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因为朱棣很清楚,这不是他的父亲朱元璋临死前想见儿子的温情之问,而是暗藏杀机的询问。
朱元璋临死前问朱棣是否来了这一件事出自《明太祖实录》——“及太祖太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但根据学者考证,《明太祖实录》可能被朱棣修改过,所以朱元璋临死前的这段话虚构的成分更大。
根据分析,朱元璋的这句话大致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一是朱棣为了表明自己的皇位是正统而不是篡位,特意让人撰出这样一句话,以表示原本朱元璋就是想将皇位传给他,只是他被建文帝朱允炆蒙骗,不知道实情没有进城,导致皇位被朱允炆夺走了。
二是显露出朱元璋的老谋深算和猜忌之心。朱元璋知道他的那些儿子当中,属朱棣最有野心,他担忧朱棣会借着自己死后发丧的时机举兵入城。于是临死前特意问朱棣是否来了,若是来了他就可以将朱棣控制起来,防止朱棣作乱。
朱棣毕竟是朱元璋的儿子,他也是个人精,自然知道这个理,所以并未如朱元璋所愿,而是默默等在城外,等待时机。而朱允炆见到朱元璋那么提防朱棣,在他登位后,也对朱棣进行了重点打击,结果遭到朱棣的反攻,最后丢了皇位。
当然,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基本不被承认,一般认为,这是朱棣登位后为了丑化建文帝、体现自己是正统之位而捏造的。
因为朱棣清楚明白自己老爸是什么意思,朱元璋无非就是想控制朱棣,担心朱棣在他死后会带兵造反,威胁到朱允炆的地位和动摇江山,所以朱棣也有想上位的心思,自然就不敢去见自己老爸,担心一见面下场不是给自己老爸杀了,就是关起来。
朱元璋在建国之后,他为了防止跟前朝一样出现兄弟之争,就立下了皇位的继承法,只有你是皇后生的皇子才有资格继承帝王,其他妃子生的,就老老实实做自己的王爷,帮忙管理国家就好了。
可是朱元璋没有想到太子朱标这么短命,年纪轻轻就挂了,而朱标的死,就给其他王爷带了希望,他们觉得自己有机会问鼎最高位置,其中包括朱棣,朱棣就一直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想让朱元璋看到他是最佳人选。
到了后来谁也没有想到,朱元璋选中朱允炆成为合法继承人,这下不要说其他王爷不服气了,首先就是朱棣,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父亲会选择自己的侄子,也不愿意选择自己,就一直跟自己父亲赌气着。
加上朱元璋为了让朱允炆顺利上位,把朝中有权有势的大臣都清七七八八,就是为朱允炆铺路,眼看朱元璋就快要不行了,他知道自己的儿子里面,最有可能造反就是朱棣,为了控制他,也是想试探朱棣,就派人叫他来奔丧,但是架不住朱棣聪明呀,早就在朱元璋身边布置了眼线,朱棣知道自己进城极度有可能会给自己父亲杀,自然就不肯进去了。
朱元璋建国之后,吸取前朝的教训,严格制定了皇位的继承法,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他的皇位,因此他的太子朱标,是国家的合法继承人,可他没有想到,朱标会死在自己的前面,无奈之下,他只能是让朱允炆来做太子。
其实他当时还有着不少能力出色的儿子,像燕王这些人都是非常有能力,可这些人的身份不合适,朱元璋不希望引发藩王的内乱,于是就没有选择让其他的儿子来继位。
后来他在南京病重,临死前的朱元璋也是特意给燕王下了道旨意,让他来进京奔丧,这个旨意就有些意思,因为朱元璋当时颁布的旨意,是不允许各地的藩王过来奔丧的,却唯独是让燕王过来。
他为何要这么做呢?其实他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保险起见,燕王在他的这些儿子里面,不仅能力最为出色,手里的兵力也非常强大,他长期在北京留守,已经成为一个有势力的藩王,要说当时有哪个藩王可以威胁到朝廷,朱棣肯定是头号人选。
朱元璋到了晚年,自己的猜忌心变得更重,他为了保证皇位的交接顺利,先后杀掉了无数的功臣,这些功臣都与一些藩王有着联系,他这么做就是为了要保证自己孙子的政权不出问题。
可他对自己的几个儿子并不是非常放心,因此才会选择不让这些藩王来奔丧,否则,万一有藩王利用奔丧这件事,带着兵进入京城的话,那朝廷肯定是要变天。可他特意是让朱棣过来,明显就是准备要把朱棣给控制住,像朱棣这样的人,放在地方上肯定是没有办法控制住的。
把他放在京城里面,肯定能防止他做乱,当然,朱元璋也希望借着这件事来考察一下自己的儿子,万一他有异心,朱元璋是准备随时把他给杀掉。
可朱棣也并不傻,他就没有进入南京来奔丧,结果朱元璋在死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他还连续问了身边人燕王来否,可朱棣一直都没有过来。
这件事朱元璋其实还是有些心软,以他这样的性格,但凡他对一个人不放心,是容不得你不来的,可朱元璋对自己的孩子们,还是下不了这个狠手,况且当时的藩王身边的军队已经被削除。
