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上的司马懿其人其事,三国演义里不算?
展开全部
一提司马懿一定可以想起他的老对手诸葛亮来,可是他们真的关系如何?诸葛亮和司马懿真的是对手还是知己?曹操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真的是皇帝和大臣的关系吗?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是武将,文官,还枭雄,谋臣?
看过宣帝传后,其实司马懿就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不过他的一生充满了主动,虽然他的经历没有太多的曲折,没有太多的悬念,没有太多的变数。
年轻的司马懿就是一个普通但有些志向的人,开始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不过他有忧天下之心,不过我想一般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们大多都有这个心,如曹操从小也有对天下的看法(和袁绍讨论天下的兴衰变化)。不过司马懿绝对是儒家的信仰者,他坚信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信仰。(注1)
其实他就如一个儒家的信仰者一样,他坚持修身,直到曹操用死亡的手段去试探他。(注2)结果他发现其实儒家的东西说的容易,但真作起来难,但是他坚持了。
儒家讲求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当他步入曹操的营门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辉煌的一生。
作为一个准备在天下乱世中施展才干的人,身在乱世却不为乱世所迷,身伴枭雄,却少为枭雄所动,这才是英雄的作为。司马懿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以他的才能和最后曹操对他的评价(注3),可以看出他的才干不在曹操其他的谋士之下,反在其之上,如:
内政方面:
1.他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2.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
兵谋方面:
1.当曹操平定张鲁后,曹操放弃了对刘备进攻的最好的机会。(注5)
2.而关羽围襄樊的时候,只有他看出关羽的弱点,并提出建议利用刘备和孙权的矛盾击溃了他。(注4)
但司马懿这个时期非常的低调,曹操最后虽然意识到司马懿的古怪,但当他想提醒曹丕的时候,已经晚了,曹丕已经非常信任他。
其实我个人理解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就是一个有些才干的普通人,但比普通人多想了一步(前途问题)。因为如果是普通但有些才干的人,一定比较喜欢在英武的曹操手下当差,因为曹操识人,如果在他手下一定可以得到赏识,可是大家总思考了一点,就是主观的认定自己一定被别人赏识(良臣择明君),在曹操的领导下,有如一头狮子领导绵羊,绵羊在有本领也被狮子领导。而其实司马懿考虑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如果在狮子领导下,他的发挥余地有多大那?恐怕有限,而且容易受到猜忌,如果是让一头绵羊来领导狮子的话,那狮子的发挥余地就非常大,所以如果让曹丕领导他,那他发挥的余地就非常大,而且容易依靠皇帝的力量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有利于才能的最大发挥。(笔者写到这里觉的可笑,因为司马懿发挥有些过分了,子孙把皇帝都推翻了。^_^)
当曹操死后,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就展示在司马懿的目前,让他随意的发挥。
首先是内政方面,皇帝对他说:“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注6)可见其发挥的空间开始展开。甚至曹丕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当曹丕死后,司马懿以托托孤大臣的身份介入了军权。从一个谋臣转为了一个充满了戏剧色彩的武将生涯,在这个生涯中,司马懿可以说北征,西讨,南平,屡战不败,战绩辉煌,不仅是丰满军事生涯中积攒了军事经验,而且在军事的历程中树立了政治地位,为休兵后的政治斗争中积攒了基础,并成功的消灭了他的政敌。
其实看看司马懿的对手中,大有有名镇天下的诸葛亮,有盘踞一方公孙氏,有虎卧南方的孙权,小有不熟悉兵法的孟达,张霸等人。从魏明帝之初一直打到明帝任命他为第二次托孤大臣。
其中诸葛亮和司马懿在祁山渭水边的精彩对决,我将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宿命的对决”中详细分析其中的奥秘,从地理,战略方向和兵力上论述他们的关系。其实司马懿在军事上永远处于主动的位置。
诸葛亮表面主动,其实被动,被司马懿招招算中,司马懿就抓住一点,诸葛亮的补给问题狠作文章,结果诸葛亮功亏一篑,身死原上。不过司马懿也认为他为自己的真正对手:“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公孙氏政治上目光短浅,军事上单纯防守,根本没有机动力量游动,而司马懿:“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战前已经把对手庙算在心。结果只证明了司马懿军队利用自己军队的机动性充分调动了公孙军队军队的方向,从而三战三胜。(笔者写到这里想,其实军队当处于艰苦的对决的时候,谁先调动对方军队成为疲兵,或者露出破绽,谁就是主动的军队,并窃笑公孙的军队在进攻上犯了冒险主义,在防守上犯了保守主义,而且拱手把主动权和军队的机动性让给了司马懿,焉能不败那!)
