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体向上最有效的训练方法是什么?

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毕业考试是要考引体向上的,要求做九个,每个要过脖子,超无语的,做5个就已经算多的了。还9个..........但我看到有很多人能弄10个以上,超牛的说... 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毕业考试是要考引体向上的,要求做九个,每个要过脖子,超无语的,做5个就已经算多的了。还9个..........但我看到有很多人能弄10个以上,超牛的说,他门是怎么训练的啊?这和升学有关系,跪求教下,还有,麻烦用简单明了的话来表达,谢......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e299dde
高粉答主

2020-05-01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1
采纳率:28%
帮助的人:9.5万
展开全部

天天一笑笑网
推荐于2019-10-06 · 天天一笑笑网站长、情感优质答主
个人认证用户
天天一笑笑网
采纳数:357 获赞数:3974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引体向上最有效的训练方法:

1.植入静态训练方法,引体向上时插入停顿停顿的秒数在1-5s之间,随着你的水平循序渐进提升。第1次引体在最高点停顿,第二次引体在90°弯曲处停顿,第3次引体在最高点停顿……以此类推,直到一组结束接近力竭为止。

2.水平移动引体向上宽握正手抓住杆子,把自己拉到嘴巴到达杆子的高度,然后暂停。把你的脸拉到杆子的一边,然后再移动到另一边,期间身体是不会下降的。这一个来回才是一次完整的动作,你的目标是完成完整的10个动作。这种练法可以从一个不同的运动模式来刺激背阔肌,相比起大多数的引体向上。

3.提升训练总数方法,设定时间15-20分钟,高组数进行,每组的次数是极限次数×30-40%,然后组间休息看感觉,觉得可以完成下一组就马上开始,不断循环直到时间结束。建议训练时记录下来,完成的组数、次数,并且随着实力的提升,增加1组,或着每组增加1次……你的目标是——提升训练总数!

确保严格的动作规范规范的引体向上动作要求你在动作的起始位置时,手臂是充分伸直的。收紧核心肌群,肩膀往后收。膝关节可以弯曲,两小腿交叉放置。然后,把肘关节下拉到身体两侧,颈部肌肉要放松,以便轻松地超越单杆。一直上拉到下巴超过单杆的位置。然后,保持控制,缓慢地下降,直到手臂充分伸直。

初级引体向上训练方法:

1.Pull-ups 手掌朝外握杠,由于手臂二头肌(biceps)比较没办法派上用场,更多的训练在于背部,而这个动作也比较困难。 ■Chin-ups 手掌朝身体握杠,对于手臂二头肌(biceps)的训练比较大,这个方式也比较简单。 

2 但绝对不可能女性就做不起来。此外,若你闪避引体向上的动作,你就错过一个地表上最好而且最有效率之一的上半身训练动作。每一次的动作,它强化并雕塑手臂、肩膀、背部及核心的肌肉,不仅建构肌肉,并有助促进新陈代谢及消耗体脂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品牌介绍哒
推荐于2019-08-22 · 调到不同的频率去生活吧
品牌介绍哒
采纳数:12 获赞数:2133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引体向上训练的方法与技巧:  

一、作用引体向上训练主要是发展悬垂拉引力量,对上臂的肱二头肌和前臂的屈指肌群肌力的要求很高。

二、准备活动l、慢跑10分钟。

2、手臂关节及韧带练习。(1)振臂练习,活动肩关节,4×8拍;(2)屈伸臂练习,活动肘关节,4×8拍;(3)直臂环绕练习,活动肩关节,4×8拍;(4)揉腕练习,活动腕关节,4×8拍。

三、动作要领1、动作过程:预备姿势——跳起悬垂——引体向上(下颌过杠)——跳下。2、技术要领:提脚跟。身体成半蹲,两臂后张,五指伸直并拢,掌心相对。

跳起抓杠成直臂悬垂,两手用力拉杠,使身体向上,下颌过杠后还原成悬垂,再拉杠做第二次引体。落地时两腿顺势弯屈,两臂前平举,五指并拢伸直,上体保持正直,恢复立正姿势。

四、保护与帮助保护者站在杠下,当练习者屈臂拉杠力不足时,可扶腿向上助力。

五、训练方法

1、站立位(立正和分腿均可)提拉杠铃、哑铃或沙袋。

2、站立位手持小杠铃和哑铃的弯举练习。

3、助力引体向上:这是一种减负荷练习法,主要是针对引体力量差的士兵的初期训练。助力时应尽量使练习者发挥出最大力量。

4、负重引体向上:随着拉引力量的增强,训练时可在腰部或足踝部绑沙袋、手榴弹等重物进行练习。

5、立臂上:在拉引力量较强的情况下,可增加训练难度,连续做双立臂上,即快速高引体,向上翻腾立肘,合力撑起成正撑,然后向后落下成悬垂,反复做。以提高训练效果。

拓展资料:

引体向上,是中考和高中体育会考的考试选择项目之一,主要测试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为男性上肢力量的考查项目,是自身力量克服自身重力的悬垂力量练习。是最基本的锻炼背部的方法,也是衡量男性体质的重要参考标准和项目之一。

引体向上要求男性有一定的握力和上肢力量,这个力量必须能克服自身的体重才能完成一次。引体向上对发展上肢悬垂力量、肩带力量和握力有重要作用。它是以按动作规格完成的次数来计算成绩的,做得多则成绩好,因此,它是一种力量耐力项目。

初学者及比较重的人可以使用弹力带辅助练习,或请人上托助练。同时做直臂悬垂、屈臂悬垂、低杠斜身引体、悬垂摆动、低杠仰卧引体(有一人抬腿)、屈臂引体等练习。

引体向上种类多种多样,主要分为静力引体向上和借力引体向上(可以摆动身体)两大类。芬兰人Joonas Mäkipelto于2016年2月6日、7日创造了24小时内做5050次引体向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参考:百度百科“引体向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03-06
展开全部
引体向上训练的方法与技巧   (一)作用引体向上训练主要是发展悬垂拉引力量,对上臂的肱二头肌和前臂的屈指肌群肌力的要求很高。(二)准备活动l、慢跑10分钟。2、手臂关节及韧带练习。(1)振臂练习,活动肩关节,4×8拍;(2)屈伸臂练习,活动肘关节,4×8拍;(3)直臂环绕练习,活动肩关节,4×8拍;(4)揉腕练习,活动腕关节,4×8拍。(三)动作要领1、动作过程:预备姿势——跳起悬垂——引体向上(下颌过杠)——跳下。2、技术要领:提脚跟。身体成半蹲,两臂后张,五指伸直并拢,掌心相对。跳起抓杠成直臂悬垂,两手用力拉杠,使身体向上,下颌过杠后还原成悬垂,再拉杠做第二次引体。落地时两腿顺势弯屈,两臂前平举,五指并拢伸直,上体保持正直,恢复立正姿势。(四)保护与帮助保护者站在杠下,当练习者屈臂拉杠力不足时,可扶腿向上助力。(五)训练方法1、站立位(立正和分腿均可)提拉杠铃、哑铃或沙袋。2、站立位手持小杠铃和哑铃的弯举练习。3、助力引体向上:这是一种减负荷练习法,主要是针对引体力量差的士兵的初期训练。助力时应尽量使练习者发挥出最大力量。4、负重引体向上:随着拉引力量的增强,训练时可在腰部或足踝部绑沙袋、手榴弹等重物进行练习。5、立臂上:在拉引力量较强的情况下,可增加训练难度,连续做双立臂上,即快速高引体,向上翻腾立肘,合力撑起成正撑,然后向后落下成悬垂,反复做。以提高训练效果。(六)组训方法1、时控法:要求练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次数,如要求在10秒钟内完成15次引体向上。2、数控法:在一组训练中只要求引体向上的数量而不限制完成时间,如一组练习要求士兵完成30次引体向上。3、增减难度法:有意识地改变负荷和身体某部位的姿势以适应不同水平士兵的需要。①增难度,让练习者负重物进行引体向上; = 2 \* GB3 ②减难度,引体向上时允许练习者杠不过下颌。。4、退让训练法:将引体向上的连续动作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来完成,并在每一个阶段上停留一定的时间,以增强局部肌肉的耐力。如引体向上在曲臂时持续10秒、20秒、30秒、40秒等。5、间歇训练法:对练习时间和组间休息时间进行监控,每组引体向上10秒左右,组间休息时间控制在30秒左右,采用每组引体向上1分钟左右时,组间休息控制在2-3分钟。一个训练内容在一次训练课上要连续进行6—7组。(七)注意事项1、注意克服易犯的错误动作:拉杠时,仰头挺胸,造成上体后仰,上拉困难。纠正方法是拉杠时,含胸微屈髋,快速拉。2、下颔要过杠后才能还原为悬垂姿势。3、以组训方法为基本依据,保证训练的强度负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3
展开全部
开始的时候先每组做2个,组间休息50秒左右,做12组。简单点说,就是在12分钟的时间内做12组,总数24个。
能够轻松完成之后就改成每组3个,组间休息45秒左右,做8组。8分钟完成8组,总数24个。
接下来就是每组4个,组间休息40秒左右,做6组。6分钟完成6组,总数仍是24个。
然后是每组6个,组间休息30秒左右,做4组。4分钟完成4组,总数24个。等到这个训练能够轻松完成的时候,你一口气做10个应该就不成问题了。如果想继续增加,那么再增至每组8个,组间休息20秒左右,3分钟做三组。
具体的训练计划可以采用每隔一天练一次的方式。如果你想更快的增长,可以试一下每周一三五练习,上午练一次,下午练一次,周二四六日休息——这样的时间安排与常规的训练原理相悖,但是我自己用着效果非常好,你可以试一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