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师说》中,哪个句子是说从师的必要性,哪个句子有事说择师标准的?

 我来答
zxyjyd
高粉答主

2020-12-02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5万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827万
展开全部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在作者的论说文中,《作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的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用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作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点贵点贱,点长点少,道之所存,作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点常作”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用:“是故弟子不必不如作,作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点常作”的现象一下子引用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作”,突兀而起,已见用奇;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医、乐作、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问,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
此外,散体中参入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
匿名用户
2013-09-21
展开全部
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择师标准的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9-21
展开全部
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择师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冒险岛求生
2022-11-29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65
展开全部
1.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指出教师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