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习俗有哪些
闽南的习俗:
1、筅尘日
即年终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
2、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
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而且,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贴春联
除夕,人们将家里所有门上的旧春联和福字取下,再贴上崭新的春联。而贴春联在有些地区一般是由家里的男子来贴。如此一来,家里变得崭新喜气了起来。
4、敬天公
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缓高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5、开正
除夕之夜,家里团聚在一起“打边炉”吃团圆饭,家里的长辈会先给家里的小孩发红包,然后是跳火群。大家聊天玩耍,一起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新的一年,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伍颤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扩展资料:
1、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2、团扰橘尺拜
所谓“团拜”,即使村民一起到村里最大的祠堂敬拜天公,在早上八九点的时候开始。团拜的由来与村民的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祠堂敬拜天公时,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仪式叫做“爻杯”。“爻杯”在闽南以及台湾一带盛行,也叫“博杯”、“掷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闽南乡土民俗
清明
在闽南,也有在清明祭祖的习惯,但一般不局限于“正日”,在时间上比较宽泛,约定俗成的扫墓时间为清明正日的前十日与后十日。这段时间,外出人员一般情况下都会争取回家过节,以祭祀祖先列祖列宗和到亲人的坟茔上去祭扫、培土、植树、献纸。闽南有句俗语“清明不回家无墓(祖)”,意喻人们对清明节的重视程度。
闽南的清明,人们一般有吃“嫩饼”的习惯。嫩饼,即把上墓祭祀的荤素菜式,如炒红萝卜、豆干、猪肉、海蛎煎或其他食品切成细丝,配上香菇、生笋、味精,撒上海苔末等包在嫩饼皮里卷成长圆卷,蘸上甜酱或辣酱趁热吃。
中秋
斗状元饼
中秋饼亦称状元饼,饼从大到小逐级分作“状元”、“榜元”、“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等,总数六十三个者,称“全盒”。玩时,以六枚骰子每人轮流掷彩,以“四红”和最绝纳高点数类推而得彩,按等取饼。
猜灯谜
亦称“灯猜”,有许多格调,如“观梅”、“秋千”、“虾须”、“卷帘”等。事前,请人组织谜语及征集奖品,届时把谜面分别粘贴在一盏盏灯笼上。射中谜底时,执事者即擂鼓报彩、给奖。
结“锦棚”
亦称结“灯棚”,即中秋节由南音(或其他曲艺)自愿结合,或个人或社团所举空棚行的大会唱和大合奏。一般选择在宫口、庙前或打谷场等空旷地带,搭一台子,顶有遮阳,左、右、后三面,以布做帏幔,中竖雕花木屏风等,张灯结彩,甚为热闹。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2000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闽南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源自中原移民,入闽后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过群体性的跨海播迁,形成以家族发祥地为文化符号的血缘和亲情纽带。祭祖是闽南人表达对祖先和祖籍地双重敬意的重要活动。
闽南民间祭祖有自中原传承的宗教规仪,也有基于本地文化生态形成的习俗。按范围分,有族祭和家祭;按地点分,有墓祭和庙祭;按时间分,有年节祭和择日祭;按仪式分,又有追思祖德和超度先人两种。除择日祭外,墓祭通常在清明前后各十天到祖坟祭祀。庙祭地点斗宏则在宗族祠堂或家族祖厝,有春(清明)冬(冬至)两祭,或在始祖诞辰日、宗祠修建完成进主日,以及特别选定的日子祭祖。20世纪中叶前家祭地点一般在祖厝,以后多在家中,时间主要为传统年节(如元宵、中元、中秋、冬至、除夕 )“敬公”和家祖忌辰等。
