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没成功?
4个回答
2013-10-27
展开全部
正史中没有六出祁山这么一说,只有演义中有,下面我分别来说说:先说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次次失策,究其原因,大致如下:一次用人不当;一次被司马懿的坚守战略挫败;一次中反间计;三次因对自己、对国力未做出正确估计,不能量力而行。
六出祁山诸葛亮妙计不断战功卓著,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为什么就是没有成功呢?且看如下分析:其一:蜀道艰难,运粮不便。蜀国不远万里去攻魏国,捷径就是去攻长安,然而去长安的路除了陈仓外,其余小路盘涉艰难。只要魏军在陈仓坚守不出,就很难进攻长安。在诸葛亮二出祈山时,便是陈仓守将赫昭使得蜀兵不得向前,最终只有领兵而返。其二:魏将较多,而蜀将较少。在当时的蜀中,马超、黄忠、关羽、张飞等猛将皆死,勇者只剩赵云、魏延,但赵云不久又死,魏延则早有反心。魏国却又出现个司马懿,他善用兵,成为了诸葛亮强有力的对手,更兼张郃、曹真、郭准之勇,怎能轻易败于蜀军?而后又有钟会、邓艾、司马昭、司马师等一班文武双全之人竭力辅佐,当时的蜀国想要打败魏国的确有很大的难度。蜀魏的势力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不必再用数据和例子作详细比较了。以区区之巴蜀来与广袤之中原打一场持久战,连诸葛亮自己都觉得是无力回天。所以尽管他本人倾其所学努力奋斗,屡败司马懿,杀王双,射张颌,骂死王郎,气死曹真,上方谷差点烧死司马懿,吓得魏军完全闻风丧胆,但实际并无尺寸之功,无法改变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其三:后主听信谗言。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时,苟安因途中喝酒怠慢运粮时间,被诸葛亮杖打八十,怀恨在心,便投降魏军,当时的魏军正在节节败退之际,司马懿便叫苟安去成都散布谎言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后主听后,使人差孔明回,又一次半途而废。第五次出祁山时,都护李严因筹粮不济,恐孔明怪罪,便妄奏天子,说东吴兵犯,后主便再次命孔明撤军御吴,又一次在关键时候坏了诸葛亮的大事。这些都要归结于后主刘禅懦弱无能,宠信宦官之故。真是“扶不起的刘阿斗”。任你诸葛亮有登天之才,也是大局难挽。其四:司马懿智谋过人。在诸葛亮与魏军大战时,魏主曹睿让司马懿总领大军。从此,诸葛亮就不再容易取得胜利了。正所谓“一生难得逢敌手”。诸葛亮和司马懿各显才能,各有胜负。如果魏国没有司马懿,诸葛亮早就把魏国灭掉了。其五:天意弄人。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在诸葛亮与司马懿最后一战时,诸葛亮成功地诱司马懿进入了上方谷,随后以平生最善长三大攻——火攻烧之,就在司马懿已手足无措时,忽然狂风大作,黑色漫空,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司马懿因此逃过一劫。而诸葛亮也因此身染重病,不久就辞别人世。真是应了那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然,光从势力上分析也不全面,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到处可见,就三国里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关于这三大战役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强的一方之所以失败,均是因为指挥者在战略和战术上犯了很大的错误。我们再来看六出祁山,诸葛亮在战略上肯定是没有错的,在具体战术上可以说有得有失(失误处如错用马谡);司马懿在战略上也没有错,在具体战术上也可以说有得有失。这样他们只能叫将遇良才,打个平手,这时其他条件对战争就起决定作用了。这里说的其他条件应该包括蜀汉国力弱;蜀吴联盟不牢固,配合不好;后主昏庸;主帅诸葛亮体弱多病等。正史记载 正史中是: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其中五次战绩分别为:第一次败于街亭,第二次配合东吴作战,攻城不下,但在撤退中斩杀大将王双(与演义基本相同),第三次攻取武都和阴平两郡成功,并击败郭淮,第四次大败司马懿,第五次司马懿不敢出战,但是诸葛亮病死(此役蜀军将国境线向前推进了很多,而后姜维北伐又一次推进)。