他们手里的权力没有那么大,朱棣倒是非常明白,自己要去奔丧的话,很有可能就回不来了。当时朝中的藩王都没有办法去奔丧,唯独他可以去,就算老爹没有想对自己怎么样,可朱允炆心里必然会多想,事实也是如此,朱允炆见到自己的爷爷死前一直在惦记着朱棣,心里也产生了猜忌,他明白朱棣的能力要比自己强,也比自己更加有资历,看到爷爷对朱棣这么重视,他就更加害怕朱棣了,这也导致他上位之后对朱棣进行了严厉制裁。
朱元璋当时没有下杀手,可他留给孙子的江山还是非常稳固的,只要朱允炆好好治理国家,就不会出现什么大乱子,他还特意防止这些藩王作乱,削除他们的兵权,派人过去来监视他们,南京地区有着庞大的军力。这些都能保证藩王无法威胁到中央,可没有想到,朱允炆会这么不争气,不仅没有办法把藩王的问题处理好,反而是把自己的江山给丢掉。
以朱元璋当时的环境来分析,他是无法想到朱棣能够成功的,毕竟中央是有着绝对优势,燕王自己手里都没有军队,说到底还是朱允炆太弱了,这种局面都无法稳住,朱元璋这个继承人的选择是非常失败的,他遵守了法统,可皇位没有按照他的想法传承下去,还是落到了朱棣的手里。不得不说朱棣能够上位,自己的运气也是非常不错,但凡他当时要是进了南京,或许他就无法活着出来,更不用说是当皇帝了。
朱元璋临终前,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何为朱棣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不得不说,大明朱棣的继位和大唐李世民的继位一样,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正因为这种历史的特殊性,如此非常手段才总被史家们口诛笔伐。 比如,这段记载于《明太宗实录》中的临终嘱托,便让所有人凭空多了很多猜测。
(一)朱棣在否
《明太宗实录》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太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
这段记载中扑朔迷离,并且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一代雄主临终前,为什么要三番五次叫朱棣来自己身边,是为了让他继位?还是想最后警告他一下?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
实际上,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出于巩固皇权的考虑,便让自己的儿子们去做门户屏障,并把他们分封出去了,而明朝法律又有这样的规定,分封藩王不得擅自离开封地,不得诸王结伴入京。比如周王朱橚的封地是河南开封,有一次他跑去老家凤阳逛了一圈,都惹得朱元璋勃然大怒,把他改封到云南了。
在《明史.太祖本纪》中写道:闰月癸未,帝疾大渐。乙酉,崩于西宫,年七十有一。天下臣民,哭临三日,勿防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这说明,在朱元璋临死的时候,按照法律的规定,是没有让任何任何藩王回京奔丧。所以,朱棣想回来也不可能,毕竟是朱元璋自己下的诏书不让自己的儿子回来。那么,明知道朱棣回不来,又为什么还要临终呼唤自己的儿子呢?
(二)传位皇孙
实际上,对于后事和继承人,朱元璋早有安排,根据《皇明史窃》的记载,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是非常决绝的,丝毫没有犹豫的 。
“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皇太孙德才兼备,适合做天子,文武大臣要辅助他,至于其他的皇子,就不要离开封地了,禁止来应天府。很明显,这是为了防止拥兵自重的藩王趁机闹事。但历史上的事情就是这么诡谲难测,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皇太孙朱允炆,在登基之后决意消藩,但是他还是太过仁义,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朱棣在南京城的几个孩子都放了回去,让野心勃勃的朱棣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1399年7月,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6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
根据这样的史实,我们不妨猜测一下。如果朱元璋真的在临终前有打算将皇位传位朱棣的想法,而朱棣本人当时真的到了南京,那么到底是谁拦住了他呢?朱元璋临终前身边留有的是皇太孙和众大臣们,自己呼唤朱棣,大臣们都忌惮朱允炆这个未来新君,无一人敢回应。而朱允炆也怕他四叔回来,抢自己皇位,于是派人将朱棣拦在南京城门外。当然,历史可能没有所谓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