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

 我来答
星座家17
2022-08-21 · TA获得超过652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52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00万
展开全部

您是否试过这样质问自己?

我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人生还是很迷茫?

您是否知道?


  畅销作家 /爆文写作教练 欧阳立中、说书人,Youtuber Neko呜喵、临床心理师 洪仲清、香港知名自媒体人,公众号「Spenser」创始人 陈立飞 齐声推荐自《#你懂这么多道理,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这本书。

  作者蔡垒磊是高智商协会「胜寒」、「门萨」双会员,他经营个人微信公众号「请辩」时,从几十万网友的提问中发现,许多人的人生之所以受限,原因在于对影响人生关键的某些观念认识不清,因而总是做错决定。

作者在书中不断戳中我们的认知盲点,文笔犀利,反转人生的开窍建言,避免愚弄自己的努力。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第五章其中的一个章节《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这篇在谈亲子之爱,笔锋犀利,论述不太一般,有些朋友看了恐怕不会太舒服。不过,这篇文章也描述到了某些亲子相处的面向,能发人深省。

父母总是为子女好?

曾经很火的电视剧《小欢喜》让很多家有儿女的父母感同身受,单亲妈妈宋倩和女儿乔英子之间的〝相爱相杀〞的关系,实在让人觉得「虐心」,特别是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聪明乖巧的女儿,品学兼优,最理想的学院就是报考南京大学.但妈妈却坚持让女儿报考清华。

因为这种分歧,母女几次大吵之后,女儿彻底崩溃,她站在河边竭斯底里的喊出那句话,足以让宋倩一样的父母寒心:

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孩子不是白眼狼,问题出在母亲身上。

宋倩自从离婚之后所有的专注力都在女儿身上,逼着孩子早上和药膳、禁止一切课外活动,将女儿的书房改成玻璃屋,随时监视女儿的一举一动。

当英子因为压力过大,喊出那句「我讨厌你」时候,宋倩打女儿,自己也崩溃了…

直接导致很多父母用近乎变态的方式逼孩子成长为他们想要的样子,这背后除了「为孩子好」以外,可能有自己的攀比私心在作祟。比如父母在长期抚养中形成了「默认价值观」,那就是「抚养孩子天经地义」「我的一切都是孩子的」 「孩子是我的延续,跟我是一体的」等,这使得他们人为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了,并用从中得到的快乐强化这种「默认价值观」(这也导致一旦子女的反应与他们的期待不符,很多父母会愤怒)。比如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过多,以至于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沉没成本。此时所谓的「爱」,已经转变成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于是一旦跟孩子的关系断开,等于一二十年的时间都白白浪费了。此时「戒断反应」会非常强烈,滋生了潜在的道德绑架可能。

人和人最好的界限就是相互独立,但仅这样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弄明白不同人之间的具体逻辑关系。

作者经常被人问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同小异,但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亲子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许多人由于被「有毒」教育洗脑过久,导致对客观事实视而不见,只愿意固执地相信那些与自己现有的杂乱不堪的认知系统相融的东西,于是,自然对于超出这个范围的事实难以理解,以至于处理不好一些基础的事情。

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形容父母伟大的词句,煽情异常。还有的学校搞感恩教育,弄得全场哭声一片。然而,这里面除了满满的噱头和营销之外,其实对于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毫无说明。

很多人都毫不怀疑地认同,父母永远为子女好。稍微有一点思考能力的人,会认为父母的出发点的确是为子女好,但有时容易「好心办坏事」。不过之所以偶尔给子女造成困扰,也仅仅是因为方式和方法的问题。这些理解都没有正确理顺亲子关系的核心。

父母这种生物,跟「对子女好」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的逻辑联系的。通常,父母都会尽力将子女抚养到有独立能力为止,不过这就足够伟大了吗?这种行为在鸟类或者哺乳动物中也很常见,是嵌入基因中让种族得以顺利延续的一种天性,非人类独有,而「伟大」这个词显然也不是这么用的。

如果硬要将这种行为说成「爱」也可以,但这是一种初级的冲动,一种没有多少理性成分、没怎么经过思考的「爱」,跟我们通常说的爱是有区别的。就像你的天性就是要进食,若是因为你的进食行为从而让某些物种得以更好地生存,那么该物种就该认为你很伟大吗?显然没有一毛钱关系,但该物种若是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也许是会这么认为的。同样的道理,子女作为受惠的一方,因为性命得以保全,自然容易将这种天性视为莫大的恩惠。因此,从古至今,在智慧未开化的时候,我们一直将其视为高层次的「爱」。

我们普遍认为的「爱」里,就有很多种其实是「非爱」的。当然还有一大堆我们一眼看上去就根本不爱的,比如卖孩子、把孩子当出气筒等。所以,所谓的「父母总是为子女好的」,这一点已经无须复杂证明就能知道是荒谬的了。

