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虚不受补?
但是如果用补益的方法来治疗的话,患者症状并没有好转,甚至出现了其它的症状或者使原有的症状加重,这种情况在临床叫做虚不受补。
导致虚不受补的原因还是患者虚弱的程度。
以及在用补法来治疗的时候,药物配伍或方法的选择上面不适当引起的。
一些肠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状况很差,甚至湿热很重,舌苔厚腻,平时吃饭都觉得不太消化的人,再服用滋补品,症状必然加重。
对这些人,医生往往要给开路药,使其肠胃中的湿热得以清除,肠胃功能恢复,舌苔干净,吃东西不觉得胀满,方能进食补品。
虚不受补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身体状态不好,导致无法食用营养或药效太高的食物或药品。也指一些肠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状况很差,甚至湿热很重,舌苔厚腻,平时吃饭都觉得不太消化的人。
虚不受补也有对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将疾病彻底治愈的意思。
扩展资料:
“虚不受补”即患者体虚,而不能接受补药之谓也。
“虚不受补”这句俗话包含着几层意思:
第一,一个身体十分虚弱的人,要想一下子变得十分强壮,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往往是事与愿违的。药力太猛的补剂,对这类人并不合适。这类人需要一步一步的来,补品服用后要经消化吸收才能起作用。
第二,一些肠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状况很差,甚至湿热很重,舌苔厚腻,平时吃饭都觉得不太消化的人,再服用滋补品,症状必然加重。对这些人,医生往往要给开路药,使其肠胃中的湿热得以清除,肠胃功能恢复,舌苔干净,吃东西不觉得胀满,方能进食补品。
第三,对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将疾病彻底治愈。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则应先将感冒咳嗽治愈,所谓“祛邪务尽”,方能进补。否则,就像“关门留寇”般,不但补药吃进去令人难受,感冒咳嗽还会粘腻难愈。
形成原因:
脾胃虚弱是导致“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由于胃的消化与脾的运化功能差,而补品又多为滋腻之品,所以在服用后,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肠负担,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治疗虽云“虚则补之”,但温热药均不能接受,药性略温,即感“上火”而出现热象,此热药重伤其阴之故。
如虚不受补之体,又患虚性肾病,则桂附等温热药不用或用少量,只可用平补、清补之品,如生地、天冬、麦冬、石斛等,缓缓调补之。
又患脾胃病虚不受补之体,如人参、党参均不可用,经济条件好者用西洋参,条件差者可用太子参;白术较燥,可用焦白术;扁豆健脾,嫌其空气,改用扁豆花,其他亦多用花,如佛手花、厚朴花、玫瑰花等.....
治慢性病用药之量宜轻,服药见效后,逐渐加大药量,治疗虚不受补之人,当如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虚不受补
“虚不受补”是什么意思?
在中医养生调理中,常常会提及“虚不受补”这个词,它就是指本身身体虚弱,没法及时性的消化、吸收补益药或者保健品给身体产生的一些好处,反倒起到得不偿失的作用,导致发生消化不良、上火等一连串的病症。
3个原因导致“虚不受补”
1. 补错了
许多 人感觉自己“虚”。实际上,中医里的“体虚”可分成气虚、血虚、阴虚、阳虚4种种类。融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等种类,如肺气虚、脾阳虚等。中医理论注重均衡,当身体的阴阳平衡,也就代表身心健康。要是没有恰当的了解到是什么虚,随意进补,当然会导致越补身体越差。
2. 身体气血不通畅
当身体气血不通的情况下,同样是不可以进补的。要想调养身子务必要有补有疏,先把身体堵塞的气血整理开来再去进补。许多 女性身上存有气血瘀滞的情况,例如发生月经不调、痛经的情况。这种种类的群体最先要做的不是补气血,反而是先通气血。倘若顺序反了,则会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
3. 脾胃虚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补药在进到身体以后必须历经脾胃运化才可以输步全身,充分发挥功效。许多人在平时的情况下,除开吃饭之外便是坐着不动,长期性的欠缺运动锻炼。因而,这种群体本身的消化能力较为弱。
参考文章网址:“虚不受补”是什么意思?造成的原因有这三个”http://www.beeecshop.cn/article/7610.html
一、患者虽然存在“虚证”,但同时又有外感风邪。这时治疗的原则应先驱外邪,待外感之邪清除殆尽,才考虑服用补药。如果是急于补虚,就像关门逐盗一样,贼人不出,家不安宁。这是留邪助虐,身体反受伤害。
二、患者是证属阴虚,应用的补药是滋阴药,如阿胶、熟地、石斛之类。如果患者不懂得阳虚者补阳、阴虚者补阴、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的道理,反而自服北芪、党参、人参等补气药,就会发生口干、口苦、头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三、人体内在阴阳失去平衡,其表现往往是多重性的。临床上常见气虚同时兼阴虚的症候,叫做气阴两虚。这时候,若是过分强调补气,而忽视补阴,也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
四、最后一种情形是患者并无“虚象”,只是自认为“虚”。我常常会遇到本是湿热症的病人,自服人参、北芪、元肉等滋补药,是所谓“火上加油”的典型例子。殊不知人体自觉疲乏、肢体沉重、食欲不佳等症状,气虚者可以有这样的表现,湿热内困者同样可以出现这一症状。只有辨证准确,才能避免这一误解
201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