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上道士那么多,而且也有自己的道教文化,为什么不是道教四大名山?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个说起来可能很复杂,也没有具体的历史资料可以考证。
但是根据我所了解到的道教的发展,和崆峒山所在地平凉的历史发展,综合起来,觉得可能也是崆峒山没有发展为天下名山的一些原因,但肯定还有很多疏漏之处。
崆峒山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时间太早了,黄帝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因此这个噱头并不怎么被认同,实际上的吸引力不大,大家不去关注)。
秦汉时期,就有道人于此修炼。(当时由于崆峒山地处战乱之地,战略意义更大于道教这样的宗教意义,从周边存在的战场以及作为重要的养马场,受到的是重视其作用的影响,汉武帝的登山被证实,但是也属于视察前线,对于弘扬其宗教文化并没有任何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崆峒山所处的平凉在历史上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地方,因此其宣传的宗教号召力并不大,拥有的教众不多,因此也没有在历史上有任何抢眼的表现,不像少林寺那样,参与到当时极其重要的社会活动中,奠定了影响。
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崆峒山成为西北(注意,由于地理因素,西北本身就是地广人稀之地,影响了整个西北,可能还不如影响当时安徽,河南等这样随便的一个中原省份更为重要)最大的道教十方丛林。当时,全山有较大庙观42座有八台、九宫、十二院的称谓。除宫观外,道教遗迹还有三教洞、药王洞、玄鹤洞、广成洞、许米仙洞、七真观等。崆峒山一直是全真道龙门派道士修真之地,开山真人苗清阳,按龙门派百字派单为第十代,现已传至三十代。崆峒山虽是道教胜地,但山上也有佛教庙宇和僧人(这种兼容并包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也影响了其特色的建立)。
而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位于安徽黄山的齐云山、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都是位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影响力自然大一些,而且这些地方在历史发生战乱的时间相对短,即使有战争,也是信奉道,佛教的汉人,不像崆峒山那样会有外族人。
到了唐代,都城长安距离崆峒山很近,本该是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惜当时佛教和道教之间存在很大的竞争关系,终于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下诏僧道集于内殿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定为伪经,敕令禁毁。1255年,元宪宗蒙哥命福裕与当时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展开“御前辩论”,全真输理,蒙哥下令清查《道藏》伪经,后来,还把佛教排在全真之上。1256年,李志常被气死。
1258年,新继位的忽必烈下令举行第二次佛道“御前辩论”。全真教首席代表为张志敬,佛门仍为福裕,藏传佛教大师八思巴被命裁定是非。此次全真败得很惨,参加辩论的道士17人被迫削发为僧,全真《道藏》大皆被毁,200多处道观改为佛寺。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令佛道二家辩论,裁决权在皇帝手中,终判道家为输,以此为借口,下诏除(道德经)之外所有的道藏经文印板全部焚毁,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至元毁藏”事件。
由此,道教并无兴盛,崆峒山也就默默无闻,沉寂千年。
但是根据我所了解到的道教的发展,和崆峒山所在地平凉的历史发展,综合起来,觉得可能也是崆峒山没有发展为天下名山的一些原因,但肯定还有很多疏漏之处。
崆峒山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时间太早了,黄帝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因此这个噱头并不怎么被认同,实际上的吸引力不大,大家不去关注)。
秦汉时期,就有道人于此修炼。(当时由于崆峒山地处战乱之地,战略意义更大于道教这样的宗教意义,从周边存在的战场以及作为重要的养马场,受到的是重视其作用的影响,汉武帝的登山被证实,但是也属于视察前线,对于弘扬其宗教文化并没有任何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崆峒山所处的平凉在历史上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地方,因此其宣传的宗教号召力并不大,拥有的教众不多,因此也没有在历史上有任何抢眼的表现,不像少林寺那样,参与到当时极其重要的社会活动中,奠定了影响。
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崆峒山成为西北(注意,由于地理因素,西北本身就是地广人稀之地,影响了整个西北,可能还不如影响当时安徽,河南等这样随便的一个中原省份更为重要)最大的道教十方丛林。当时,全山有较大庙观42座有八台、九宫、十二院的称谓。除宫观外,道教遗迹还有三教洞、药王洞、玄鹤洞、广成洞、许米仙洞、七真观等。崆峒山一直是全真道龙门派道士修真之地,开山真人苗清阳,按龙门派百字派单为第十代,现已传至三十代。崆峒山虽是道教胜地,但山上也有佛教庙宇和僧人(这种兼容并包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也影响了其特色的建立)。
而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位于安徽黄山的齐云山、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都是位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影响力自然大一些,而且这些地方在历史发生战乱的时间相对短,即使有战争,也是信奉道,佛教的汉人,不像崆峒山那样会有外族人。
到了唐代,都城长安距离崆峒山很近,本该是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惜当时佛教和道教之间存在很大的竞争关系,终于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下诏僧道集于内殿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定为伪经,敕令禁毁。1255年,元宪宗蒙哥命福裕与当时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展开“御前辩论”,全真输理,蒙哥下令清查《道藏》伪经,后来,还把佛教排在全真之上。1256年,李志常被气死。
1258年,新继位的忽必烈下令举行第二次佛道“御前辩论”。全真教首席代表为张志敬,佛门仍为福裕,藏传佛教大师八思巴被命裁定是非。此次全真败得很惨,参加辩论的道士17人被迫削发为僧,全真《道藏》大皆被毁,200多处道观改为佛寺。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令佛道二家辩论,裁决权在皇帝手中,终判道家为输,以此为借口,下诏除(道德经)之外所有的道藏经文印板全部焚毁,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至元毁藏”事件。
由此,道教并无兴盛,崆峒山也就默默无闻,沉寂千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