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转变教师角色

百度网友c27dd939068
推荐于2016-06-03 · TA获得超过376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77万
展开全部
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呢?首先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当今知识的迅速更新使教育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似乎达到极限,教育再也无法实现“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想。”这就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积极主动学习。已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变得越来越重要。基础教育正是人一生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教育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基础教育要改革,而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尽快从旧的教学观念中挣脱出来。其次,在实际教学中要努力作到以下六“变”。第一、变“教案”为“学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特点,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在传统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备课成了“背课”,上课成了“课本剧”的演出,一切均为教师的教服务。而新课程则要求我们从备课、教学设计开始,力争做到“以生为本”,为学生的学而教。教师应该致力于了解、研究学生认知结构、知识结构的最佳结合点,以利于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备课中,一定要充分体现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要克服备课中就设计好教师怎样问,学生只能怎样答陈旧的教学方法,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特点。第二、变讲授式为座谈对话式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为主,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收录机”,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主动性。学生作为 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所好的个性,思维方式,理解层次、注意力等也就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允许学生独立思维,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应该通过座谈,对话等交流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就会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动机。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三、变师问为生问。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不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跃跃欲试,产生某种知识的欲望,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完整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给予一些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勇跃发言;当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是,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习中问,在问中学。变“教师要做什么”为“学生要学什么”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第四、变“教”为“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角色,退出主宰课堂的角色,变知识传播者,灌输者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变“教”为“导”,“导”即引导,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其中包括:导向、导读、导思、导想、导问,导行。第五、变“讲理”为“悟理”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的传统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自己去感悟,去理解。比如新课程教学中的语文教学,要避免深怕学生不理解而反复拉杂的讲,而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去理解内容,感悟道理,体会情感。又如品德与生活要避免空洞的说理,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去悟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第六、“变师”导为“自导”。从常规教学方法来看,在辨析导行环节经常是教师提出一组一组地辨析题,而学生是被动地来回答,反馈。这种“师导”不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学生心中仍遗留尚未解决的疑惑,如果变一下方式,适当地让学生替老师出题,大家研讨回答,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通过学生与学生的提问、解答、反馈,教师因势而导,对症下药,最终才能真正取得教育实效,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参与、敢于创想的意识。总之,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必将给教育带来崭新的局面。作为教师,我们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教学中办演好自己的角色。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