在明帝一朝,司马懿建立了丰满的军事功绩,和坚实的政治基础。(笔者想其实司马懿站在这个位置,思考不能在是简单的军事问题了,因为他的军功太胜了,其实按以往的经验看,是蜀汉和吴保住了他的性命,因为他们依然存在,虽然他们已经大势已去了,扫平他们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而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如果扫平他们,那会不会是画蛇添足(这个典故非常说明问题的所在)那?因为如果他们被平定,那司马懿会不会是第二个武安君或者是韩信那?)
当新君继位后,司马懿的老对手和最顽强的宿敌诸葛亮已经死去了,而在军事上只有孙权和他的无能的手下捣捣乱,(注8),不过根本没有多用力量就扫平了。而司马懿的主要精力已经从连年的征战中转移到了内部的政治斗争中来,但他的对手太弱了,司马懿先破除了对手的一次企图利用军队来稳固政治地位的作战,就是曹爽企图去攻伐蜀汉,结果失败了(注10)。而后利用诈术(注9),成功的欺骗了他的可怜的对手,随后成功的占到了主动的地位,杀死了他的政敌曹爽,瓦解了反对他的势力。随后利用所有办法剪除反对他的所有力量(注11),重新站到了主动的方面。
写到这里司马懿后面就是一个庙号的问题了。他已经为司马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了。
内政上:
帝以灭贼之耍,在于积谷,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军事上:
诸葛亮已经死了,吴只有骚扰的份,而魏马上要去平定蜀汉了。
政治上:
给他兄弟的儿子司马昭铺垫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而司马炎就彻底完成了任务。
所以说司马懿从一个有志向的有志青年(修身,守节),到一个内政军事名满天下的人物(治国),到一个知道进退,为将来谋算的智者(平天下)。的确作到了一个人的极限,纵观他一生,我感觉就是从一个普通人做到了天下的王者,他的经验就是预见估计问题的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决策问题的才干三者的结合。
后记:
看完司马懿的传,给笔者最大的感触就是他就是一个平凡人,他的经历很平常,没有什么精彩的地方,相反他的对手到一个个的非常精彩,所以后世讽刺他:“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认为如果司马懿能成,那他们也能成,甚至他的子孙谈到他还羞言成功。
但我想其实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公正的:
尽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邦国之贵,元首为先。
治乱无常,兴亡有运。
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
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
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看过宣帝传后,其实司马懿就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不过他的一生充满了主动,虽然他的经历没有太多的曲折,没有太多的悬念,没有太多的变数。
年轻的司马懿就是一个普通但有些志向的人,开始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不过他有忧天下之心,不过我想一般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们大多都有这个心,如曹操从小也有对天下的看法(和袁绍讨论天下的兴衰变化)。不过司马懿绝对是儒家的信仰者,他坚信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信仰。(注1)
其实他就如一个儒家的信仰者一样,他坚持修身,直到曹操用死亡的手段去试探他。(注2)结果他发现其实儒家的东西说的容易,但真作起来难,但是他坚持了。
儒家讲求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当他步入曹操的营门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辉煌的一生。
作为一个准备在天下乱世中施展才干的人,身在乱世却不为乱世所迷,身伴枭雄,却少为枭雄所动,这才是英雄的作为。司马懿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以他的才能和最后曹操对他的评价(注3),可以看出他的才干不在曹操其他的谋士之下,反在其之上,如:
内政方面:
1.他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2.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
兵谋方面:
1.当曹操平定张鲁后,曹操放弃了对刘备进攻的最好的机会。(注5)
2.而关羽围襄樊的时候,只有他看出关羽的弱点,并提出建议利用刘备和孙权的矛盾击溃了他。(注4)
但司马懿这个时期非常的低调,曹操最后虽然意识到司马懿的古怪,但当他想提醒曹丕的时候,已经晚了,曹丕已经非常信任他。
其实我个人理解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就是一个有些才干的普通人,但比普通人多想了一步(前途问题)。因为如果是普通但有些才干的人,一定比较喜欢在英武的曹操手下当差,因为曹操识人,如果在他手下一定可以得到赏识,可是大家总思考了一点,就是主观的认定自己一定被别人赏识(良臣择明君),在曹操的领导下,有如一头狮子领导绵羊,绵羊在有本领也被狮子领导。而其实司马懿考虑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如果在狮子领导下,他的发挥余地有多大那?恐怕有限,而且容易受到猜忌,如果是让一头绵羊来领导狮子的话,那狮子的发挥余地就非常大,所以如果让曹丕领导他,那他发挥的余地就非常大,而且容易依靠皇帝的力量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有利于才能的最大发挥。(笔者写到这里觉的可笑,因为司马懿发挥有些过分了,子孙把皇帝都推翻了。^_^)
