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坦克在二战中到底什么水平
虎式坦克在二战中是知名度最高的坦克。
虎式坦克从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国投降为止,一直活跃于战场第一线。虎式坦克在战争中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也包括其它火炮;
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对手,凡是在战斗中能够击毁或击伤虎式坦克致其被遗弃的盟军坦克,人们都会尊称其为驯虎者。
扩展资料:
希特勒于1935年3月废除《凡尔赛条约》后,德国军方胃口大增,对尚在定型中的III号和IV号坦克不再满足了。因为它们的装甲防护相对国外坦克不占优势,其平均装甲厚度为30毫米,而英、法坦克的平均装甲厚度为40~60毫米,开发新式重型坦克的工作势在必行。
1935年10月,供重型坦克用的小体积、大功率发动机首先开始研制。陆军武器局委托亨舍尔父子公司(Henschel und sohn)研制,序号仍为VI号,但名称为“突破战车”I型的坦克。
亨舍尔公司很快就拿出了具体方案,总体结构和外形与当时的III号A型坦克相仿,但此方案基本就是IV号A型坦克的“现成货”,1937年末制只造了1辆底盘,但炮塔未安装。1937年4月2日,亨舍尔公司接到改进DW I的要求,即重33吨的DW II型,实际工作于1938年9月9日开始。
它除改用IV号C型的炮塔外,又将车体装甲改为整体式,另外在行走和传动装置上有细微变化。但以上两种方案并没有“突破”当时III号和IV号坦克的设计框架,但亨舍尔公司的确通过它们积累了制造重型坦克的经验。
拥有一流战斗力的工艺品。
整个二战中,虎式的击毁记录不完全统计为9850辆,自己损失1715辆。事实上,德军没有损失那么多虎式,整个二战德军一共才生产了1347辆虎式,之所以有1715辆这么个数字,是因为德军计算损失的时候,把严重损坏需要大修的也算在了损失里,而事实上,这些坦克拖回去,修修,虽然麻烦,但是再次投入使用是没有问题,死两遍也正常。
虎式重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所使用的坦克。
虎式坦克是二战中最著名、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坦克之一。从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国投降为止,一直活跃于战场第一线。虎式坦克在战争中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也包括其它火炮,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对手,凡是在战斗中能够击毁或击伤虎式坦克致其被遗弃的盟军坦克,人们都会尊称其为驯虎者。
一般,非常一般。
首先老虎主要活跃于东线的苏德战场,在西线鲜有出现而且经常和4号混淆,而各种老虎传说主要来自于根本没见过老虎的各美英军队,人参军打仗总不能让人不吹牛不是?不然连个紫心都没拿回去如何得见德州父老。
虎式登场的时候是1942年,德国正逼近苏联的最后防线,由于元首抢鼠标的愚蠢行为导致德军失去快速决战的优势,构筑了配置大量野战炮的工事加上各处的伏兵导致3号和4号坦克无法推进,因此虎式坦克的设计初衷是用于突击苏联的野战工事并承受来自前侧方向的包围射击(而非用37mm野炮和75mm野炮就能轻松收拾的垃圾T-34),同时消灭苏联坦克,其战场角色类似于坦克第一次登场的时候,并且作为本应排在5号坦克黑豹后面的6号坦克是被提前赶工出来的,带着各种方盒子遗传病上了战场。
火力是二战顶级的车载火力,在装填,角度,泛用性,在整个二战的中等口径火炮里,威力上仅次于美军后来的M1 76.2mm坦克炮、同款长倍径的88mmPak-43火炮,超过苏联的85mm坦克炮,并与122mm大口径坦克炮几乎比肩。然而大部分人吹嘘这门炮能击穿盟军的所有坦克就是言过其实了,老虎的kwk-36主炮是同款野战炮的缩水版,能在任何角度上压溃T-34的装甲是没错(主要是T-34装甲只有45mm,若装甲真实厚度低于入射弹口径的60%时即使发生跳弹,也会因装甲整体被炮弹破坏导致车辆被射流摧毁),在典型交战距离上对30度钢板的穿深只有100出头,对42度钢板只有80不到,不管是对馒头还是对英军的一干铁坨,稍微有点角度就打不穿,这导致自北非起美英军队就没怎么把老虎放在眼里过。
装甲在1939年算很不错的水平,100mm正面,80mm的侧后使其突破战线的能力很强,尤其是在当时炮烂弹烂的苏联面前几乎是无敌的存在。实际上,它的装甲就是针对苏联的主要火炮的极限穿深设计的,正面能抵御76.2mmZiS-5的近距离射击,而侧后能抵御能人力转向的ZiS-2 57mm反坦克炮和19-K 45mm反坦克炮的近距离射击,同时能保证不被任何苏联坦克击穿,因此在当时的东线战场上的适应性非常好。
然而这优势没保持几个月,苏联不仅拖来了85mm舰炮作为阵地防御,还安装到了T-34的车体上赶工出了Su-85,虎式便各种吃不到便宜,43年末就停产,以至于诺曼底登陆时都没剩几辆虎1了。当然,到了1944年,虎式的装甲已经处于平均线以下,同期英国的巡航坦克正面防护152mm,步兵坦克炮塔一圈都152mm,谢尔曼换新炮塔后车体正面92mm,炮塔正面双层装甲共177.2mm,基本就是压倒性的超过。在实际战斗记录里,寥寥无几的几辆老虎也是各种被美军吊打,还出现过被一辆装甲强化型的M4A3E2铁馒头一次战斗就赶走三辆的尴尬场景。在与蹲到天荒地老的英军交战时,由于英军的各种火炮均能击穿其前装甲,所以寥寥几次胜利完全是依靠机动力和车组战术,一旦被命中,也是当场去世。
另外,虎式的面板机动性很强,野外行驶速度能达到36km/h,但这是经过极长的加速过程获得的,在实际使用中,老虎的动力系统负担非常大(开过手动挡重车的人应该知道,在动力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坐档是什么后果),由于动力系统沉重,启动时要借助专用的辅助动力曲柄并需要专用支架和两人操作,因此在战场上熄火便无法再启动,与被击毁无异,在实际使用中往往需要轰大油门维持动力,不仅续航远低于标称值,而且变速机构随时都在被撞击的状态,故障率可谓惨不忍睹,而且在战场上被爆炸物命中还是经常熄火趴窝,在德军处于持续进攻状态时尚且可以回收,在撤退或胶着状态下抛锚车基本上就算是无了。所以虎式抛锚大于被击毁这说法并不是因为虎式硬到打不动,而是抛锚率实在太高。
另外,老虎有几个几乎未被广大自媒体提及的缺点,比如,炮塔座圈紧贴炮塔装甲,炮塔下半截任意位置变形必卡;炮盾设计不合理,炮盾转轴在侧装甲上极易被爆炸损伤,炮盾与车体间无额外装甲隔离,间隙过大容易被高爆弹的超压气流杀伤车组或破坏油压驻退器;车体庞大,在侧后防御上付出过多重量代价,剩余功率不足,爬坡爬不上不说,还导致炮塔旋转缓慢,如在行进中旋转炮塔,则必须保持3档以下才能保证炮塔电机供电,否则比手摇15分钟一圈还慢;交错负重轮和履带设计很容易被泥泞杂草浆死或增大行走系统负担导致抛锚等,总而言之就是非常难用。
所以,抛开被毛子动员兵的低质量烘托出的战场传说,虎式坦克就是个过渡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