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提问题

江苏知嘛
2019-09-10 · 百度认证:江苏知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江苏知嘛
“何秋光学前数学”是“知嘛网络科技”联袂中国学前数学思维训练 创始人-何秋光合力打造的在线教育平台。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不能走出师道尊严的传统角色,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就势必会使课堂气氛紧张,这样,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没有机会提问,或怕引来老师的责难和嘲讽而不敢提问、不愿提问。相反,如果教师能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零距离地和他们互动交流,学生就会消除紧张、恐惧的负重心理,为教师和同学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听名师上示范课时,笔者常常感叹:他们所面对的都是当地的学生,教师和学生互不相识,为什么能通过短短的课前几分钟时间,他们就和学生融洽地相处,并使他们踊跃发言、大胆提问呢?笔者认为,除了这些老师具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外,还在于他们能尊重每一位学生,能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并真心地和学生平等交流。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会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体验到了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即使说错了也不会引来老师的责难和嘲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勇敢地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二、为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想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提问。
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如果有了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来越想学、越爱问。这就要求教师要整合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和创造,把静态的课程内容变为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动态资源,创设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例如,在学习代数式时,一位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猜数游戏,他先让学生在心里想一个数,然后说出用这个数的6倍加上12的和再除以3的商,最后,教师说出学生在心里想的数是多少。几个回合下来,学生感到很神奇,学习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不禁要问老师:“真的就这么神吗?老师到底是怎样猜到的?心里想的数是不是和结果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由此,自然地进入代数式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会对用代数式表示数量间关系的意义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教师要预设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对学习内容难以理解或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为学生适当地预留出思考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让学生相互提问、共同讨论交流,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提高认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会提问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营造质疑问难的氛围。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说出一个不完全正确的命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去质疑,或抓住课堂上生成的有讨论价值的信息,让学生去分析、质疑、提问、讨论。使学生敢于向老师或同学质疑,把学生质疑问难当作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手段,使之逐渐养成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养成习惯,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乐于提问
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低年级的课堂往往比高年级的课堂生动活泼、富有朝气。低年级的学生总有提不完的问题,而越到高年级,学生的问题就越少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有关。当学生提问不当而受到老师的讥讽时,学生就会关闭自己的心扉,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或提出问题。如果老师注意不到这一点,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就会渐渐丧失,学生就会变得不爱思考也不会思考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一是在学生应答或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二是在学生应答或提问不够正确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不能一概否定,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从另一个角度去称赞学生,使之觉得虽然自己提得不够正确,但也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证明自己提出的问题还是有价值的。由此,他以后就一定会更加慎密地思考,通过精心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在评价学生时,教师的感情一定要真挚,语言要得体、丰富多彩,既要恰当指出学生的不足或错误,又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切忌表面化、程式化的评价。
匲熱螚
推荐于2018-04-10 · TA获得超过484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0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66万
展开全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什么如此强调“提问题”?因为只有“提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内在魅力的感受力;只有“提问题”,对课文才能达到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受其熏陶的境界;只有“提问题”,才能领略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学生的个性才能发展、精神世界才能丰富;只有“提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发展;只有“提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才能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养成,这也是《新课标》着重指出的。正可谓“耳闻得来终觉浅,绝知文道要多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但是现在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少提问题,不提问题,提不出问题。那么学生缘何提不出问题,综观导致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没时间提问;二是不敢提问;三是不习惯提问;四是不善于提问。而所有这些,实际上都跟我们的教师有关,跟上课有关。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忽视了学生提问,只重视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很少让孩子质疑,即使让学生质疑了,老师还是让学生步入了自己设计的教学轨道,学生的质疑被老师的问题覆盖了,孩子的提问没有实效,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问意识就淡薄了。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思考,粗浅地谈谈在教学中,我是的。一、教师自身树立“提问题”的意识,榜样示范。也就是说对要交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有深刻的认识与把握,而不能连自己都一知半解,而且对书本的所谓权威知识要敢于挑战,要敢于有自己的观点。记得我在教学一个单元的日积月累时,有一句歇后语是这样说的“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课前,我觉得这是很简单的教学,开始没在意,习惯性的把“泊po ”读成了“bo”,几遍过后,我问自己:“梁山泊bo听起来好像是人名,而梁山泊的军师中的梁山泊应该是个地名,究竟‘泊’该怎么读呢?”于是我赶紧查字典弄清楚,好险,真的读“ po”。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再在班上读,结果学生全部读成了“bo”。我在心里暗暗庆幸自己的课前自问。于是我问学生“那谁能说说这句歇后语的意思?那‘梁山泊’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读、解释,真感觉到这个“泊’字在这里的读音有变化了,大家有的议论,有的查工具书,一下子解决了问题。我相信这个字的读音以后无论在哪,学生都不会读错了。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先前也读错了,后来就是因为多问了几个为什么才知道。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知道了凡事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行。二、善于激发学生质疑积极性,鼓励提问。首先让学生形成统一认识,即谁在课堂上提问,谁就会得到别人的尊敬;谁提的问题有难度,就证明谁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并响亮地提出一个口号:“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以此鼓励学生大胆地向老师提问,向老师挑战,向教材挑战,允许他们在任何时候,提出任何问题。对于学生的提问,要看到其闪光点。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就给予肯定,例如我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有位差生问:狼牙山路有什么特点?我就让全班同学为他的敢于提问进行热烈的鼓掌,并请其他同学帮其解决问题。这位学生见自己一炮打红,自然洋洋得意,其学习的自信翅膀也就硬了许多。三、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提问,消除压力。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压力或限制,如教师的指责,同学的嘲笑等等。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是赞许的目光。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我都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提问。一次,我在教学“挖”这个生字,把“挖”的右边写成了“究”,一个平时默默无语的学生举起了手,怯怯地给我指出了错误,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这个学生自信的风帆高高扬起,从此提问的热情也更高了。 四、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培养提问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众所周知,玻尔由于改变了提问方式,从而创立了著名的量子力学理论。所以掌握提问方法是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善于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课型中学会提问,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我们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只是简单机械地会问几个“为什么”,而应该培养学生善问,问得深,问得准的习惯。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这样几种提问的方法。⑴、对标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花潮》,学生提出:课文写海棠花的海洋,为什么不以《花海》为题?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本文是以“潮”为主线安排文章结构的,先写花多如潮,再写看花的人如潮,最后写看花的人心如潮。课文重点写花多如潮,这部分内容也是以“潮”为主线的,先写花多如潮,再写花动如潮,最后写花声如潮,一个“潮”字,把花说活了,写绝了。⑵、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有些词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有时候所处的位置并不是太显眼,但是只要我们紧紧地抓住它,联系文本和生活深入地研究和挖掘,就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小珊迪》,我强调学生课文最后一句话“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所感动。”一个学生读完之后便问:“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什么美好的品质让人家不能不被感动?”这个问题贯穿了文章的线索,起到了“画龙点晴”之作用,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抓住中心段进行质疑。有的文章很浅显,如果就从内容着手,会觉得没什么可以发挥的地方。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中心段进行提问,然后把问题像网一样撒向整篇课文,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⑷、对矛盾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学生提出问题:“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这个“担心”是不放心的意思,作者真的是对邱少云不放心吗?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实践证明:只要注重培养,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