亲子「天性」并不天然

父母对孩子的 情感 很复杂,虽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父母的那些看似真心实意为孩子好的行为,其内核很多都并不纯粹。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 情感 ,有时又不象是有目的的,这一点我想很多为人父母的人都深有感触,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在于我们并没有将 情感 的物件搞清楚。

我们会对某个老物件有感情,我们会对某个玩了很久的 游戏 账号有感情,我们会对某个人有感情,这些感情的物件是什么,是老物件、 游戏 账号或是人本身吗?我想很多人都没有真正想明白。

人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一直进行着塑造与反向塑造。我们不断地将自己的某些信息加到其他人或物的身上,同时也通过接收其他人或物的信息来改造自己。所以当我们对某人或物做出某种行为之时,我们就将这个行为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加在了对方的身上,对方可以拒收,也可以曲解,但那是在对方的世界里。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内容是我们自己定义的,也就是说,不管对方收不收,反正我们的大脑是认为我们已经加上了的。

于是,不管老物件、 游戏 账号有没有意识,对我们而言,那些曾经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记忆是存在的。不管孩子领不领情,对父母而言,曾经千辛万苦的抚养行为是存在的。

你跟这些东西的所有交集,构成了你的 情感 来源,而非这些东西本身。这句话或许不太容易理解,希望你反覆阅读一下。那么,我们 情感 的物件是什么?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分身」。我们对凝结在其他东西上面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产生了 情感 ,我们付出得愈多, 情感 就愈浓烈。

所以,所谓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是什么?

很遗憾,世俗认知中的亲情是虚构的,真实存在的只是父母与自己那么多年付出的心血、精力、劳动之间的 情感 。如果父亲与子女从母亲怀孕开始就素未谋面,几十年后相认,他们之间是根本没有亲情的。如果看似有,那一定是诸如「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续」「不认爹娘就是不孝」等,错误认知和 社会 道德压力在起作用,这不是 情感 。同理,当某些富人的宠物犬丢了之后,为什么这些人甚至愿意花费宠物犬原价格的一百倍悬赏找回,而普通人可能不会出这么高的价格?因为在付出同等时间和心血的前提下,富人的时间价值比普通人值钱,于是他的 情感 价值自然比普通人值钱。偶尔有几个普通人也愿意出很高的价格,那是因为他们付出的心血更多,于是 情感 总值就水涨船高。

那么,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又对父母有哪些「天性」呢?

很遗憾,孩子的确有印刻和跟随的天性,但并非是对父母的,而是出于生存需求。是不是亲生的,这并不重要,在没有能力独立生存的时期,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基于「不得不信任」和「不得不依附」。这里面当然有 情感 ,关于 情感 的由来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刻意升华 情感 并自我感动是不正确的。

还记得轰动一时的“留学生机场弑母”案件吗?

在日本留学五年的汪佳晶,25岁了,从未勤工俭学,每月张口找母亲要7000元学费和生活费,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是拿不出钱,他竟在机场捅了前来接机的母亲9刀。

然而,更让人可悲可叹的是,母亲在没有生命危险后,还以“孩子有精神病”为孩子辩护,但最终还是输给了法律。

是什么,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对自己举刀相向的恶魔?

所以你看有些孩子,父母对他付出了很多,但他往往并不懂得感恩,是他天性特别坏吗?当然不是,是父母不懂人性,用了错误的方式对孩子好,就不要怪孩子「忘恩负义」。

有同父母产生互动,所以仅仅是父母把自己的心血加在孩子身上。那么父母自然对孩子有感情,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心血有感情。但孩子并没有,所以孩子怎么会对父母有感情呢?就算孩子有那么一点点「感恩」,那根本就是靠教育强行洗脑出来的,并非出自人的天性。一旦有利益大过了背弃教育的羞耻感, 这种模式马上就会崩溃。

因此,如果父母希望跟孩子之间,能够长时间地保持一个互相有感情的友好状态,那么,就得多提供孩子为父母做事的场景。让孩子从做好小事开始

儿童开始读书是一件事,但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真正的儿童教育学的是“洒扫应对”,小孩子在六岁至八岁之间入小学,怎么扫地、抹桌子,怎么与老师、大人、朋友讲话的礼貌态度、规矩,这个最重要。古代讲入小学开始学“洒扫应对”,是学做人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你不要看扫地、抹桌子、端碗没什么了不起,这些都是一种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会了,以后长大去做事自然会了。基本的教育没有学好,而专门去读书,那叫学知识,把知识学会了,而做人的基础没有,这个教育是失败的。不要以为这是压榨孩子,其实一味对孩子好才是真正的自私,因为对孩子好是使父母心情愉悦的本意,符合本意的当然是自私,但我们的教育却常常把这种自私扯成无私,实在是荒谬之极。

上面都是从书里抽出来的观点,或许你会大呼过瘾,又或许跟你现有的认知不符,你会连连皱眉。这都不碍事,重要的是,当你看到跟自己一致或者不一致的结论时,你是仅有情绪体验,还是有深度思考的参与?没人真正为你好:只有重新认识关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