祭祖仪式以追思祖德的族祭最隆重,要挂红灯、贴红联、搓红丸、穿红衣,设主祭、陪祭、司仪,鼓乐、鞭炮、上香、献花、上供,敬酒、读祭文,跪拜,有的也请僧道做法事。如墓祭或进主,有的还出动仪仗、披红绶带、立碑纪念。祭祀结束,各户带 “烘炉火饭”回家。
平常的家祭是亲人聚会的日子,仪式简约。有一种超度先人的家祭,规仪完整的叫做功德,可丧期做,也可择日做,请僧尼或道士作法,超度一人为一“荐”,以先亡的长辈为“主荐”,因此超度含祭祖,至少二荐,多者数十荐。有死葬侨居地者,要“引水魂”接亡灵回归故土。最简单的超度为出殡前做“出山敬”,一般为一暝至两昼夜,也可七日为一旬,做大功德最多七旬四十九日。超度要糊纸厝、备冥镪,设神坛、唪经拜忏,自起鼓(奏鼓吹)、捧饭(敬亡灵)开始,拜忏、牵转(纸糊转动轮),普施(普度),跑特赦,劝愿(解愿),至烧库银、纸厝化火结束。唱道情、掷铙钹等民间艺术表演,或穿插其中。
闽南是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闽台同俗,闽南祭祖是两岸同胞寻根溯源重要载体。泉州传统与现代兼容、城市与乡村一体的社会生态,使得富含地方宗教文化特色的闽南祭祖活动,至今依然相续不断。有的大型祭祖活动跨地域至海峡两岸及海外族裔,对于增进血缘感情、亲属联系,乃至民族归属、国家认同有正面意义。相关规仪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间普遍认同,包括做功德之类的大型祭祖规仪主要靠僧道传承。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初四再要早,初五隔开,初六‘展’肥”。
十六尾牙,(旧)雇主给雇工安排年饭,并确定是否继续留用
廿十清沌,(清船)打扫卫生
廿四神上天,摆放香烛供品送灶神上天
廿五戽塘鱼,捕出池塘里的鱼,补充年货
廿六阪子圩,当家人赶集,初步购置年货
廿七杀公猪,(旧)宰杀一年来几家合养的猪,分配猪肉
(今)主妇到集市上购买过年所需的食物
廿八赶尾圩,(旧)一年的最后一次集市,把春节期间需要用到的物品购买齐全
廿九杀鸡鸭,准备鸡、鸭、香肠、五香杂菜等重要的过年食品
三十过年祭祖、围炉、守岁
初一新年早起,拜年(旧)当家人“进(晋)头香”
初二女婿日早起,已婚女子携丈夫、子女回娘家
初三赤狗日
(送穷日)晚起,新年第一次打扫卫生,不串门,在家休息
初四接灶神,把“上天奏好事”的灶神接下地“保平安”
初五隔开生活步入正轨,开始日常生活,农户准备春耕
初九天公生日,拜天公,祈求新一年合家平安
十五元宵,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爆竹
二十天穿吃甜粿,咸饭,到田间踏青,春节结束
崇拜灶神
闽南地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农历腊月二十三(有的是二十四)就是民间祭灶神的日子。
清明
在闽南,也有在清明祭祖的习惯,但一般不局限于“正日”,在时间上比较宽泛,约定俗成的扫墓时间为清明正日的前十日与后十日。这段时间,外出人员一般情况下都会争取回家过节,以祭祀祖先列祖列宗和到亲人的坟茔上去祭扫、培土、植树、献纸。闽南有句俗语“清明不回家无墓(祖)”,意喻人们对清明节的重视程度。
闽南的清明,人们一般有吃“嫩饼”的习惯。嫩饼,誉好即把上墓祭祀的荤素菜式,如炒红萝卜、豆干、猪肉、海蛎煎或其他食品切成细丝,配上香菇、生笋、味精,撒上海苔末等包在嫩饼皮里卷成长圆卷,蘸上甜酱或辣酱趁热吃。
中秋
斗状元饼
中秋饼亦称状元饼,饼从大到小逐级分作“状元”、“榜元”、“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等,总数六十三个者,称“全盒”。玩时,以六枚骰子每人轮流掷彩,以“四红”和最高点数类推而得彩,按等取饼。
猜灯谜
亦称“灯猜”,有许多格调,如“观梅”、“秋千”、“虾须”、“卷帘”等。事前,请人组织谜语及征集奖品,届时把谜面分别粘贴在一盏盏灯笼上。射中谜底时,执事者即擂鼓报彩、给瞎消奖。
结“锦棚”
亦称结“灯棚”,即中秋节由南音(或其他曲艺磨虚知)自愿结合,或个人或社团所举行的大会唱和大合奏。一般选择在宫口、庙前或打谷场等空旷地带,搭一台子,顶有遮阳,左、右、后三面,以布做帏幔,中竖雕花木屏风等,张灯结彩,甚为热闹。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2000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2013-09-12