六出祁山诸葛亮妙计不断战功卓著,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为什么就是没有成功呢?且看如下分析:其一:蜀道艰难,运粮不便。蜀国不远万里去攻魏国,捷径就是去攻长安,然而去长安的路除了陈仓外,其余小路盘涉艰难。只要魏军在陈仓坚守不出,就很难进攻长安。在诸葛亮二出祈山时,便是陈仓守将赫昭使得蜀兵不得向前,最终只有领兵而返。其二:魏将较多,而蜀将较少。在当时的蜀中,马超、黄忠、关羽、张飞等猛将皆死,勇者只剩赵云、魏延,但赵云不久又死,魏延则早有反心。魏国却又出现个司马懿,他善用兵,成为了诸葛亮强有力的对手,更兼张郃、曹真、郭准之勇,怎能轻易败于蜀军?而后又有钟会、邓艾、司马昭、司马师等一班文武双全之人竭力辅佐,当时的蜀国想要打败魏国的确有很大的难度。蜀魏的势力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不必再用数据和例子作详细比较了。以区区之巴蜀来与广袤之中原打一场持久战,连诸葛亮自己都觉得是无力回天。所以尽管他本人倾其所学努力奋斗,屡败司马懿,杀王双,射张颌,骂死王郎,气死曹真,上方谷差点烧死司马懿,吓得魏军完全闻风丧胆,但实际并无尺寸之功,无法改变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其三:后主听信谗言。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时,苟安因途中喝酒怠慢运粮时间,被诸葛亮杖打八十,怀恨在心,便投降魏军,当时的魏军正在节节败退之际,司马懿便叫苟安去成都散布谎言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后主听后,使人差孔明回,又一次半途而废。第五次出祁山时,都护李严因筹粮不济,恐孔明怪罪,便妄奏天子,说东吴兵犯,后主便再次命孔明撤军御吴,又一次在关键时候坏了诸葛亮的大事。这些都要归结于后主刘禅懦弱无能,宠信宦官之故。真是“扶不起的刘阿斗”。任你诸葛亮有登天之才,也是大局难挽。其四:司马懿智谋过人。在诸葛亮与魏军大战时,魏主曹睿让司马懿总领大军。从此,诸葛亮就不再容易取得胜利了。正所谓“一生难得逢敌手”。诸葛亮和司马懿各显才能,各有胜负。如果魏国没有司马懿,诸葛亮早就把魏国灭掉了。其五:天意弄人。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在诸葛亮与司马懿最后一战时,诸葛亮成功地诱司马懿进入了上方谷,随后以平生最善长三大攻——火攻烧之,就在司马懿已手足无措时,忽然狂风大作,黑色漫空,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司马懿因此逃过一劫。而诸葛亮也因此身染重病,不久就辞别人世。真是应了那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然,光从势力上分析也不全面,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到处可见,就三国里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关于这三大战役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强的一方之所以失败,均是因为指挥者在战略和战术上犯了很大的错误。我们再来看六出祁山,诸葛亮在战略上肯定是没有错的,在具体战术上可以说有得有失(失误处如错用马谡);司马懿在战略上也没有错,在具体战术上也可以说有得有失。这样他们只能叫将遇良才,打个平手,这时其他条件对战争就起决定作用了。这里说的其他条件应该包括蜀汉国力弱;蜀吴联盟不牢固,配合不好;后主昏庸;主帅诸葛亮体弱多病等。正史记载 正史中是: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其中五次战绩分别为:第一次败于街亭,第二次配合东吴作战,攻城不下,但在撤退中斩杀大将王双(与演义基本相同),第三次攻取武都和阴平两郡成功,并击败郭淮,第四次大败司马懿,第五次司马懿不敢出战,但是诸葛亮病死(此役蜀军将国境线向前推进了很多,而后姜维北伐又一次推进)。
推荐于2018-10-26
展开全部
诸葛亮北伐中原最后失败了,演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历史悲剧。以诸葛亮的才智,刘备的仁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勇猛,却为什么不能北伐成功、兴复汉室?这里有天时也有人谋二方面的问题!分五点来说吧!
