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不成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诸葛恪得驴 非学不成 班门弄斧 农夫杀牛 范仲淹食粥心安 的翻
诸葛恪得驴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乞求给我一只笔增加两个字。”于是任凭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非学不成
翻译:
一个人做事要胆大,有魄力,但考虑事情又要心细、周密;用智要圆通灵活,但行为要端正大方。大的志向没有才干不会取得成就,而大的才干没有勤学苦练也是不成的。读书并不是能记能背,而要探究事物的所以然,融会贯通,如亲身实践。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一展露才能就任丞相,淮阴的韩信一被重用就拜为大将,他们果然都是盖世雄才,这都是平时善于学习的结果。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读书应当知道这些。不然的话,世上能读书、能写文章却不善于做官、不善于做人的人就太多了。
班门弄斧的翻译
李太白的陵墓在采石江头.来来往往有许多诗人在那里写诗吟咏李白,把墓前的灵台都写遍了.其中有一个过客写了一首绝句:”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这是多么正确的论述(真理)呀..
范仲淹食粥心安
翻译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舍读书时,总煮二升米,做一锅子粥,经过一晚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上、晚上各拿两块,和一点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要回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范仲淹放在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大人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也安定,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碗粥呢!”
2.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译文~~~
出自(明)郑晓《训子语》。
语意:远大的志向没有才能实现不了,才能不通过学习就不能成就。
背景:郑晓,字窒甫,明代海盐(今浙江)人。进士,任兵部侍郎,御倭有功,官至兵部尚书。通晓经术,习国家典故,极有威望。其子郑履淳,嘉靖进士,任刑部主事。郑晓为教育儿子,作《训子语》,他希望儿子勤奋学习,告诉儿子,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才能,而才能来自于不断的学习。
启示:宝剑锋从磨砺出。只有志向没有才华是好高骛远;只想成才而不付出辛苦是痴人说梦!“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历史典故,人人皆知,但并非人人能为之。
3.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译文、详细注释以及解析
大志非才不就
[明] 郑晓
郑晓,字窒甫,海盐(今属浙江省)人,明代官吏,曾任刑部尚书等职
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行欲方。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学非记诵云尔尔,而已,当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履(lǚ),实践之,南阳(南阳,指三顾茅庐前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一出即相,淮阴(淮阴,指楚汉时期杰出军事家韩信,西汉初年被封为淮阴侯)一出即将,果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志士读书当知此。不然,世之能读书能文章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
【译文】一个人做事要胆大,有魄力,但考虑事情又要心细、周密;用智要圆通灵活,但行为要端正大方。大的志向没有才干不会取得成就,而大的才干没有勤学苦练也是不成的。读书并不是能记能背,而要探究事物的所以然,融会贯通,如亲身实践。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一展露才能就任丞相,淮阴的韩信一被重用就拜为大将,他们果然都是盖世雄才,这都是平时善于学习的结果。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读书应当知道这些。不然的话,世上能读书、能写文章却不善于做官、不善于做人的人就太多了。
【阅读提示】本文是郑晓训诫儿子的话,教育他要重视立志、读书和做人。文中的“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等语,饱含人生经验;读书当“如身亲履之”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小:心细、周密
究:探究、探求、推求
4. 古文翻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兰溪诸葛村)[注:应网友 武春森要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