当曹操死后,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就展示在司马懿的目前,让他随意的发挥。
首先是内政方面,皇帝对他说:“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注6)可见其发挥的空间开始展开。甚至曹丕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当曹丕死后,司马懿以托托孤大臣的身份介入了军权。从一个谋臣转为了一个充满了戏剧色彩的武将生涯,在这个生涯中,司马懿可以说北征,西讨,南平,屡战不败,战绩辉煌,不仅是丰满军事生涯中积攒了军事经验,而且在军事的历程中树立了政治地位,为休兵后的政治斗争中积攒了基础,并成功的消灭了他的政敌。
其实看看司马懿的对手中,大有有名镇天下的诸葛亮,有盘踞一方公孙氏,有虎卧南方的孙权,小有不熟悉兵法的孟达,张霸等人。从魏明帝之初一直打到明帝任命他为第二次托孤大臣。
其中诸葛亮和司马懿在祁山渭水边的精彩对决,我将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宿命的对决”中详细分析其中的奥秘,从地理,战略方向和兵力上论述他们的关系。其实司马懿在军事上永远处于主动的位置。
诸葛亮表面主动,其实被动,被司马懿招招算中,司马懿就抓住一点,诸葛亮的补给问题狠作文章,结果诸葛亮功亏一篑,身死原上。不过司马懿也认为他为自己的真正对手:“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公孙氏政治上目光短浅,军事上单纯防守,根本没有机动力量游动,而司马懿:“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战前已经把对手庙算在心。结果只证明了司马懿军队利用自己军队的机动性充分调动了公孙军队军队的方向,从而三战三胜。(笔者写到这里想,其实军队当处于艰苦的对决的时候,谁先调动对方军队成为疲兵,或者露出破绽,谁就是主动的军队,并窃笑公孙的军队在进攻上犯了冒险主义,在防守上犯了保守主义,而且拱手把主动权和军队的机动性让给了司马懿,焉能不败那!)
在明帝一朝,司马懿建立了丰满的军事功绩,和坚实的政治基础。(笔者想其实司马懿站在这个位置,思考不能在是简单的军事问题了,因为他的军功太胜了,其实按以往的经验看,是蜀汉和吴保住了他的性命,因为他们依然存在,虽然他们已经大势已去了,扫平他们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而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如果扫平他们,那会不会是画蛇添足(这个典故非常说明问题的所在)那?因为如果他们被平定,那司马懿会不会是第二个武安君或者是韩信那?)
当新君继位后,司马懿的老对手和最顽强的宿敌诸葛亮已经死去了,而在军事上只有孙权和他的无能的手下捣捣乱,(注8),不过根本没有多用力量就扫平了。而司马懿的主要精力已经从连年的征战中转移到了内部的政治斗争中来,但他的对手太弱了,司马懿先破除了对手的一次企图利用军队来稳固政治地位的作战,就是曹爽企图去攻伐蜀汉,结果失败了(注10)。而后利用诈术(注9),成功的欺骗了他的可怜的对手,随后成功的占到了主动的地位,杀死了他的政敌曹爽,瓦解了反对他的势力。随后利用所有办法剪除反对他的所有力量(注11),重新站到了主动的方面。
写到这里司马懿后面就是一个庙号的问题了。他已经为司马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了。
内政上:
帝以灭贼之耍,在于积谷,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军事上:
诸葛亮已经死了,吴只有骚扰的份,而魏马上要去平定蜀汉了。
政治上:
给他兄弟的儿子司马昭铺垫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而司马炎就彻底完成了任务。
所以说司马懿从一个有志向的有志青年(修身,守节),到一个内政军事名满天下的人物(治国),到一个知道进退,为将来谋算的智者(平天下)。的确作到了一个人的极限,纵观他一生,我感觉就是从一个普通人做到了天下的王者,他的经验就是预见估计问题的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决策问题的才干三者的结合。
后记:
看完司马懿的传,给笔者最大的感触就是他就是一个平凡人,他的经历很平常,没有什么精彩的地方,相反他的对手到一个个的非常精彩,所以后世讽刺他:“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认为如果司马懿能成,那他们也能成,甚至他的子孙谈到他还羞言成功。
但我想其实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公正的:
尽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邦国之贵,元首为先。
治乱无常,兴亡有运。
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
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
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参考资料: http://www.guxiang.com/lishi/others/xinbian/200107/200107310031.htm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