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死后,秦桧朝廷是怎样对待他的妻子儿女?
秦桧的第一种手法是背后拨弄是非,造谣离间,出卖同他共事的大臣。绍兴七年(1137年),张浚要求离开右相的职位。宋高宗赵构问他:“谁可代替你呢?”张浚不说。赵构又问:“秦桧怎么样?”张浚说:“与他共事,才知他不光明磊落。”赵构说:“那就用赵鼎。”赵鼎接替了张浚的宰相职务。后来张浚受到迫害,要把他安置在岭南,赵鼎就约同事解救,与大臣张守面奏赵构,每人都千言万语为张浚求情,唯独秦桧一言不发,原来赵鼎、张浚很合得来,张浚先任宰相,竭力引荐赵鼎。他们曾讨论过人才问题.张浚激动地谈秦桧“善良”。赵鼎说:“此人得志,我们就无所措手足了,”张浚不以为然,所以也引荐过秦桧.后来知他不光明正大,就不再推崇他了,秦桧因此怀恨张浚,用挑拨手法告赵鼎说:“皇上想召用你,而张浚拖延扣留。”这就激怒赵鼎去排挤张浚。秦桧在枢密院只听赵鼎的指使,而赵鼎素来就讨厌秦桧,经他这一拨弄,赵鼎反而对他深信不疑,最后他们都被秦桧所排挤。赵鼎与张浚晚年在福州相遇,谈及此事,才知都被秦桧出卖了。
岳飞死后,秦桧朝廷是怎样对待他的妻子儿女?下场大多十分凄惨
在中国古代,一旦主人犯事,那他的家人难免逃脱不了被处罚的命运。即“一人获罪,殃及满门”是也。今天小编想要说的是一个大英雄的家人的事,这个人就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飞一回到临安,即被秦桧网罗“谋反”罪名下狱,前有结怨于高宗秦桧,后有金兀术言称“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岳飞终以“莫须有”之罪被杀。
在岳飞冤死风波亭后,他的家人结局怎么样呢?要知道当时朝廷给岳飞的罪名是谋反(尽管是莫须有),这可是大罪,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都是很有可能的。
岳飞的第一个妻子姓刘,在丈夫从军离乡后改嫁他人。妇人改嫁在宋时既不耻辱、也很寻常,但后人受明清贞节观念的影响,习惯上将岳飞后妻李娃说成是他的元配夫人。李娃比岳飞大两岁,结婚时已近而立之年,远远超过了正常婚龄,具体原因待考。
岳飞一共有五个儿子,按年龄推算,岳云与岳雷应该是刘氏所生,岳飞被害时,岳云23岁,岳雷16岁,二人都已成婚,并有子女四人。三子岳霖12岁,四子岳震7岁,五子岳霭(后宋孝宗赐名为岳霆)3岁。岳霆反而比岳飞的长孙岳甫小一岁,与岳飞长孙女岳大娘同岁。
岳飞的长子岳云,自小在军中跟随岳飞,勇猛异常,每战手握铁椎,重80斤。他是岳飞儿子中最像岳飞的,也是最有可能继承岳飞的人。可惜父亲被秦桧诬陷,作为军中猛将的儿子岳云自然逃脱不了,他同父亲一起共进退,父和张宪一起被害于杭州西湖,岳云张宪被害于杭州官巷口枣木巷,死年岳云仅二十三岁。
岳雷,岳飞次子,莫须有案发时,其年纪尚小,才16岁,因此逃过了这一劫,但岳雷遭到万俟莴酷刑逼供,奸臣啥意图呢?他们要用摧残让岳飞的儿子捏造出岳飞造反的依据!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岳飞是铁骨铮铮,岳雷也不是个软骨头。奸臣们一点点未得,只好在处置岳飞以后,将十六岁的岳雷伴随妈妈李氏夫人被发配流放岭南。
岳霖,岳飞第三子,父亲遇害时仅仅12岁,后同母亲李氏夫人、次兄雷一道被流放岭南。
四子岳震、五子岳霭(后改为霆)在岳飞死后一起被家人安排潜渡江北黄梅县聂家大湾,改姓鄂。后来岳飞平反后改姓岳,之后均入朝为官。
二十年后,宋高宗为岳飞及其部族平反,下诏对岳飞幸存的老婆儿女免除拘禁处分。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内禅,宋孝宗登基不久即宣告为岳飞平反。那一年,岳飞的第二任老婆现已62岁了,岳霖过了而立之年,岳震28,岳霆24岁了。他们都被宋高宗加官进爵:宋孝宗颁旨:岳霖复右承事郎(正九品、文职)、岳震、岳霭补保义郎(正九品、武职);岳甫、岳申、岳经、岳纬、岳纲、岳纪一并补为承信郎(从九品、武职)。
此外,岳飞还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名叫岳安娘,早已出嫁,史书上并没有其被波及的记载。小女儿岳银瓶,幼有至性,通书史,知大义。父亲被害后,欲叩阙上书,均无果,遂抱银瓶投井死,由此世人称为"银瓶小姐"。她也算是间接因岳飞冤案致死,后人誉其为孝娥。
秦桧的第二种手法是言语不多,却很毒,甚至以一语害人。正如《宋史》中所说,秦桧阴险如悬崖陷阱,深危莫测。群臣讨论政事,还没有据理力辩,他用一两句话就否定了。李光曾与秦桧争论,发言稍微触犯了秦桧,秦桧就不说话了。等李光说完,秦桧慢慢地说:“李光没有作大臣的礼法。”赵构听后,对李光十分生气。所以史书上指出秦桧凡陷害忠良,一般是用这种权术。
秦桧虽然对朝臣专横跋扈,但为了避免引起高宗的猜忌,他在高宗面前总表现得小心谨慎。一次,秦桧妻子王氏应吴皇后之邀,进贡赴宴,席间上了一种青鱼,吴皇后问王氏有没有吃过这种鱼,当时秦桧家中有各地上供高宗的贡品,王氏就照实回答说吃过,而且比席上的鱼还大。王氏回家后,将这件事告诉了秦桧,秦桧当即埋怨她“不晓事”,贡品只能皇家享有,自己家也有,岂不是犯上欺君之罪?第二天,秦桧故意将数十条大鱼当作青鱼送进宫去,吴皇后不知这是秦桧之计,笑道:“我就说哪里有许多青鱼,原来是夫人认错了。”秦桧之诡诈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