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被鲁迅称为什么
1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总之,《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
回答者: jicheng1984 - 江湖新秀 四级 4-26 12:28
鲁迅先生称赞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什么鲁迅对《史记》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耗尽毕生的精力完成的一部长达512万字的历史巨著。该书以纪传体的形式,按时间顺序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前后3000年间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出现,把史学从经学的笼罩下撂脱了出来,为我国历史学竖起了一座巍然的丰碑。
鲁迅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首先是因为它开创了我国史学上以纪传体编史的先例。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主要是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记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尽管有的体裁前人已经用过,但是,把这五种体裁有意识地综合起来,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体系,则是司马迁的创举。此后司马迁的这种纪传体例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为作史的“极则”由此形成了我国各个时期连续不断的“国史”记载方法。在唐初,《史记》开创的纪传体史书便被称做“正史”,此后1000多年中,官修前朝史书,统统采用纪传体例。这一盛举,巩固了“正史”的独尊地位,并从此确立了历代皇朝为前朝作史的惯例。有的前史己成,后人不满意又重修,用的都是《史记》体例。从《史记》迄《明史》,共有24部史书,同是采用司马迁的纪传体例,称为《二十四史》。如此世代相续,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记载,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第二今原因,是因为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具有多层次性,给人以立体感。如《平淮书》、《货殖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的历史作传;《儒林列传》、《论六家要旨》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学术史作传;《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卑微者作传。
总之,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所以,有的学者把《史记》视为“全史”是很有道理的。
其三,还在于其中包含着司马迁博大精深的思想。如在“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形而上学的哲学笼罩下,司马迁却认为历史是连续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并在《史记》中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连续的、变化的、发展的历史画面。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以“原始察终”这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国家的兴衰,人物的功过、制度的沿革作了精采的分析。
又如在当时的神意和天命的思想传统很浓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突出地把历史看作是形形色色的人的活动历史。强调人的作用,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来写。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也注意为各种人立传。尤其是为那些地位卑微的人如游侠、刺客等立传。
再如他那歌颂大一统的政治观,放任政策的经济观、以及得人才者得天下的人才思想,都闪烁着他的思想光辉。
《史记》涉及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因此,《史记》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通史著作的范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式巨著。
其四是其语言文字水平在所有史学著作中是独居尊位的。首先,《史记》中描绘人物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虽笔墨繁简不同,然一经点染:则精神毕肖,颦笑之间,性格分明。其次,《史记》中说理抒情部分的语言,畅快淋漓,吸收民间语言,土而不俗,怪不得班固在总结西汉人对《史记》语言的评价后,称其为“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自此以后,赞颂之声代代不绝。韩愈赞美它“雄深雅健”,柳宗元推尊其“峻洁”,苏辙颂其奇,韩熙载称其逸。历来赞誉已足以证明它造诣精深。
回答者: z6t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4-26 12:28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鲁迅对《史记》有两句赞誉的评语,尽人皆知,就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一句是说,《史记》之后的史书皆难与之相匹。对于第二句,今人的解释一般是:鲁迅是在夸奖《史记》富于文学性,可与《离骚》相比。我觉得,对于第二句的解释,虽有道理,但有些肤浅,还应做进一步的解读。比如,若论文学性,诗三百篇也自有特色,但
鲁迅却未言“无韵之《诗经》”,而言“无韵之《离骚》”,这其实并不是随意的选择,而是其中别有原因。
这个原因,我推测主要有两点:
一是鲁迅认为司马迁和屈原皆曾受过大磨难,同为牢骚忧愤之人,屈原写《离骚》以抒愤懑,司马迁著《史记》寄托忧思,故《史记》便是《离骚》。姑援引鲁迅在谈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时的那段原文来看:
(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所说“恨为弄臣”,是说司马迁对于自己所处的“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报任少卿书》)的地位深为不满,“感身世之戮辱”,是说司马迁痛心于自己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这些,都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史记》的动因。而屈原与司马迁的身世甚为相似:“事怀王为左徒”,也属“弄臣”之类;被谗放逐,怀石投江,也与司马迁遭受的大磨难相似。屈原为抒愤懑,遣牢骚,遂作《离骚》。所谓“离骚”,即牢骚、愁思也。司马迁对屈原是有深切的了解的。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深知,《离骚》之作,源于怨愤牢骚,而他自己也正复如此。司马迁与屈原的心是相通的。正是因为二人身世相似,心境相通,他们便都“寄心楮墨”,发为雄文。司马迁可谓汉代的屈原,《史记》也就是汉代的《离骚》。故此,鲁迅才说《史记》不失为“无韵之《离骚》”。实际上,鲁迅本人也是牢骚忧愤之人,同心相知,他对两千年前屈原和司马迁的心境——牢骚、怨愤与愁思,是相知甚深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史记》深刻地解读为“无韵之《离骚》”。
二是缘于鲁迅对《离骚》、对楚辞的偏爱。鲁迅对《离骚》的评价非常高,他在《汉文学史纲要·屈原与宋玉》中写道:
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认为《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与《诗经》比较,《离骚》在文学特质上有许多超拔之处,因而其影响往往超过《诗经》。例如,《楚辞》是“凭心而言”,即我写我心,表现的是真性情,与《史记》的“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相同。鲁迅对于《离骚》(以及《史记》)这种“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文学作品是非常喜爱的。这与鲁迅超迈峻洁的人格和不同流俗的文学好尚有很大关系,与他喜欢魏晋文章,喜欢嵇康是一致的,与他不苟同于“温柔敦厚”的诗教也是一致的。从这一点来看,鲁迅也是不会将《史记》赞为“无韵之《诗经》”的。鲁迅对《离骚》的偏爱,还特别表现在他一生酷爱楚辞文字之美、寓意之深。他的诗文,每每借用、征引《离骚》的文辞和典故,如他写的诗句“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无题》),“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湘灵歌》)等等。他曾经集《离骚》句两度书写条幅。所集《离骚》句为“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鱰之先鸣”。第一次是求人书写而自勉,第二次是自书而赠友。第一次是请乔大壮书写的,这条字幅至今还悬挂在北京鲁迅故居“老虎尾巴”的西墙上。正因为鲁迅对《离骚》的文学特质非常喜爱,又看到了其与《史记》在文学特质上的相同之处,他便将《离骚》移来评论《史记》,也因而将《史记》比喻为《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对于《史记》的这两句评价,既非常准确,又包含个人情感和好尚,通过以上对“无韵之《离骚》”的分析,可以体会出一二。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总之,《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
回答者: jicheng1984 - 江湖新秀 四级 4-26 12:28
鲁迅先生称赞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什么鲁迅对《史记》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耗尽毕生的精力完成的一部长达512万字的历史巨著。该书以纪传体的形式,按时间顺序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前后3000年间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出现,把史学从经学的笼罩下撂脱了出来,为我国历史学竖起了一座巍然的丰碑。
鲁迅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首先是因为它开创了我国史学上以纪传体编史的先例。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主要是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记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尽管有的体裁前人已经用过,但是,把这五种体裁有意识地综合起来,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体系,则是司马迁的创举。此后司马迁的这种纪传体例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为作史的“极则”由此形成了我国各个时期连续不断的“国史”记载方法。在唐初,《史记》开创的纪传体史书便被称做“正史”,此后1000多年中,官修前朝史书,统统采用纪传体例。这一盛举,巩固了“正史”的独尊地位,并从此确立了历代皇朝为前朝作史的惯例。有的前史己成,后人不满意又重修,用的都是《史记》体例。从《史记》迄《明史》,共有24部史书,同是采用司马迁的纪传体例,称为《二十四史》。如此世代相续,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记载,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第二今原因,是因为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具有多层次性,给人以立体感。如《平淮书》、《货殖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的历史作传;《儒林列传》、《论六家要旨》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学术史作传;《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等篇,是司马迁第一个为卑微者作传。
总之,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所以,有的学者把《史记》视为“全史”是很有道理的。
