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详...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0-28
展开全部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起笔点题,指出时序。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黄庭坚墨迹烧”。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家,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叶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这首词,是词人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全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上片首句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言愁绪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白描,写舟行进在波动的水上,酒楼上的酒招子,吸引了寻酒的词人;“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是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渲染。
下片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洗客袍”、“调笙”和“烧香”白描,是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
更精妙的是下片最后三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点出感叹时光流逝之情,“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来具体表现时光的流逝之快,也是渲染。
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匿名用户
2013-10-28
展开全部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签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一剪梅·舟过吴江》的起句,就托出全词的主旨——“春愁”。

“一片春愁待酒浇”,愁生处,无计可消除,只有按诗家惯例“举杯浇愁”。然而,身边无酒,只有“待酒”浇愁了。期待之中,春愁会更深更急。接下来,作者似乎不经意地把笔锋轻轻一转又一舒,一笔去回写愁由何处来——“江上舟摇”,一笔去顺写酒到何处寻——“楼上帘招”。

大江扁舟,风波摇荡,孤旅之情,客游之意,不必多语,自可想见。一个“江上舟摇”,既把词人所处环境托染出来,又照顾上文,给“待酒浇”的“待”字找到了落脚点。正在孤舟愁旅、渴酒难耐的时候,沿岸酒楼上的旗子明晃晃地随风飘摆,就像在朝船上的旅人招手,邀请他到暖酒飘香的楼上畅饮一场。这里,一方是飘泊无定的客船,一方是安安稳稳的酒楼,一方是流水,一方是堤岸,一动一静,一低一高,一冷一暖,在这种对比中,“愁”对“酒”的渴望,酒对人的诱惑,也就显得更加强烈。“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然而,船并没能拢岸,而是满载着词人的愁思酒渴,从秋娘渡和泰娘桥等地方摇过。这时,阵阵清风飘然拂面,春雨也萧萧疏疏地洒落到人的身上、船上、水上。岸与水,同时笼罩在清风冷雨之中。

下片起句,既呼应上片起句,具体地写出“春愁”的内容,又连缀上片尾句的“雨又萧萧”。一句“何日归家洗客袍”,逗起人心头无限遐思。由落雨湿衣,想到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浣洗这布满征尘雨渍的衣袍。于是,由雨及袍,由洗袍及思家,又由思家逗起下句“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的对故园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客游生涯中,曾在融融春日中欣赏银字笙幽雅的演奏、凝视过篆成心字样的香在悠悠扯着烟缕。那生活,只不过是一闪即逝的记忆,想这些,不过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的一时的自我陶醉罢了。梦醒来,还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无情现实。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故园生活与孤旅生涯的对比,更增加了“愁”的分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仅仅是写眼前事目前景,而且沉淀着作者对故园桃红蕉绿的回忆,以及对今后年复一年樱桃自红、芭蕉自绿、无家者客袍自湿的未来生活的怅惘。词到煞尾,用极鲜艳、美好的画面,衬托出极无情的现实。流浪他乡这一事实,就像流逝的光阴轻轻易易把人抛闪一样,无可挽回,无法更改。这时,“举杯浇愁愁更愁”的事实已明摆在面前,“春愁”已非酒所能消,起初对酒的寄望,此时已荡然无存了。

这首词,上片着重写风雨飘摇的现实,下片以写对故园的思念为主。全词以“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的现实情境,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的往日情境相对比;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空间物事,与“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地下景色相对照,最终使飘泊无依之感与思恋故园之情融为一体,铸成一个无法消除的“愁”字。

蒋捷在这首同中,对“春愁”采取一种近乎轻描淡写的态度,而词的字里行间又渗透着愁苦深切而看透一切、心灰意冷而眷念不尽的复杂感情。愈是这样,词中的由春天引发的愁绪就愈显得深长,从而收到语似极巧、词意极深的艺术效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