祭灶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发明火食是一次重大的文明飞跃,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与普通动物才开始有所区别。那时,人们在住地烧着一堆堆的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制作陶器、防御野兽。这种火堆就是原始的“灶”。灶神崇拜始于此,早在《礼记·祭法》中就写道:“王为群姓立七祀。”灶神即是其中一祀。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其性别、姓名,各种典籍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炎帝神农,有的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有的说是姓苏名吉利,有的说是姓张名单字子郭,有的说“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有的说是一位老妇……这大概属于神话制造者的“百家争鸣”。
灶神的职责最初只管人间饮食。魏晋之后,一些道教书籍称此神负有代天监察人间善恶的使命,有给人祸福的大权。说是“灶之为神,号曰司命。司人一家良贱之命,过无隐露,纤悉皆言……月晦日,诣天曹白人罪,大者夺纪(减去寿命三百日),小者夺算(减去寿命三日)”。
祭灶的日子也有多种演变。旧时人们勤加祭灶,有六月初四、十四、二十四这些日子祭祀的,有孟夏(四月)、仲夏(五月)祭祀的,也有在八月初三灶君生日祭祀的,还有在腊月初八祭祀的。唐宋之后,多数地区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俗称“送神”。古时,棚好民间十分重视祭灶,民谚说:“三番谢灶,胜做一坛醮。”
在笔者小的时候,许多人颤誉家的厨房都供有灶神,没供灶神的则用红纸写上“灶君司命”字样代替,两旁还贴一副对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由于民间认为灶神会向天曹汇报人间善恶,有人就认为这是专门向上级打小报告的神,对其不满,但又感到惹不起躲不起,因而敬畏有茄和段加。祭灶时,既要“行贿讨好”,又想逃避处罚,所以除了供奉许多金楮、佳肴、果品外,还特地供奉做成塔形的“糖塔”,为灶神登天提供方便;又供奉不少麦芽糖,设下“阴谋”要把灶神的嘴巴粘住说不了话,或者使灶神说话时口齿不清,使玉皇大帝听不清那些对人们不利的话。特别是那些做了亏心事的人,更是乐此不疲。
据说老一代的灶君徇私舞弊,老是向玉皇报喜不报忧,未能为劳苦大众主持公道,受到群众反对,顾张思的《土风录》记载有《打灶君》的戏曲演出。老一代的灶君不受欢迎,百姓们另请出一位劳动人民出身的姓张名仁的正人君子当灶君。这个传说反映了老百姓心中对待是非曲直的一种态度。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拜灶君称为“送神”,到正月初四,又复请灶君回位,称为“接神”,又是一番祭敬。
斗转星移,如今隆重祭灶仪式已不多见,但一些人家仍有“送神”的习惯。除夕的围炉守岁也与祭灶遗俗有关。
2013-09-12
在闽南,册答也有在清明祭祖的习惯,但一般不局限于“正日”,在时间上比较宽泛,约定俗成的扫墓时间为清明正日的前十日与后十日。这段时间耐姿启,外出人员一般情况下都会争取回家过节,以祭祀祖先列祖列宗和到亲人的坟茔上去祭扫、培土、植树、献纸。闽南有句俗语“清明不回家无墓(祖)”,意喻人们对清明节的重视程度。
闽南的清明,人们一般有吃“嫩饼”的习惯。嫩饼,即把上墓祭祀的荤素菜式,如炒红萝昌如卜、豆干、猪肉、海蛎煎或其他食品切成细丝,配上香菇、生笋、味精,撒上海苔末等包在嫩饼皮里卷成长圆卷,蘸上甜酱或辣酱趁热吃。
中秋
斗状元饼
中秋饼亦称状元饼,饼从大到小逐级分作“状元”、“榜元”、“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等,总数六十三个者,称“全盒”。玩时,以六枚骰子每人轮流掷彩,以“四红”和最高点数类推而得彩,按等取饼。
猜灯谜
亦称“灯猜”,有许多格调,如“观梅”、“秋千”、“虾须”、“卷帘”等。事前,请人组织谜语及征集奖品,届时把谜面分别粘贴在一盏盏灯笼上。射中谜底时,执事者即擂鼓报彩、给奖。
结“锦棚”
亦称结“灯棚”,即中秋节由南音(或其他曲艺)自愿结合,或个人或社团所举行的大会唱和大合奏。一般选择在宫口、庙前或打谷场等空旷地带,搭一台子,顶有遮阳,左、右、后三面,以布做帏幔,中竖雕花木屏风等,张灯结彩,甚为热闹。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2000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