其三,还在于其中包含着司马迁博大精深的思想。如在“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形而上学的哲学笼罩下,司马迁却认为历史是连续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并在《史记》中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连续的、变化的、发展的历史画面。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以“原始察终”这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国家的兴衰,人物的功过、制度的沿革作了精采的分析。
又如在当时的神意和天命的思想传统很浓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突出地把历史看作是形形色色的人的活动历史。强调人的作用,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来写。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也注意为各种人立传。尤其是为那些地位卑微的人如游侠、刺客等立传。
再如他那歌颂大一统的政治观,放任政策的经济观、以及得人才者得天下的人才思想,都闪烁着他的思想光辉。
《史记》涉及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因此,《史记》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通史著作的范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式巨著。
其四是其语言文字水平在所有史学著作中是独居尊位的。首先,《史记》中描绘人物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虽笔墨繁简不同,然一经点染:则精神毕肖,颦笑之间,性格分明。其次,《史记》中说理抒情部分的语言,畅快淋漓,吸收民间语言,土而不俗,怪不得班固在总结西汉人对《史记》语言的评价后,称其为“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自此以后,赞颂之声代代不绝。韩愈赞美它“雄深雅健”,柳宗元推尊其“峻洁”,苏辙颂其奇,韩熙载称其逸。历来赞誉已足以证明它造诣精深。
回答者: z6t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4-26 12:28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鲁迅对《史记》有两句赞誉的评语,尽人皆知,就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一句是说,《史记》之后的史书皆难与之相匹。对于第二句,今人的解释一般是:鲁迅是在夸奖《史记》富于文学性,可与《离骚》相比。我觉得,对于第二句的解释,虽有道理,但有些肤浅,还应做进一步的解读。比如,若论文学性,诗三百篇也自有特色,但
鲁迅却未言“无韵之《诗经》”,而言“无韵之《离骚》”,这其实并不是随意的选择,而是其中别有原因。
这个原因,我推测主要有两点:
一是鲁迅认为司马迁和屈原皆曾受过大磨难,同为牢骚忧愤之人,屈原写《离骚》以抒愤懑,司马迁著《史记》寄托忧思,故《史记》便是《离骚》。姑援引鲁迅在谈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时的那段原文来看:
(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所说“恨为弄臣”,是说司马迁对于自己所处的“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报任少卿书》)的地位深为不满,“感身世之戮辱”,是说司马迁痛心于自己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这些,都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史记》的动因。而屈原与司马迁的身世甚为相似:“事怀王为左徒”,也属“弄臣”之类;被谗放逐,怀石投江,也与司马迁遭受的大磨难相似。屈原为抒愤懑,遣牢骚,遂作《离骚》。所谓“离骚”,即牢骚、愁思也。司马迁对屈原是有深切的了解的。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深知,《离骚》之作,源于怨愤牢骚,而他自己也正复如此。司马迁与屈原的心是相通的。正是因为二人身世相似,心境相通,他们便都“寄心楮墨”,发为雄文。司马迁可谓汉代的屈原,《史记》也就是汉代的《离骚》。故此,鲁迅才说《史记》不失为“无韵之《离骚》”。实际上,鲁迅本人也是牢骚忧愤之人,同心相知,他对两千年前屈原和司马迁的心境——牢骚、怨愤与愁思,是相知甚深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史记》深刻地解读为“无韵之《离骚》”。
二是缘于鲁迅对《离骚》、对楚辞的偏爱。鲁迅对《离骚》的评价非常高,他在《汉文学史纲要·屈原与宋玉》中写道:
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认为《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与《诗经》比较,《离骚》在文学特质上有许多超拔之处,因而其影响往往超过《诗经》。例如,《楚辞》是“凭心而言”,即我写我心,表现的是真性情,与《史记》的“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相同。鲁迅对于《离骚》(以及《史记》)这种“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文学作品是非常喜爱的。这与鲁迅超迈峻洁的人格和不同流俗的文学好尚有很大关系,与他喜欢魏晋文章,喜欢嵇康是一致的,与他不苟同于“温柔敦厚”的诗教也是一致的。从这一点来看,鲁迅也是不会将《史记》赞为“无韵之《诗经》”的。鲁迅对《离骚》的偏爱,还特别表现在他一生酷爱楚辞文字之美、寓意之深。他的诗文,每每借用、征引《离骚》的文辞和典故,如他写的诗句“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无题》),“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湘灵歌》)等等。他曾经集《离骚》句两度书写条幅。所集《离骚》句为“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鱰之先鸣”。第一次是求人书写而自勉,第二次是自书而赠友。第一次是请乔大壮书写的,这条字幅至今还悬挂在北京鲁迅故居“老虎尾巴”的西墙上。正因为鲁迅对《离骚》的文学特质非常喜爱,又看到了其与《史记》在文学特质上的相同之处,他便将《离骚》移来评论《史记》,也因而将《史记》比喻为《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对于《史记》的这两句评价,既非常准确,又包含个人情感和好尚,通过以上对“无韵之《离骚》”的分析,可以体会出一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