规划。要完成中央财政支持的这些国家地质工作任务,估计需要10万人左右,约占全国现有非油气地质勘查队伍1/3 ,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归口单位现有总人数的10倍。换句话说,今后10年,公益一类地勘单位大约需要10万人,还不算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质图书资料等单位。
2020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逐步完成,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将发生重大变化。那时,传统的大宗矿产资源需求将明显下降,而新兴的矿产资源、新能源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届时,地质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包括体制机制需要提前做出调整。
2023-08-16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