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3-11-01
展开全部
美学家朱光潜说:“写景宜显,写情宜隐。”在文学艺术中,“隐”与“显”是相对而言的。从诗歌重含蓄这一点来说,“显”为“隐”提供了表现的基础和线索,“隐”是“显”深层的意蕴与延伸。正因为有了这个“隐”的存在,其诗歌的表现就更加含蓄。根据西方接受美学思想所表述的来看,任何艺术作品不管看起来如何全面、生动、具体,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或者“空白”。这里的“不确定性”与“空白”就是中国诗歌理论中说的“隐”。而这“隐”的思想情感需要读者根据“显”来读解和感受,需要读者的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的作用,才能最终实现阅读欣赏的要求。那么,这些审美空白是怎样形成的?就中国古代诗歌而言,审美“空白”的形成与汉语语言特点相联系,它借助汉语诗歌语言的特点来表现的,有的是选择富有时空的意象,有的是用方位词语,有的是用名词排列,有的是通过时间、地点转变,有的是运用语序颠倒,有的是运用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等。这些方式所形成的“空白”,在诗歌中就是一个个审美空间。而这些审美空间不但蕴含着诗人的情感意绪,形成极为深邃的审美意境,而且给读者以审美想象,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唐朝诗人金昌绪的《春怨》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可以说是很富有表现力的,其审美空白也是极为明确的。赏读这首诗,从表面来看,意思很明确的,诗人不过描写了一位少妇“打莺做梦”的事。但细心读来,可以感受到诗人处处给我们设有审美空白。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我们要注意诗中的“梦”。在文学中,“梦”也是一种表现情感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极为深沉的境界。常言道,日有所思,也有所梦。“梦”的本质就在于真切地反映了做梦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在西方的心理学派是很注重“梦”对反映人的内心本质的作用的。在文学艺术中,梦构成了一个心理空间,更是一个美妙的境界。从本诗来看,“打莺”,就是因为莺啼惊醒了自己的梦。什么梦有这样重要,这样让人不舍?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空白)。其次,就是“不得到辽西”一句所暗示的空间。诗人就采用了“跳接”的手法,“妾”(思妇)在家做梦,为的是“到辽西”。诗歌中的地点“跳”开了,空间发生了变换,形成一个物理空间,当然也就道出了“打莺”的本质。再次,我们还要看到,诗歌中,“黄莺”这一意象所暗示的时间空间。那不懂人世情感的“黄莺”却在大清早唱起了春天的歌曲。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同时也复苏了人的感情。春天时美好的季节,但也是短暂的,而人的青春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也是最为短暂的,青春易逝,因而,“伤春”就如“悲秋”一样,也就成了古代诗歌,特别是闺怨诗的主题。在诗歌中,“黄莺歌唱”预示着春天已经来了,一个少妇春心的觉醒,思夫之情也油然而生。丈夫离开自己又是一年了,这样一年一年过去,内心不但总是充满着思念与牵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思妇的觉醒,感觉到自己的美好的年华就这样白白流失,内心的酸楚油然而生。思妇在无奈之下,这一切也只好寄予梦中了。诗中一个动词“打”字很是传神,生动形象刻画了思妇在此时此刻内心的强烈情感。它要让黄莺快快飞走,好好做一个与远在边关的丈夫相见的美梦。这样的结尾,不但表现出思妇思念丈夫的真切情怀,而且让读者感觉到思妇的辛酸与无赖,从而从深层次表现了“闺怨”的意义。诗歌中一个一个的空白,给我们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感受到在封建社会,那个战争的年代,丈夫外出打仗,多年不能回家,或者根本不能回家,在家的思妇,那是多么的无奈,因而只有在梦中相间。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歌时,无不感受到思妇思念被远征丈夫那种焦急的心情,感受到了思妇内心那忧伤和凄楚,也感受到统治者的徭役或者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与灾难,……总之,这一个个感受,一个个思考都源于诗歌中所留下的审美空间,一个个审美“空白”,不但表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而且表现出“不写”之妙的审美效果。
2013-11-01
展开全部
此等诗,虽分四句,实属一事,蝉联而下,一气呵成,五七绝中,如若【松下问童子,君自故乡来之句】均是天籁,平淡中见奇崛,信手拈来,本自天成,唐诗中不易多得。另,忽觉此诗若是倒着念,又有一番奇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