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俱乐部》能否称之为导演大卫·芬奇的经典之作?
《搏击俱乐部》是一部超现实题材的电影,影片充满了对自我意识的思考和个人价值的探讨。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实际上表现了每个人都存在的社会公认价值观与自我价值观的斗争,泰勒是他臆想出来的另一个自己,他渐渐控制不了自己的双重性格的分裂,当社会不断向他施压、剥夺他的尊严和个人存在感时,泰勒报复社会的行为也就愈加狂热。 和大卫芬奇以前的作品一样,人物心理的剖析是影片的主旋律,能否塑造出特别的而又能和大众产生共鸣的人物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所以,除了演员表演外,在影调把握与场面调度等辅助因素上,导演有意的浓墨重彩了一番,与《七宗罪》相比,此片的用色和摄影更加大胆个性。
首先,本片的夜景拍摄大多采用低调和硬调(以黑和深灰为主构成画面),而日景大多采用高调和软调构成。着力营造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白天呈现出漠然的现实主义风貌,夜里则呈现出不安定、超现实的色彩,从而在视觉风格上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这是由于白天拍摄时灯光师故意让光线变化不大,整体色彩偏绿且色差小,让人产生一种乏味的心理。而夜晚的光线则充满变幻,荧光灯的顶光照明效果加强了明暗反差。而荧光灯在电影中是不常用的,由于其定光效果不利于人物形象塑造,看不清人脸轮廓和表情,缺乏美感,然而芬奇却刻意模仿家用荧光灯不论是夜景还是日景,可见,导演追求的特定环境给人带来的心理影响大于追求视觉美感。摄影师拍得画面舒服远比拍得漂亮重要,把握住人物和情节的搭配远比把握住构图比例困难得多。国内八成的摄影师都能把影像拍得漂亮,可不一定能拍得统一,所以说,该拍丑时就要拍丑!
要解读《搏击俱乐部》这样的黑色电影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这部电影具有一定的荒诞性,又涉及到心理学中本我与自我的问题,而本人又不是很精通心理学,只得结合一些台词发表些许看法,如有不妥,还忘大师指点。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的是看得一头雾水,只是觉得越到后面越精彩,兴趣也随着故事荒诞性的增加而变得越发强烈起来了。
影片中的杰克(爱德华·诺顿饰演)是一个充满中年危机意识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及一切,再加上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十分颓废。为了摆脱失眠症的困扰,他自愿参加了一些绝症患者的组织,通过聆听绝症患者的垂死挣扎来激发自己内心压抑的情绪,每次哭完后就可以得到失去已久的睡眠。依靠着这种变态的方式,杰克得到了几次安稳的睡眠,直到那个叫马拉的女人的出现——一个有着同样癖好的女人。杰克在各种绝症组织中都可以发现马拉的身影,甚至是只属于男性绝症患者的睾丸癌俱乐部中也有她的介入。于是杰克再度回复到了先前的状态,失眠,对生活绝望,每天看着邮购目录,看着他最喜爱的家具。杰克是极度现实的,他称呼飞机上所遇到的乘客为一次性的朋友。一个偶然的机遇,他结实了一个和他拎着同样公文包的男人——泰勒。
Jack(爱德华·诺顿 饰)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危机和憎恨。一个偶然的机会,Jack遇上了卖肥皂的商人Tyler Durden(布拉德·皮特),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残酷和暴烈的痞子英雄,并因为自己公寓失火而住进了Tyler破旧不堪的家中。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为了好朋友,并创立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搏击,宗旨在于发泄情绪的地下组织。
俱乐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而Tyler也以自己个人的魅力,吸引着那些盲目的信徒。俱乐部的成员们到处滋事打架、大肆破坏,Tyler本人的行为也越来越疯狂。Jack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Tyler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和Tyler发生争执,Tyler离开了他。然而,Jack发现,他走到何处都无法摆脱Tyler的影子,而且俱乐部的会员尊他为“长官”,他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Jack终于意识到Tyler是自己的另外一面,面对Tyler的大规模破坏计划,Jack反而要竭尽全力阻止并消灭虚幻的Tyler。之前Tyler与Marla Singer发生性关系的时候,Jack处于不自知的状态,最后他还是意识到了自己干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