第一:战略方针的失误,刘备即使占据荆州和西川,一路由荆襄北进,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阳,之间的距离太远,战略上配合作用并不大。
第二:就天时来说,曹魏有统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备安定的后方,兵多将广,后备力量充足,又率先迎来汉献帝,把握住了先机,充分占有了天时。而西蜀成气候太晚,草创而成,已失去先机之力了,想后发制人,困难太大!
第三:就地利来说,中原人力、物力极为充足,不仅广阔而回旋余地,而且关中地区又易守难攻;西蜀北伐,战线太长,千里运粮,补给困难,国力、民力很快耗尽。一旦断粮,不战自退。
第四:就将才来说,诸葛亮本人当然才智超群,无话可说,西蜀早期又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华夏名将,实力是不小,但是与曹魏相比还是弱了些;到了后期,由于长期征战,西蜀因为地狭人少,人才匮乏,最后竟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艰难局面。反观曹魏,地广人众,才人济济,才智之士不断涌出,能征惯战的将才承前启后,源源不断。西蜀哪里是对手?
第五:就法度来说,西蜀早期清明,因为有明主刘备,更有贤相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国家势力稳固。后期虽然有诸葛亮、姜维辅佐,但是因为后主昏庸,国家势力减弱。而曹魏虽有曹氏、司马氏的权力争斗,但是政治、法度始终比较稳定,国家治理还是可以的,因此国力始终保持强盛之势,这样西蜀怎么会有可乘之机呢?
上面五点,再加上西蜀在外交上的失误,关羽导致与东吴不和,大意失荆州;夷陵之战,西蜀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互相残杀,力量消耗,缺乏重要的战略配合;还有用人上的失误,错用马谡而失街亭,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诸葛亮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可惜!
第一:战略方针的失误,刘备即使占据荆州和西川,一路由荆襄北进,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阳,之间的距离太远,战略上配合作用并不大。
第二:就天时来说,曹魏有统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备安定的后方,兵多将广,后备力量充足,又率先迎来汉献帝,把握住了先机,充分占有了天时。而西蜀成气候太晚,草创而成,已失去先机之力了,想后发制人,困难太大!
第三:就地利来说,中原人力、物力极为充足,不仅广阔而回旋余地,而且关中地区又易守难攻;西蜀北伐,战线太长,千里运粮,补给困难,国力、民力很快耗尽。一旦断粮,不战自退。
第四:就将才来说,诸葛亮本人当然才智超群,无话可说,西蜀早期又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华夏名将,实力是不小,但是与曹魏相比还是弱了些;到了后期,由于长期征战,西蜀因为地狭人少,人才匮乏,最后竟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艰难局面。反观曹魏,地广人众,才人济济,才智之士不断涌出,能征惯战的将才承前启后,源源不断。西蜀哪里是对手?
第五:就法度来说,西蜀早期清明,因为有明主刘备,更有贤相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国家势力稳固。后期虽然有诸葛亮、姜维辅佐,但是因为后主昏庸,国家势力减弱。而曹魏虽有曹氏、司马氏的权力争斗,但是政治、法度始终比较稳定,国家治理还是可以的,因此国力始终保持强盛之势,这样西蜀怎么会有可乘之机呢?
上面五点,再加上西蜀在外交上的失误,关羽导致与东吴不和,大意失荆州;夷陵之战,西蜀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互相残杀,力量消耗,缺乏重要的战略配合;还有用人上的失误,错用马谡而失街亭,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诸葛亮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可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7
展开全部
政治决定于上层建筑,一个扶不上的阿斗,注定诸葛亮只是悲剧,诸葛亮虽多智多谋,但他的对手司马懿也不弱,双方士兵数量差距太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27
展开全部
有兴趣可以看看易中天品三国,他总结的很好,观点也很鲜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